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传家读后感 篇1

“最是清风传家远”

家风正则行得正

家风淳则风气淳

4月8日以来,随着“清风传家故事会”宣讲活动先后走进全省14个市及省直单位,清风传家、严以治家的正能量持续注入我省广大领导干部家中,并在辽沈大地形成一股强大暖流,带动更多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清风传家故事会”宣讲活动走进省直单位。

“清风传家故事会”宣讲活动由省纪委机关、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妇联共同主办。宣讲活动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特别在我省市县乡换届之际,通过讲述一个个家风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

省纪委监委牵头组织作品创作和志愿者讲述团队,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编著的《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家风建设读本为依托,紧密结合我省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典型及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精心编排成八组故事,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并配以纪实性短视频,在全省开展巡回宣讲。截至目前,现场受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及其家属人数超过4000名。

良好家风是无声的教诲。从开国元勋张闻天、陶铸到老省委书记郭峰、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从深藏功名的英雄张富清、张贵斌、韦昌进再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黄旭华、孙家栋,宣讲活动中,讲述人以一条条家规、一封封家书、一句句嘱托、一幕幕回忆,让在场观众如沐春风、心弦共鸣。

大连团市委副书记陆凯听完故事会,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故事具有非常强的典型性,通过革命先驱的家庭,我们看到了家风中蕴含的忠诚奉献;通过先进人物的家庭,我们看到了家风中蕴含的实干担当、克己奉公、家国情怀……这些优秀的家风虽是不同的,但都有着共同之处,其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讲故事娓娓道来,让现场观众深受感动。来自抚顺的机关干部戚威说:“通过观看宣讲,内心深受触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家里有4名党员,我们家好的家风、家规,将继续传承下去。”

家风正方可行远;家风不正,祸起萧墙。“清风传家故事会”不仅突出正面教育引导,还强化反面警示作用,每一场宣讲都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强烈碰撞、对比演绎,向观众传递“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朴素道理。

“我在讲述《黑金家族——大连市原副市级干部徐长元警示录》时,自己也深受震动。”沈阳农业大学纪委综合监察室副主任关宏强表示,讲述的过程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一定要把修身齐家作为一生的必修课,从自身做起、从小家做起,带动身边人传承良好家风、践行好作风。

“清风传家故事会”宣讲活动与以往警示教育活动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是面对“关键少数”的一次集中“授课”,更注重鼓励领导干部家属参与其中、接受教育。宣讲现场,不少领导干部家属表示,一定在廉洁家庭建设中常吹“廉洁风”、做好“贤内助”。

大连市机关干部孙祺说,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作为女性党员干部,既要廉洁修身,严于律己,又要廉洁齐家,当好“家庭纪委书记”,为家人带好头,为孩子树典范,承担起清廉家庭建设的责任。

“清风传家故事会”宣讲活动走进省直单位。

为确保宣讲效果,省纪委监委对故事内容反复打磨,根据反馈效果进行编审修改,确保每场活动达到预期的警示教育效果。为扩大宣讲活动影响力,省纪委监委及各市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宣讲录制视频。截至目前,在线观看的党员干部群众已超过20万人次。

良好的家风在传播和弘扬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我省各地强化成果运用,让“清风传家故事会”充分显现带动示范效应。鞍山市深入挖掘本地廉洁家庭故事,开展宣讲,把好家风“说”出来;本溪市围绕“清廉本溪”主题,开展推动家风家教建设、创建清廉家庭等“六推六建”活动;丹东市结合学习《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书籍开展演讲比赛活动;朝阳市将“清风传家故事会”刻成光盘发放给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等,做到学习全覆盖。

“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好家风助力好党风。”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家风与党风相互滋养、相互校正。“清风传家故事会”拉开了我省家风建设的序幕,省纪委监委将以此为契机,探索以“讲”施教,让家风建设成为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三不”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做好继续廉洁教育及警示教育的“后半篇”文章。

“我们还将推进宣讲活动向基层延伸,通过以点带面、以面扩散的宣讲机制,真正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让廉洁文化的种子在我省各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让家风建设代代相传,永远在路上。”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家读后感 篇2

欲“治国平天下”,需先做到“修身齐家”。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家风良好,则族风良好、民风良好,进而国风良好。一个家庭的“家风”,对人的成长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纯正的家风会在无形中引领人迈向光明坦途,而倘若家风不正,便会扭曲人生之路。

清廉为官者,往往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心有底线,做人堂堂正正;家风败坏者,往往丧失做人做事的底线,寡廉鲜耻,走向腐败堕落。无论从个人、家庭、社会还是国家,无论是从普通人、商人、**和统治者,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风格,传承优良传统,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做起。

“锄经种德”的贺氏家族,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血脉延续,让文明家风代代流传;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杨氏家族,用一身正气,走出了光明磊落的人生坦途;廉俭一生的范氏家族,用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文明的颂歌……一个个优秀的家风案例,无不体现出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它可以引导自身,也可以影响别人;它可以传承先辈,也可以熏陶后代;它是每一个小家的文化传承,更是优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我们要积极继承优良的家庭传统,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许多人认为,现在已进入小家庭时代了,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家风”这个词语由此也受到现代人的冷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就不需要“家风”了,家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风存在的意义。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影响着一个家庭和一个民族的现状和未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进“小家庭时代”,社会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家庭单位,而越是在这样的“小家庭时代”,越需要“家风”的熏陶、规范和引导。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正,则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的“正”起来。

相反,如果小家庭的“家风”不正,则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很难“正”得起来。***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无论时代、生活方式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适时的善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措施、实际行动,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伦理感与道德感的养成,当从百姓日常人伦入手,从家风入手,从每个人自小如何待人入手。

让我们从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小家”入手吧,呼吁建设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为建设“大家”夯实基础。

传家读后感 篇3

陶行知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节省,他小时候都是妈妈帮他剃的'头。开始,妈妈剃头剃得很疼,所以小陶行知一听到要剃头就东躲西藏。有一次,他悄悄溜进理发店,看见剃头师傅在给小孩子剃头,剃得可好了,一个也没有哭。于是,他就要求妈妈带他去剃头师傅那里学剃头。妈妈说:“那要收学费的。咱们家穷,处处要省着要钱。”一向懂事的小

行知为了给家里省钱,就顺从地让妈妈剃头了。

对,那把剃头刀就是陶家的传家宝,这把剃头刀体现着陶家勤俭节约的美德。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陶家那么节俭。现在生活富裕了,条件也好了,许多人就把节约扔到了脑后。但我在生活中很节俭,没用的东西我从不买,洗脚水用来冲马桶,淘米水就浇浇花……有一次,天气晴朗。妈妈看是个洗晒的好天气,就去洗衣服了。我看到了,就过去帮忙。妈妈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洗完后正想把最后一遍水放入下水道,我急忙拦住,说:“这些水存起来还可以拖地呢。”“真是我的好孩子啊。”妈妈开心地夸我。

是啊,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做一个像陶行知爷爷一样的人。

传家读后感 篇4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很多年前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现在品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这两本家风建设读本的时候对其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一个家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有根可循,有源可塑,究其根本不过是受一个家庭整个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家风的影响。良好的家风能让一个家庭甚至家族蒸蒸日上,反之则会将其推入深渊。

我出身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谁也没有那个文化去理解何为家风,但是他们却用实际行动给我诠释了他们内心的真善美。记得小时候,因为家在县城周边的缘故,许多从远处来往县城的人都要从我家门口路过,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步行成为了最主要的出行方式,那时候家里经常会收留一些从县城回家太晚需要借宿一晚的人,奶奶每次都会为他们准备好床铺,并且为其准备一顿力所能及好的晚餐,从来不收任何费用。爷爷奶奶不会讲大道理,更不会告诉我这是善良,似乎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说来也不过是尽力帮助一下别人的事情。我的爷爷奶奶不会大道理,最多就用小时偷针大时偷牛或富有时奢侈落魄时乞讨等这样的在我们地方广为流传故事告诉我,做人从小就要诚实,勤俭节约。

爷爷奶奶也是没有人给他们总结过何为家风,更没有人耳提面命的告诉他们家风是什么,但他们身上的真善美却是植根于血液深处的,是受到几代人积淀而传承下来的美德,这便是家风,这恰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爷爷奶奶身上纯朴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多年来,是他们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是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不畏艰险,乘风破浪。时光飞逝,转眼之间而立之年已过,我已不再是受人庇护之下的女孩了。为人妻、为人母,从一个家到了另一个家,家庭成员的变化、亲情友情的递增,但我始终没有变更我一些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沉淀而来的,是在“家风”熏陶之下的结果。对,就是这未成文的“家风”影响着我,即使我不出众,即使我不拔尖,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但我依旧对我的“家风”心怀着感激之情,是“她”在生活中,熏陶着我、伴我成长,让我一直秉持着城实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以此去对待我的生活,我的工作,这是我的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也将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品质传承下去。

传家读后感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营造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大连装备集团纪委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了《清风传家故事会》宣传教育片学习收看活动。该片以《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为依据,通过8个正反两方面典型故事的讲述,警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引导广大家庭树立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良好家风,推动全社会参与廉洁文化建设,弘扬清廉价值观。

  广大员工在观看此片后纷纷表示,这种警示教育形式新颖、主题深刻、内容感人。通过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风的建立与传承,不是小事,也不是私事,良好的家风永远是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不懈追求。今后要以身作则,自觉把好作风带到生活之中,为家庭成员做表率,在传承优良家风中不断筑牢政治忠诚,自觉做到守纪律、讲规矩,保持“审慎自持”的高贵品质,构建反腐倡廉“家庭防线”。

  因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为避免大规模聚集,本次采取的是各支部分场地观看的模式。各支部均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保证通风换气,保持安全距离,全程佩戴口罩,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组织观看并上交总结报告。

                                                         

传家读后感 篇6

门罗的作品主要为短篇小说。据说她耽于家务,只能在繁杂的家务间隙中挤出时间写作(也许正是她缺乏长时间、安逸的写作环境才能诞生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我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可以从文章中看出来:小说情节性不是那么强,章节之间的承接也不是自然过渡,一般是视角切换或在时间和空间维度随意跳跃;并且,虽是短篇小说,但它的信息密度不亚于长篇小说。你不能指望随时随地翻上一页读下去,需要有一个连续的时间段才能品味到其中的韵味。可以说,门罗的小说并不易读。然而,如果你就此投降,损失的可不仅是一篇回味无穷的小说,而是门罗所能带来的你无法想象的至高享受。

《好女人的爱情》作为自选集的开篇全面展示了门罗的所有写作技巧和特点。引子部分描写了小镇博物馆里的一只验光师器材箱,重点在于这只箱子的来历,“此箱于事故中幸存,匿名捐赠者盖亦寻获者,将其遣至敝馆,成其特藏”。简单一句话已让我浮想联翩,够得上一篇小说了:什么事故、捐赠者为什么匿名、捐赠者在哪儿找到它、为什么将箱子捐赠到博物馆。可门罗并没有把这一连串的问题当作小说的主线来解答,而是巧妙地点缀在故事当中触发下一情节,留下庞大的解释和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琢磨理会。

门罗擅长描写女性和家庭,比如《我母亲的梦》真实到惊心动魄。这种真实不是其他作家经过修饰、旨在突出氛围的凌乱,而是相当直接又克制的,因此给人带来极强的冲击力。《雅加达》和《孩子们留下》里写到了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如果性意识觉醒是一座冰山,冰山下面的是曾被压抑的状态,被忽视又巨大的能量。门罗未必经历过一百种笔下人物的人生,但从她对小说细节的雕刻不难看出她对他人敏感、充满善意的共情。

虽然门罗以女性为主要写作对象,但我不认为她是女权主义者,至少不是激进的、观点强输出的类型。她笔下的女性不是出走的娜拉,作文而是出走后又回家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形象与她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可她并非完全崇尚传统女性“照顾者”的角色。她不解决问题,只是尽可能诚实地描写生活,描写那些被忽视的感受,引起读者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更同意她的观点,因为尊重女性的本质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这个世界遭受不公的从来不只是某个性别的人,年龄、国籍、口音等等,任何一点都会产生歧视和不公。

也许这个时代已经被某种幸福的假象氧化了。人总是倾向考虑自己以及同情和自己相距甚远的弱势群体,一旦和以前被同情的对象距离缩小却又总是选择性忽略或者为自己的不作为寻找道德上的借口。一条条刺激眼球的新闻也许会激发出“正义”的愤怒,而我以为真正刺激到良心的可能只是一则短篇小说。

传家读后感 篇7

《传家之物》读后感

《传家之物》是一部由英国作家朱迪思·维恩莱德所著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之间传承的一个珍贵物品,这个物品既是家族的象征,也承载着每个人的记忆和情感。通过这个小物件,《传家之物》展示了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间对于人和物的影响。

小说的开篇,我们被带进了一个古老的公寓,墙上挂满了一幅幅油画,摆放架上摆满了各种古董。这个家是一个中年女性艾米丽的家,她是这个家族中最后一位拥有这个传家物品的人。她早早丧失了双亲,长大后离开了这个家族,一直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然而,她的父亲的意外去世却将她带回了这个家。看到这个传家物品,她的记忆重新被唤起,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家族传承。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习俗,以及一些富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这些物品被传承下来,代代相传,成为了家族的象征。无论是一副画作、一本书籍,还是一件独特的首饰,这些物品都承载着家族历史和记忆。就像《传家之物》中描述的那样,这些物品引导着我们了解我们的根源,了解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家之物也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就像我们的老人一样,岁月的磨砺让他们慢慢失去了曾经的热情和活力。物品也同样如此,在岁月的冲刷下逐渐变得破旧,甚至损失原有的价值。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即使传家之物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故事,但当它们从祖先手中传到我们手中时,它们可能只是一件普通的物品。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回忆。

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这些传家之物更像是带有情感和记忆的宝藏。它们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和经历,见证着我们的快乐和悲伤。当我们重新拿起那些物品,触摸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纹理,我们就仿佛穿越了时间,回到了过去的时光。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它需要我们亲自去体会。

《传家之物》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思考。家族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它让我们明白了家庭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它让我们反思了时间的流逝对于人和物的影响。它也提醒我们,家族的记忆不仅仅存在于物品中,更重要的是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家族的传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延续,更是情感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传家之物》这本小说,我对于家庭和传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也更加珍惜家族中那些传承下来的物品,因为它们记录了我们家族的历史和记忆。我也更加重视我们每个人个人的成长和回忆,因为它们是我们走过的时光的见证。在未来,我会努力传承和保存这些宝贵的物品和记忆,让它们继续流传下去。

总之,通过阅读《传家之物》,我深刻地理解了家族与传承的重要性。无论是家族的故事还是物品的价值,它们都让我更加珍惜家人和自己的生活。通过传承和保存,我们可以将这些珍贵的记忆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感受到家族的力量和情感。传家之物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我们应该铭记并传承。

传家读后感 篇8

牛年春节长假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清风传家》看完了,我觉得这是一部比较生动的教材、一次较为现实的教育。25位先进典型每一位都是一面旗帜,他们既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以良好的家风警醒世人。读完此书,我既惊叹于他们的丰功伟绩,又感慨于他们的严格自律,真正感觉起到了“拿别人的事儿来教育自己”的良好效果。

在荣誉面前始终淡定,毫无炫耀之心

“谁知父亲和平常一样淡然,只是随意说了几句,弄得于辛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于敏

25位典型每一位都是各自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有的取得的建树一般人难以企及,有的面对的困难一般人难以忍受,有的长期的坚守一般人难以承受……正是因为非凡的付出才能获得崇高的荣誉,但是他们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深藏心底;从不独揽功劳,而是归于集体;从不原地踏步,而是继续前行。

少数党员干部错误地认识、看待荣誉,因而在荣誉面前止步、自满甚至骄傲、迷失,以至于有时获得的荣誉却成为裹足不前的分界线、思想蜕变的转折点,最终给“洁白”的荣誉带来了抹不去的污点。应当认识到,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是表扬更是鞭策,荣誉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在荣誉面前不能丧失斗志、迷失方向,而应当戒骄戒躁、谦逊谨慎。要视荣誉为过去的评价、崭新的起点,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物质面前崇尚简单,化解背包之累

“……以高于于漪当时收入几十倍的年薪来聘请,……但她都拒绝了。”——于漪

先进典型打破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认识,他们有高调的资本却保持低调的心态、保持平常的行为,他们是追求精神之“富”,却甘于物质之“贫”。在他们看来,屋不在大,可容身就行;食不在精,可果腹即可;钱不在多,可维生正好。

少数党员干部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欲望,他们沉醉于“琼浆玉液”,却不知如同“饮下鸩酒”;沉迷于“古玩字画”,却不懂手捧“烫手山芋”;沉溺于“红颜知己”,却不晓往往“祸起红颜”……物质追求如同包裹,你想要得越多,只会负担越重、背得越累,要想轻松,只有在物质追求上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让自己物质的“包裹”轻些。

在事业面前孜孜不倦,舍弃常人之闲

“父亲平时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看书,案头除了案卷,就是法律书籍。……”——张飚

对于先进典型来说,事业是孜孜不倦、永不停歇的不懈追求。对他们来讲,面对无限而宏伟、浩瀚而艰辛的事业,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更加需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每当取得一定成绩、攻克一个难点,没有欢呼雀跃、功成事毕,也没有歇一歇、顿一顿,而是选择更高的目标并朝之努力,甚至是虽已年迈、精力不济,却仍然注重充电学习、增强本领。

少数党员干部满足于得过且过、按部就班,长此以往钝化锐气豪气、丧失雄心壮志、弱化职责使命,具体表现在: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面对困难望而生畏;存在“本领恐慌”的短板,面对难题不思学习;缺少担当尽责的使命,面对职责敷衍推诿。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汗水的流淌、艰辛的付出、默默的探索,因此党员干部千万不能让自己“闲着”而荒废了自己。

在权力面前高度清醒,不谋一己之利

“他不去给孤寡母亲送礼,怎么送到咱家来了?显然是求我们帮忙。”——郭明义

都说“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前腐后继,就是因为或许系好了使用权力的第一粒扣子,但是却没有系好“每一粒扣子”。先进典型都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因而廉洁自律的大门始终紧闭,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一丝缝儿。在他们眼中,忙可以使用权力帮,但是得帮群众,而不是帮自己或亲朋。

一次并不能代表一直,一次的廉洁自律并不难,一直的廉洁自律非常难。我们党始终强化党章党纪的宣传教育,始终发挥负面典型的警醒作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的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处何地、面对谁,只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秤砣,就能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在挫折面前顽强拼搏,克服退缩之怯

“面对一片空白,叶聪感觉到的不是畏惧和恐慌,而是有挑战、有舞台。”——叶聪

先进典型有着对事业的挚爱、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大爱,而且用一生去守护、践行。这些都激励着他们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哪怕是面对一穷二白的基础,哪怕是面对异常恶劣的环境,哪怕是对面聚少离多的分享,哪怕是面对身边潜在的危险,哪怕是面对古稀之年的高龄……

随着群众要求的越来越高,工作标准的越来越严,少数党员干部直呼“太难了”“受不了”“不适应”。进入新时代,很多工作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马平川,而是经常需要“跋山涉水”。党员干部应当强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一路披荆斩棘、“开路架桥”,努力破解一个个发展中的难题。

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杜绝宠溺之害

“……小儿子谢建彪下海创业办加油站。当时谢建彪已经申请到民营企业营业执照,选好了加油站的地址,谢高华仍极力制止。”——谢高华

先进典型不仅以自身的正派使家人耳濡目染,而且以近乎苛刻、“不近亲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他们固执地认为:凡是涉及到家人的行为,即便是正常的有时也是“不正常”的,即使是合规的有时也是“不合规”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家人的行为被他人“钻空子”。对于他们,只会传承上一辈的良好家风,又让下一辈继续继承,这样才能做到“一尘不染”。

一些党员干部对家人关爱、对孩子宠爱,但是有时却用错了“爱”的方式,以至于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亲友、孩子谋取不当利益,殊不知结果反而是适得其反,他们的“溺”其实是“害”。比如,原本是“一张白纸”的孩子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踏实的未来,党员干部把自己的一套“言传身教”给孩子,扭曲了孩子的“三观”,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更有甚者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可以说,良好的家风是天然的盾牌,时刻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小家”,并形成各自独特的家风。不同的家风带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同,以负面案例为教训,可以对照知不足;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可以汲取正能量。只有每个党员干部都做到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负面案例为警醒,才能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604243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礼仪队礼仪常识系列12篇
下一篇 : 2024最新对人彻底心寒了的句子2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