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阅读是我们放松身心的好途径,合上作品书本,回想起来,心中不仅无限感慨。 阅读之后,我想把我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和“康熙大帝读后感”相关的内容,请仔细研究本文的内容!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陈情表读后感4篇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1

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看起这本小说了,但是一看上就再也不忍释手,连续两三个晚上看到凌晨,终于阅毕。对这位号称“圣祖”的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

康熙八岁登基称帝之时,清庭面对的正是满族入主中原,国内尚未完全臣服的局面,内有归降的三蕃阳奉阴违,外有明朝的余党此起彼伏。而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的骤然出家也让局势更加的恶化:在朝中留下了专横跋扈的辅政大臣鳌拜。但是这小小的皇帝,在这充满内忧外患的时局中一天天成长起来,他亲自找到了名士伍次友作为老师,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一只小队伍,终于将鳌拜一举拿下,之后又平三蕃,收台湾,抗俄国,收草原,这样的一生,实在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令人称羡。

由于全书涉及事件甚多,一把抓来,反而没有什么主次,便索性从人看起,随便找那么几个代表性的人物说说,或许可以看到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

1。明珠

从书后面的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明珠并非什么学问高深之士,不说和伍次友等人相比,就是后来随便挑出一个举人,只怕也会让明中堂汗颜的;从人品上来说,此人可说是比伍逊了一大段,出身贫寒而自以为耻,处处拍马作假,偏偏又不懂爱民。康熙任用此人,可说是一大失误,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康熙利用他平衡朝廷势力的原因,但是此人危害,实在大于其利。

2。周培公

这是全书中的悲剧人物,他在贫困潦倒之际遇到了他钟爱一生的女人,但是当他能够报答的时候那女子已经被憎恶他的明珠硬嫁给了他人,这位大清的智多星就此郁郁而终,其情可动天地。但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依然作出了辉煌的事迹。想象一下:能够在书页的高度,看着这样奇异的周,真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伴着他指点江山,收降王辅臣,骂死汪士荣,临终尚且不忘报国的身影,感受那样的国士风范,无怪乎后世雍正朝的十三王爷,也叹息不能和这位奇才一起共事。

3。于成龙

在书中,他算不上什么主角,但是他的经历却独具特色值得一提。在百姓心中,他是敢于冒生命危险向灾民放粮的青天,他不畏权贵,清廉如水,可说是不折不扣的好官。但是他的好名声有时候却成了进步最大的阻碍,在河堤上,他为了本地的一方百姓与治河大臣争执不休,以至于延误了泄洪,导致了下游巨大的伤亡,在治河的诸位贤良一一故去,将治河的任务交给他之后,他更是把差事办得一塌糊涂,最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不是,但是却已是大错铸成,难以挽回了。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2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性。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3

苏联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而我今天介绍的康熙帝,则很好的验证了这句话。

康熙全名是爱新觉罗?炫华。在我看来,康熙帝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康熙在一次临朝时,当时的太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愿望,康熙就说:“唯愿天下太平,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在此后康熙的行政原则都按照这个目标。

康熙自小就聪慧好学,他在晚年时曾回忆说:“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康熙在出巡时亦不忘记带上讲官(即给康熙传授知识的官员),在路途上学习。在当时,康熙重视西方科技,他曾经向外国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地理、农业,并在宫殿里亲自试种水稻,培育出一种当时算得上优良的水稻。法国的传教士白晋向路易十四赞扬康熙是难得一见的“少年博学之君王”。康熙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所有的中国人学习。

清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康熙因下令撤藩使得吴三桂带兵造反。吴三桂的兵马席卷了半个中国,但康熙给那些将领下令“剿抚并用,以剿为主,以抚为辅”,并且每到一处都要安抚百姓。康熙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到了战事的后期,吴三桂的许多手下都因为康熙的“宽裕仁厚”而归降,归降的一些将领得到了重用。在这里,康熙的行政“仁厚”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后来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也是盛世到来的原因之一。

康熙的爱民如子不像历史的多数帝王那样只挂在嘴边。在康熙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出巡时,见一农民饿得快死,就派人妥善照料他,至他康复为止。康熙在巡视洪灾地方,见百姓以水藻充饥,他就亲自尝一下,百姓艰苦,永记于心。在康熙晚年,中国人口已达到一亿三千多万,这是盛世到来的标志。如果是换了其他的帝王多数会以此为傲,但康熙想到的是如何继续然人民丰衣足食。

吏治的好坏关系到民生。康熙时期贪官很多,吏治腐败。于是康熙就很下决心激清扬浊。从而掀起穆尔赛案和葛礼、张伯行互参案这两件轰动全国的案件。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葛礼、张伯行互参案。康熙五十年,江苏省乡试舞弊,其中总督葛礼受贿于科场,他却被康熙任命审查舞弊案。当时,同审官员张伯行向康熙举报葛礼,但却被反咬一口,当时被任命查案的官员都被收买,把矛头指向张伯行。康熙后来派人暗查,最后这件案子以康熙的明判而结束。

到了康熙晚年,康熙以隐忍宽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处理吏治,令腐败之风欲禁不止,失去了康熙帝原有的目标。

对于我们,应该确立一个目标,并且付诸行动。因为就像斯大林所说的:“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4

花了几天的时间把《康熙大帝》这部小说看完,我对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更加深了对这位中国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好皇帝的敬仰和钦佩。八岁登基,十五岁剪除鳌拜党羽,从此开始掌握大清王朝实权,先后撤除三藩,收复台湾,镇压准噶尔部叛乱,收复沙俄侵占领土,并在此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减赋税,兴水利,休养生息,其卓越的文功武治创造了又一个封建繁荣时期--康熙盛世!

当然,不可否认,康熙皇帝是一位好皇帝,好君主,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区区可数、为数不多的好皇帝之一,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好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处理沙俄侵略、对待台湾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看法方面等等,进行了卓为有效的实践和精辟独到的见解,直到如今,还为专家学者所津津乐道,称赞颂扬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沉思了一天,笔者觉得,在基本肯定康熙大帝的功绩和贡献的同时,在将歌功颂德溢美之词源源不断送给这位好皇帝的同时,我们应该分出一部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这位好皇帝的局限性,并将这个局限性透彻分析,化作一面对照现实的镜子,以期改小过,纠大失,拯大孽,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服务。

百姓之所以称康熙一位好皇帝,显然在于康熙实行了一系列亲民爱民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官员之所以拥戴康熙是一位旷古明君,显然在于康熙选贤任能,恩威并重,奖罚并举,百官有了升官发财、建功立业的盼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所以臣服于康熙这位好君主,就在于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既打又拉的民族怀柔政策,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和平局面,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必须的条件。可是,这当时条件下,这些政策的局限性是极其明显的。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好皇帝的好政策大多具有较强的变动性,往往是君主个人的意志的体现,君主个人的喜好偏向不可避免地参杂其中。君主的一言一语往往被下边的臣民奉为金科玉律,也就是政策的雏,形。如果君主的金口玉言是好的,老百姓赶上了个好政策,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万一君主那天不开心,走了口,祸国殃民的政策被一帮听话的狗奴才贯彻执行了,老百姓就只有吃亏遭殃的份了。

康熙一朝,文臣有索额图,明珠,熊赐履、高士奇,陈廷玉,武有魏东亭、武丹、姚启圣、图海、施琅、飞扬古等,可谓人才济济。再加上康熙在选贤任能上不拘一格,不少身份卑微的有才之士,纷纷脱颖而出,为康熙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尽管人才层出不穷,康熙知人善用,可是,主子与奴仆的深严的等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选拔、任用和才能的发挥。康熙是明君,而且精于驾驭之术,变着法儿要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深深参悟了伴君如伴虎的臣子们,在敏感和关键问题上,一无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和保留;在喜忧参半的国事上,尽量报喜不报忧,或者小成绩通过变戏法似的包装变成了大喜,大灾大祸动一动手脚,就成了小问题。

多子的康熙并未多福,在皇位的继承权上,皇子阿哥们明争暗斗,令晚年的康熙寝食难安,伤透了脑筋,心力交瘁,最终在儿子的争吵中撒手人寰。皇位为何炙手可热,令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其根源就在于正大光明牌匾下的宝座,至高无上;皇帝权力,无边无际。封建社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犯罪可以逍遥法外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天王老子,也就是一国之君,皇上。试想,一个皇帝手握生杀予夺、升降任免等权力,谁不诚惶诚恐,谁不羡慕谁不眼红?更何况是与皇帝朝夕相处的皇子阿哥们了?康熙皇帝英明一世,试图通过立储平息皇子阿哥们对皇权的觊觎,失败了;试图通过不立储,结果,儿子们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终又失败了。其实,有一个根本平息皇子阿哥们争斗的办法,康熙皇帝不敢想,更不愿想,或许连想都没想过,那就是极权下的皇帝权力加以约束规范,就如今天的君主立宪,或者废除皇位世袭,民主选举元首,康熙皇帝的难题就可以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了。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叫《不可巴望好皇上》,感觉不可思议,通过今天的分析,理由又如此相似,才真正明白,封建社会的老百姓,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的幸福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在每天的盼望中与好皇帝的不经意间大发慈悲,偶然出现的。

生活在民主与法制社会里的现代公民,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从此以后,请不要,再提什么好皇帝,更不要,再巴望什么好皇帝!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5

洞穿千古,爱新觉罗玄烨和他身旁那一群仁人志士、奸臣匪徒在二月河的笔下依旧栩栩如生,他们缔造的一个时代自此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再无人问津。

我们知道玄烨是因为他的另一个名字——康熙,一个塑造了封建王朝上下几千年最后一抹辉煌-康熙盛世的康熙。我们谈论他,赞叹他,赞他聪明绝顶、赞他执政有方,然而乱世出英才,他的一切成就何尝不是一次次危机的步步紧逼,一个个青年才俊的前仆后继。

无论故事将康熙渲染的如何出神入化、神机妙算,我始终难忘的还是那个手把手扶持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论资历她扶持过六岁登基的顺治,所以后来扶持康熙大概显得绰绰有余;论威严,诸如权力滔天,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的鳌拜也要给她几分薄面;论人脉,是她从旧部、老友以及她曾今帮助过的众人手中借来三千家奴作为主力大败三藩叛军。是年轻气盛的康熙不听她的极力劝阻急功近利的撤藩才激起三大藩王起兵,险些酿成巨变;是她一手培养的苏麻喇姑让康熙身边又添一员“大将”;只可惜后来的后来她等不到康熙回京,无以将‘太子永不能废’的懿旨亲自颁布,就与世长辞,这倒是苦了后来的容妃。

八岁即位的康熙也许羡煞旁人,只是谁曾想过,他一个刚过活泥巴玩儿年纪,尚且稚气未脱的‘小朋友’的无奈。鳌拜打压他、激他、监视他,暗地以子虚乌有的罪名换他贴身侍从,不顾尚未亲政的康熙的极力反对,诛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可笑后来的鳌拜在奸臣的煽动下策反却被出卖,不过也的确显得咎由自取了,毕竟他只是拳脚上尚能以一当十的一介武夫,毕竟谁人不想黄袍加身,但是,策反大讨论中在对康熙处置上,在唯独他手心写下的“隐”字中,让我看到了曾今追随皇太极出生入死的他心中残存的忠义。巧遇伍次友是康熙的幸运,伍次友的除鳌拜、废三藩、收台湾的三大建议基本是贯穿了康熙一生的任务,只是后来横空出世的葛尔丹有些让康熙猝不及防了。谁曾想,和康熙几乎青梅竹马的苏麻喇姑会喜欢上几面之缘的伍次友。全身而退不留朝堂的伍次友又是多么的机智,他知道康熙对苏麻喇姑不易让人察觉的情愫,知道远离深不可测的朝廷,也知道久留定会大难临头。只是我偶尔还是莫名的惋惜,惋惜他一身才华,也质疑他,质疑他‘怂了’只顾全身而退。伍次友向康熙举荐的周培公是第一个不惧权贵的“硬汉”,仗义直言,机敏果断,从撤蕃中他面面俱到的部署早能看出他的远见卓识和细致入微,所以统领三千家奴的时候,他杀鸡儆猴的决绝让涣散的军队所向披靡,怎奈何小人诽谤,康熙谨慎多疑,再加上满官排挤让他被康熙冷落十一载,上献的大清全图显示了无怨无悔的忠臣风范。还有嘴若利剑,为收回台湾殚精竭虑的姚启圣,在大败郑经据守台湾的军队上他功不可没,他的晚年比周培公要好得多得多,康熙赏他行宫居住,还给了手不释卷的他珍籍无数。我佩服郑经在兵败如山倒,眼见大势已去时拔剑自刎的气魄,追随他至死的前额未剃的头发算是他对前明君王最后的效忠吧。

我看康熙,是一脸的铁面无情,是挥手下令的毫不犹豫。权宜葛尔丹,他不惜下嫁自己的掌上明珠蓝齐格格,让后来的蓝齐儿在夫君与父王的恶战中左右为难;为了平台后台湾的安定,他将自己从小到大的伴读魏东亭贬去任职,直至其白发苍苍到了垂暮之年;为了自己九五之尊的无上皇威,在废太子一事上容妃传达的太后懿旨也显得苍白无力。我心疼容妃因此获罪被贬去洗马桶,在满腔委屈与一身疲倦中含泪而终,死于意外。然而这都只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康熙在外人面前华丽的伪装吧。自己最爱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仇人难到他不心疼?自己从小一起长大胜过兄弟的伴读去了遥远的台湾任职难道他不痛苦不思念?众目睽睽之下,他不得已重罚触犯自己威严的自己最爱的女人他不后悔?只是他要永远要时刻记得的是他的天子身份,他是为父为君为夫之间要选择国家大义的天子,是有担当的敢作敢为的天子,是要遇事果断决绝的天子。他的柔情也许永远被埋藏在心底最深处,从那年登基大概注定他不再有眼泪。他是可怜的,最终落得孤苦伶仃的可怜者,是在苏麻喇姑和太后相继去世后的可怜虫,他的晚年不是没有三千佳丽陪伴,是没有最爱、无人理解、无人可以亲近的精神上的孤寂。他闪闪发光的功勋和传为佳话的盛世大概是他最后的慰藉。

整本小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欲罢不能。众多人物身上的忠义是在历史尘埃中依旧光彩夺目的,康熙身上能力与责任的如影随形还在指导我们懂得责任敢于担当。诚然权衡利弊、左右为难的时候我们的理智还是应当永远占据上风的,临危不乱甚至于必要的时候需懂得舍生取义是值得借鉴的,常常说起的大义在我们的琐碎小事间大概就是不让感情左右的最佳选择。纵然我们的生活终究归于平淡,然而平淡尚不能甘于平庸,虽然牺牲巨大,康熙还是圆了他的盛世梦,那么,你的梦呢?记得时刻提醒自己正在路上,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6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7

读《康熙大帝》有感

在丁酉年春节假期,我有幸拜读了阎崇年先生所著《康熙大帝》一书,颇有感触。

康熙皇帝,名叫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入关后满族第二任皇帝。他八岁登基,十四岁掌权六十一年。他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使山河统一,人间兴盛,创康熙盛世。康熙帝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为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他的人生轨迹,不仅会对我们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我将分四个部分解释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

伟大时代,少年天子

康熙帝生于1654年,卒于1722年,正好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上半叶,处于西方大国崛起的两次浪潮之间,具体言之,就是处于葡、西、荷和英、法、美两次发展高潮之间,这给康熙朝提供了宝贵的独立发展空间,六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扰。澳门和台湾局势一度紧张,但并未影响法院的大局。我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展示自己技艺和雄心壮志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将那个时代称为“伟大”,不仅仅是说国内的形式稳定、百业待兴,更重要的这是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时代。1588年,西班牙舰队与英格兰舰队发生了大海战,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刚刚起兵五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88年,英国进行了“光荣革命”,西方列强逐渐崛起,世界的政治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

处于那个时代的康熙从少年时代就注定与众不同,肩负着“打江山”和“坐江山”两个重担。按照常理来说,康熙帝少年贵为皇子,本应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八年的皇子生活却充满不幸。康熙帝两三岁就到宫外避痘,四五岁时出天花,九死一生,幼小的年纪经历生死的考验,这是多么可怜啊。

而且他八岁痛失皇父,十岁痛丧母亲,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灵打击和精神创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幸,固然使人痛苦,但能增强人的意志;祝福,当然能使人快乐,但能腐蚀人的精神。

童年的经历使少年康熙变得坚毅果敢。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去世,三子玄烨继位。他叫康熙。康熙帝即位时年仅八岁,不谙世事,故有四大臣辅政: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

初期,四大臣尚能同心同德,使社会安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尼年老过世,苏克萨哈被诛,遏必隆性格软弱,形成了“鳌拜列首”的局面。从此之后鳌拜自我膨胀,结交党羽,与康熙的矛盾不断加深。康熙皇帝和孝庄太后决定消灭鳌拜集团。

康熙帝同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鳌拜以为康熙市少年玩耍,并不在意,一日,鳌拜奉昭到内廷**“布库”游戏,康熙帝不露声色,命满洲少年将鳌拜擒补,公布其三十大罪,鳌拜集团宣告破灭。

削平三藩,统一台湾

在康熙帝擒拿鳌拜之后,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大的挑战与考验,也是他的祖父、叔祖父、父亲留下的,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包袱——“三藩”问题。康熙皇帝在处理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杰出政治家的品质。

所谓“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尤其以吴三桂势力为大。顺治元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了多尔衮,使清兵入关,为大清王朝入主中原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封藩之后却权势日长,拥兵自重,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关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买人口。这种“国中之国”的做法与统一大一统王朝的矛盾是根本性的,冲突不可避免。

年仅二十岁的玄烨在深思熟虑之后力排众议,决意撤藩,强化皇权。一时间,吴三桂等人震惊不已。他们举旗反对清朝。吴军很快离开了云南、贵州、湖南和四川。几个月后,战争蔓延到十几个省份。而康熙帝虽然年少气盛,却镇定自若,对这场战争精心筹划,镇定指挥。

他集中兵力,攻坚克难,任命汉臣,严格军纪,亲自部署指挥。经过八年的平叛战争,康熙帝取得了消灭旧金山的胜利,举国欢腾。

康熙帝的另一功绩便是统一台湾。康熙帝统一台湾,正值三十而立之年。此时,他已亲政十六年,经过八年艰难平定三藩的磨练,他更加成熟,更加坚定,也更加睿智。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景因病去世,长子被他最爱的大臣冯锡范杀害。冯锡范接替郑经的次子郑克公。当时,郑克功只有12岁。康熙帝抓住了等待20年的有利时机,决定成利时统台湾。他任用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

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公投降。到目前为止,金瓯是完整的,国家是统一的。

在我看来,康熙收复台湾,对今天的中国执政人民意义重大。现在的****趋于缓和,但是仍然有部分**势力从中作梗,企图**。对于台湾问题,我觉得,**一方面要加以安抚,不断强化 “一个中国”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海军力量,做好武力收复的准备,因为从历史来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大家的愿望,但是实现难度十分之大,历史上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无论是郑成功还是施琅都是以武力收复的台湾。

我们渴望和平,但绝不放弃短期战争,以换取长期和平与统一。

抗俄签约,北疆长城

顺治十五年,沙皇**占领了尼布丘地区,在黑龙江省抓获人质、妇女和水貂。康熙皇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后,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北方。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俄军分别对雅克萨地区发动了两次自卫反击。俄军**惨重,无法抵抗,围攻可以日夜完成。

而康熙帝在清军兵迫雅克萨城的同时,表现出和平谈判解决两国边境问题的愿望。鉴于俄军在雅克萨城战败,战略重心在西部,雅克萨远离莫斯科,接受了康熙皇帝的谈判建议。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一行前往尼布楚,经过双方的唇枪舌战,双方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也是康熙皇帝独立外交的胜利。

此后,康熙帝又着手解决北方蒙古的难题。蒙古首领葛尔丹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这种狂妄野心是康熙帝断然不能允许的。为了和平解决与葛尔丹的矛盾,康熙皇帝以绥靖为主,其次是绥靖。

然而,耐心的劝说并没有奏效。康熙皇帝决定消灭葛尔丹。他连续开了三次车,葛尔丹死了。

领土主权,必须保卫;国家尊严,必须维护。康熙帝以其顽强意志,调动各族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了领土完整,奠定了国家版图,得到历史肯定,收到万世赞扬。康熙皇帝的实践也值得当代中国学习。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矛盾,只要涉及领土、海洋、领空,中国绝不会屈服。

立废太子,悲苦而死

康熙帝一生最烦恼、最失算的一件事,就是皇太子的立而废、废而复立、立而再废。清朝皇位继承,无论是实行汉族那样的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没有跳出“家天下”的死胡同。从这个角度看,只有结束帝制,实行共和,才是历史趋势,世界潮流,民众之所望。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畅春园逝世,享年69岁。毫无疑问,大清的根基是康熙奠定的,大清的盛世是康熙开创的,但是,康熙帝的晚年却在“悲苦”中度过,无论是皇子夺储,还是明索两相结党,都使得康熙帝心身忧劳,抑郁成疾。

清朝的封建制度已经是一个死胡同,但康熙皇帝可以在这样的制度下这样做,为中华民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纵向比较,还是在同时代的世界范围进行横向比较,康熙帝的功绩都不亚于“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也不逊于“路易十四”和“**沙皇”,堪称“千古一帝”。

以上四个部分是我按照康熙帝一生的经历所得到的感悟和体会,从《康熙大帝》一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大清王朝的兴盛衰亡,也品味了康熙大帝一生的酸甜苦辣,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大帮助。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8

假期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幸福和空虚在我的脑海里回荡。考试前大堆的卷纸报纸给我带来的压力现在已经荡然无存。那***像在沙漠里行走时带的干粮,为了求生,它显然可以充饥,但还是难耐干渴。

总之,心里和身体上都觉得难受别扭。

放假了,我终于有时间在小桥流水的人家饱食一顿——先是《康熙大帝》,康熙是断然不能用有才能来简单形容的,我非常钦佩他的果断睿智和仁慈大度,以及他对嫔妃们的真情。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确实可以使自己摆脱庸人层次的烦恼,看了《康熙大帝》真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有一种超然凌风之感。爸爸看我假期也不写作业,说我看闲书会玩物丧志的,康熙却给了我更多的志气和豪情。

如果把《康熙大帝》比作一场盛宴的话,那么我这几天看的安意如的《当时知道是寻常》就是一顿家常饭,温馨又不乏营养,而且色香味俱全。舒舒服服的文字,似乎是那个自以为优雅端庄的古代淡妆女子。她的文章读起来像水,美丽的文字,美丽的人,美丽的事物,通过她的笔尖流转,静静地在你的脑海里显现出来,这是一次契合精神的美感之旅。

安意如与其说是有才气,倒不如说是有才情,她的作品渐渐渗透着我对感情的理解。

这个假期我克制自己不在网上看电视剧和电影。只有读书,读有文学价值的书,才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9

最近,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到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康熙皇帝的生活经历,感悟良多。对于这样杰出的皇帝,有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不过为表面的“康乾盛世”,却忽略了盛世背后的意义,更不用说能领悟到一代帝王独特的品格。为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康熙生平的经历,同时我也观看了十多年前所拍摄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两者同时观看,那种触目惊心的效果显示得淋漓尽致。

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本为一布衣,他的突出成就是创作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而从本书本可以体现到作者独特的认知和生命表现,这样杰出的才华注定了本书作者能为后世人所景仰。

康熙,著名的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执掌政府,十五岁攻占鳌拜,废除旧金山,收复台湾,三次与葛尔丹作战。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为了测试各阿哥的能力设置了一场廷试,并从中试出了玄烨的才华,试出了顺治的储君人选。考试结束后,玄烨睡在龙椅上。顺治因为他让龙椅动了。这是一把自明朝皇帝以来就没有动过的龙椅,但是对于玄烨来说,他打破了这个规则。

或许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许,是“天上星星、地上龙脉”的灵力,总之,这样做,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玄烨就是大清王朝第三代接班人。

这样一个光照先列的皇帝,小时候也是一样的与众不同。在众多阿哥之中玄烨的见识和胆量都是无与伦比的,即使登基后面对鳌拜的权势之大,他也没有犹豫片刻,而是厉兵秣马,积攒实力,然后将鳌拜一举歼灭。登基后的康熙这时候虽也显示出了年少无知,但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这种见解确实是难为一见。

从小到大陪伴康熙的好友魏东亭在查阅历史后发现,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人。魏东亭由二月河组成。魏东亭原名江宁,曹雪芹的祖父,织布曹寅。

康熙的一生是历经风波的,撤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这三大目标是康熙执政后20年内须完成的任务,一生忙忙碌碌,这三大目标的完成可谓是历尽艰难。其中,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与朝廷官员勾结建立党羽,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密谋反对篡位。而康熙后期的传位争议也是康熙一生经历的一大难题。

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皇子之间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后,在康熙六十一年即乾隆末年,传给了皇帝的四子胤禛。

纵观康熙的一生历经风波最后仍能化险为夷,其一重要原因是康熙懂得任用贤才,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位能担当康熙手足的贤臣。康熙年间,文人墨客众多,如索雷图、明珠、五世游、熊十禄、高士奇、陈廷玉、东亭、武当、姚启圣、图海、施琅、飞扬古等,他们才华横溢。再加上康熙在选贤任能上不拘一格,不少身份卑微的有才之士,纷纷脱颖而出,为康熙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

康熙的用人之道,在于他了解臣民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仅仅从地位和金钱上满足他们。同时,他也明白,监督臣民的最好办法是制衡权力,珍珠号和索雷图号就是制衡权力的典型例子。康熙知人善用,人才层出不穷,但主子与奴仆的深严的等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选拔、任用和才能的发挥。

康熙是明君,而且精于驾驭之术,变着法儿要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深深参悟了“伴君如伴虎”的臣子们,在敏感和关键问题上,一无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和保留。对与这种局限完全是由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严明的封建等级制度所导致,康熙纵使作为封建体制里的最高统治者,他有意识但也无法摆脱这种体制所存在的局限。

诚然,人无完人,康熙的一生也做过深受后世所批判的“文字狱”,但《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在编写本书时对康熙给予的更多是赞扬的态度。读完本书后,我是观点是,康熙在位62年来所创下的贡献,绝对可以论为一代明君。

小模样儿写于2014.5.17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10

在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并且闪着金光的宝珠,他不如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能征善战,更不像汉高祖刘邦那么谦虚礼让,但他攻于心计,聪明伶俐,他虽是满族人,却把满汉之情联结在一起,他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

它讲述了从顺治(康熙的爸爸)二十年至康熙十八年的两大动乱。一是鳌拜在先祖出家后被任命托孤大臣,他以康熙还年幼(只有八岁)想独揽大权,却被康熙的智慧打败了。二是吴三桂举兵造反,朝廷依靠能人的机智把他们瓦解了。

在初看时,我感到惊讶,连八岁小孩当上了皇帝,都能励精图治,真难想象啊!越到后来,我越佩服这位小皇帝,他不但自己机智勇敢,在提拔人才方面也颇有成效。例如康熙要捉鳌拜,就事先找了一位老师学知识,又笼络了许多贴身护卫及文臣武将。在大家都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却小心谨慎,还是仔细、一步一步地编排着计划。他既想到了自己走出每一步的利与弊,又算到了对方的最佳应对。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康熙终靠着多日来的思索,取得了胜利。我觉得这才像位帝王,这才是真正的帝王风范!

有哪些帝王风范呢?有以下几点:一、聪明勇敢。它会帮帝王在处治内忧外患时轻松、妥当。二、善于用人。如果单是皇帝一个人保江山,那绝对是做白日梦。所以,皇帝必须会选拔有才之人,文的在朝廷整顿内务,武的在外保江山。不过,一定要谨慎为好。三、有自知之明。干什么事,帝王都要掌握前因后果,懂得自己控制住自己。康熙以上三点都达到了,不愧拥有帝王风范。

帝王风范不简单,文臣武将内外管。机智勇敢用良才,解除一切内外患。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605220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优秀自我鉴定(精选十篇)
下一篇 : 正能量空间说说(精选6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