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精美的句子,常常以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伤感的句子、搞笑的句子等等面目出现,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往往简短而有深意。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李兆基名言解读【社会篇】_经典语录,希望您能保持好心情。

李兆基名言解读【社会篇】_经典语录_

【李兆基经典语录社会篇】一

发达不忘家园,富贵不忘爱国。李兆基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支持家多教育事业,热心公益活动,关心祖国内地建设。取于社会,回报社会,这一直是李兆基的心愿。本篇即主要介绍李兆基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应该给予年轻人一些启示,鼓励他们努力向上,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1997年8月,李兆基写下了下面一段话:香港在阔别了祖国150年后,终于回归,蓦然回首,本人亦已来港发展足有50个寒暑,其间本人抱着始终如一的十足信心,从无间断地在港投资经营,因而尽得香港天时地利的良机,至令今日我能成为香港首富。囱愧平庸,而获此荣誉,实在深感侥幸。今年初适得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主席李祖泽先生与香港作家梁风仪博士大力鼓励本人把过往事迹撰写传记,予以传扬。我细心思量后,乃答允协助他们进行,且赶及将传记在庆祝香港回归之日出版,既可见证一些香港历史事迹,亦可收到下列数个好处。其一,加深国际投资者对香港的认识,让他们了解香港是一个出色的投资地方;其二,香港人因移民而失去了在港事业发展及财富增值的好机会,可以在1997年后的今天重做回流的考虑;其三,证明香港人只要勤奋苦干,自然有可能事业成功;其四,给予年轻人一些启示,鼓励他们努力向上,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我盼望能借此传记对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一些贡献,并使国内同胞了解多些香港情况,加强沟通,李兆基说明了自己同意出传记的原因,表达了他的爱港、爱国之心,既对香港的现在充满了自信和热爱,又对香港的美好明天充满了期望。

在低潮时,一个人应该静如处子,静待曙光的重现。

1965年,香港出现前所未有的银行相继挤提和倒闭的风潮,自然影响整体经济滑落,市面传说纷纭,都恐惧香港朝不保夕,直至民不聊生。一些香港市民纷纷移民海外,就连李兆基的好拍档冯景禧也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李兆基并不打算劝阻冯景禧,因为人各有志,而且他深知冯景禧的个性,他聪明敏感而且急躁,要他坐在四处烽烟、满地炸弹的香港而不谋出路,他是会很辛苦的。动若脱兔的冯景禧喜欢每分钟都求变,在变幻中他会发挥强劲的适应和克服环境能力,甚至谋求突破。不必阻止他往外头世界去探讨张望,如果他一旦发觉回来会更好的话,他会第一时间就飞奔回港c,而李兆基的个性刚相反,他是静如处子的一类人,加上对香港有一种难以解释的、牢不可破的归属感,他不愿意离去,只愿静待曙光的重现,并且李兆基内心有一个不灭的信念:深信这个明丽的东方之珠,绝对在不久的将来就更能发出异样的光彩。

【李兆基经典语录社会篇】二

一个商人应该首先立足于当地。

1984年香港九月风暴期间,李兆基非但屹立不倒,且始终坚持资金不作外流。当时即使本港重量级华资集团,也有随英资企业向海外分散投资的情况,1984年3月,怡和公司董事局主席西门凯瑟克更鱼布董事局建议该公司迁册百慕达,并于三个月后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但是李兆基坐在环球大厦六楼的办公室内,依然重复他在恒地上市前对股东的承诺:恒基兆业必以香港地产为主要业务。

准确而又有远见的预测对于一个商人的成功至关重要。

李兆基在1987年已注意到中国资金有慢慢流人香港市场的趋势,这对香港地产前景更为有利。是年开始,中国广东省以及沿海省份,已有资金在香港购买物业,多作收租之用。香港目前的租金跟其他国际大城市比较,还不算是高不可攀,换言之,尚有进展之潜力。李兆基暗地里计算,充满信心地预测在往后的十年,内地在香港投资物业大有可能取代日、英、美各个国家。这个预测当然以中国的四化建设和经济开放为基础。

华人企业家不论财富累积,还是企业影响力、国际声望等都有足够的条件在亚洲遥遥领先。

这是李兆基在1988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信念。事实上,香港华资企业家的卓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菲律宾、印尼、新马泰的华侨财富与成就,都凌驾在香港人之上。但这个大势在70年代已慢慢有所转移,过渡到80年代,香港华资企业家的实力在亚洲已是声势显赫,不容忽视的。一踏进90年代,香港富豪在相当稳健雄厚的底子下,财富与成就已能凌驾在菲律宾、印尼、新马泰富豪之上。香港企业家叱咤风云、顾盼生辉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因为他们不论财富累积,还是企业影响力、国际声望等都有足够的条件在亚洲遥遥领先。

商人应该采取很审慎的态度去观察周围环境,包括国际投资气候,为集团和家族前途筹划大计。

20世纪90年代,李兆基采取很审慎的态度去观察周围环境,包括国际投资气候,为集团和家族前途筹划大计。

1990年因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海湾危机,大战一触即发,世界各国金融观察家都对全球经济看淡,(com整理)于是外围股市全面大幅下挫,港股敏感地被波及,以致下跌二至四成。

但李兆基却与众不同地预测伊科问题不会一发不可收拾,对香港前景更是满怀信心。后来实践的发展证明,李兆基当时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投资商应该发展既有意义又有盈利的发展项目。

李兆基对发展中国人廉价房屋是特别关注的。1996年初,他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到北京开筹委会会议,应天津市政府之邀请,跑了一次天津,研究投资建造微利房、让市政府转售给人民的计划。当日他不但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天津,仔细地观察环境,还跟各级有关官员干部会谈,亲自把他们的回应作笔录。李兆基不厌其烦地逢人都询问相同的问题,要求知道售买对象、天津市人民经济能力、每单位可以出售的价格、市内繁荣区地段与非繁荣区地段的种种比较等。然后他就核对所得的答案,很高兴地发现从各方面得到的资料都是一致的,毫无抵触和冲突,因而归纳出一个对天津人殷实的好印象,认为帮助天津市兴筑民居是项既有意义又有盈利的发展项目。

美国人并不够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1997年5月20日李兆基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访问,关于香港回归和回归后的香港前途,李兆基谈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内容如下:问:在美国传媒不看好香港未来之际,您为何对香港充满信心?答:美国人以讹传讹,对香港的实际情况未够了解,我个人看不出香港在九七年之后会有什么危机。问:在香港大多公司迁册别国之际,您的集团为何仍留守香港?

那样做有何分别?答:香港是投资胜地,回报率好,以十年计香港投资可能升值数倍,外国才得一倍。问:您是否准备好,假若中国大陆违背诺言,就会离开香港?答:我相信香港五十年不变。问:香港置地公司的年代是否已结束?答:恒地及新地等,在中环商业黄金地带,正发展全港最大型及最高的地产计划,可媲美置地公司在中环的商厦。问:世人都以您怎样看回归为依归,您对您的观察者有何话说?答:香港回归,是大喜事。问:作为港事顾问,您向中国大陆提出过什么意见?答:对香港好的意见,我时常会提出来,譬如回归前港元兑美元汇价必须维持稳定,以避免外汇市场及利率的波动。

上述谈话充分反映了李兆基的爱港爱国之心。

【李兆基经典语录社会篇】三

一个人应该经常牢记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应该尽其所能地支持家乡建设。

这是李兆基常说的一句话,其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他便率先捐资180万元扩建顺德华侨中学,并于1992年在该校设立30万港元的教学设备维修基金;1980年捐资310万港元兴建顺德医院;1991年捐赠500万港元助建顺德体育中心;1997年捐资200万元给广州市作为教育基金;尤其是对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于1993年至1994年期间共捐巨资8000万元人民币在顺德大良兴建独具规模的李兆基中学,为完善该校配套和鼓励学校培育英才,于1996年再捐200万元兴建游泳池;同年初又捐资500万港元设立李兆基中学奖学基金;1996年,顺德市举行首届教育基金百万行,又带头捐资150万元,并亲自参加全程活动,深受家乡人民钦敬。此外,还捐赠大型推土机、挖土机3台,捐资重修顺德著名古迹太平塔等。改革开放以来,对顺德的捐资总数逾亿元之巨。

每一位爱国商人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是2000年8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的李兆基所说的一段话。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感召下,香港掀起考察了解西部潮。西部的无穷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如同20世纪80年代初投资内地珠江三角洲一样,港商对内地西部的热情不断升温。8月底至9月初,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为团长的香港工商界人士访问团,对西部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幅员辽阔的西部给这些港商巨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兆基当时兴致高昂地说:今年6月江泽民主席在京接见香港工商界代表,谈到西部大开发,我们深受启发。这次考察中看到西部的丰富资源和极大的发展潜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加入世贸后将吸引更多投资。

据新华社2002年8月报道,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和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出席一个公开场合时,不约而同地对内地楼市行情看好。在谈及原因时,李兆基表示,中国加入世贸后将吸引更多投资,这将有利于提升内地房地产市道。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李兆基名言解读【为人篇】2_经典语录


李兆基名言解读【为人篇】2_经典语录_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四

生意圈内的朋友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的赢利得失,不应该相互为难,而应以和为贵。

财富从来不是李兆基努力追寻的第一个目标。如1996年初一次生意上的竞投,他就以努力而随缘的态度处理个中的成败。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屯门内河码头,李兆基参与以新世界基建和新鸿基工业为首的财团,参加竞投该项工程,是很合适的好拍档,因为新世界基建由郑裕彤之子郑家纯主持,新鸿基工业则是冯景禧之子冯永祥的机构。结果,政府的招标结果,不是价高者得,而是以和记黄埔为首之财团以低于半价之数投得。港府对这个决定还罕有地召开记者招待会解释原因,认为是落败的一方在招标书上的计划,包括港府所期望之海运与陆运比例、污水处理措施、台风防御设备等等,都不能令港府满意。是项结果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新世界基建及新鸿基工业立即通过传媒作出反应,除召开记者招待会,要求对指其标书质素欠佳之说作出解释之外,还声言要政府向他们提供满意答复,否则会向政府采取法律行动,对政府为何放弃接纳高标,影响库房收入,表示不满。但李兆基却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该项工程由本地华资集团所投得,内里很多都是自己朋友,生意不是每宗都不可失,他笑说:楚弓楚得,有什么好追究呢?反正大家是圈内好友,就不必做些事令中标者有为难之处,希望大家以和为贵,于是这宗投标风波就解决了。李兆基如果是个斤斤计较盈利得失的人,他就不会以如此随和的姿态处事了。

眼光独到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1996年,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的资料显示,李兆基已经在个人每年股息上击败了其他各国富豪,创下了世界纪录而成为1996年全球上市公司纪录中股息最多之一人。是年恒地全年每股派息共3.3元,他个人股息收入达33.5亿元。

《华尔街日报》立即要求访问这位出类拔萃的全球华籍首富,探讨他成功的秘诀。对于这份骄人的成绩,李兆基仍持一贯谦虚的态度,回复传媒,他说:这只是根据全球上市公司的资料统计得出的结果,私人财富隐藏者众,谁也没法子知道谁有多少身家,个人资产是很难预计的。而且在香港,若以家族财富而论,首位应是郭得胜的第二代郭氏兄弟家族,若以控股额而论,第一应属李嘉诚。实际的情况是,当香港很多富翁都忙不迭地作分散投资,把产业分一半或以上挪动到欧美国家,又把存款藏匿于瑞士银行之际,李兆基把绝大部分财产倾注于香港,然后又分一部分到内地。如此眼光独到,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商人也应树立自己的理想。

1997年5月20日,李兆基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访问,谈论的问题颇为独特。记者问:请说一下您的永恒梦想?李兆基答:在商言商,我永恒不变的理想是成为出色的大企业家。

贫穷的确是令人忧虑兼辛苦然而富有与极端富有是不一样的,巨富的麻烦相当多钱一旦多起来,客观形势就会逼迫着自己为保障财富而无止境地苦干下去,不是自己驶钱,而是钱驶了自己。

1997年,梁凤仪利用春节假期,跟李兆基一起滑雪度假,通过多天畅谈以及搜集资料,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的不只是李兆基显赫的业绩,而且能更深入地探索披露他从小至今的心历路程。因而有很多个人的问题,梁凤仪问得很直率,李兆基也答得很坦诚。梁凤仪问:富有的感觉如何?

李兆基答:一般的富有,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了。贫穷的确是令人忧虑兼辛苦。试想想吃不饱,穿不暖,朝不保夕,心如何能安?志如何可伸?还加上不时会有病痛的话,等于屋漏更兼逢夜雨,真是凄惨的。然而富有与极端富有是不一样的。巨富的麻烦相当多,我就不时收到一大堆世界各地寄来的信,有德文、有日文、有法文,不把它们翻泽出来,不能知道内容,译好_『一读,原来是为厂各种原因请求捐款救济的。读了这些信,心头要承受很大的不安,因为不予援手,心有不恻;要援助呢,又不确知对方虚实。世界之大,有待救援之人之事极多,把越多凄凉遭遇放到自己的眼前来,越发难堪。还有,穷十辈子也花用不完的钱,在换取个人享乐的作用上是有极限的。成了巨富,无可避免就是公众人物,生活在金鱼缸里,会失去很多自由自在的机会。而且,钱一旦多起来,客观形势就会迫着自己为保障财富而无止境地苦干下去,不是自己驶钱,而是钱驶了自己?承担无尽期的肉体劳累和精神牵挂,不会是好滋味。

奉劝世人,应知不贫、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乐。

李兆基在给梁凤仪做了对富有的感觉的解释后两天,还塞给梁凤仪一张小便条,上面写着:奉劝世人,应知不贫、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乐。笔者相信这是李兆基的真实心声,试想李嘉诚父子、李兆基父子出门或下班身边总是离不开保镖,确是失去了很多自由,生活上也难有自己一片宁静而自由的空间,当然也只有像李兆基这样的少数巨贾才能真正悟出这层道理。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五

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应该与朋友一起共享。

1997年春节期间,梁凤仪问李兆基:你现有遗憾吗?

李兆基随即点头,答:有。年轻时来港艰辛创业,与七位好友共组永业,及后与两位好拍档冯景禧、郭得胜成立新鸿基,当年雄心壮志,努力奋斗,但望有朝一日香江之内,处处可见新鸿基那个表征我们三人同心的SHK标志,现在梦想成真了,可是永业八个合伙人,七位已经不在了,新鸿基三剑侠中冯景禧与郭得胜亦先后辞世,只剩我形单影只,实在有难以言喻的遗憾。每当我看到SHK标志,我的心就隐隐作痛。如果今日,他们都能与我一起目睹香港的繁荣,享受成功的满足,那会多好!

最喜欢与儿女、好友共叙,最怕成为公众人物,最希望香港持续繁荣、中国日有进步、我自己身体健康。

1997年春节期间,梁凤仪问李兆基:你最喜欢什么?

最恐惧什么?最希望什么?李兆基作出了上述回答。

人生最宝贵的是自由,最怕的是受束缚,无牵无挂、无疚无恼的生活最快乐。

1997年春节期间,梁凤仪想了很久,终于忍不住问了一个她也许不应该发问的问题:你会再婚吗?年已68岁的李兆基,看上去只像个50岁上下的人。李兆基体魄健康,近几年比前十年更见年轻,主要是他生活有规律,又勤于运动,心境也开朗,每每跟朋友畅谈,就会笑声不绝,偶然浮现于表情之中的羞怯,反显童真。既是活力充沛,对生命又如此热爱,续弦是理所当然的事吧。可是,李兆基摇头,道:不会再婚了。为什么?梁凤仪问:怕女人只爱你有贝之财,而不是无贝之才,抑或,只注重她自己之得而非尊重你之德吗?李兆基答说:这倒是社会环境问题,使我产生了防范警觉而有所踌躇。不再婚的部分原因,是我离婚时已50多岁,如果续弦,生育孩子,就会家庭复杂化。生下的孩子,在教养及教育方面,恐因自己年纪老迈,有照料不周不及之弊,而且娶个年轻的,长远而言,还是不够精力去陪伴她欢度余生;若是娶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回来,单是她的健康问题就会有如负包袱一样的麻烦了。我其实最怕束缚,我数十年都不戴眼镜、不戴戒指、项链、手表,连西装裤都不用皮带,只用原装布带。我已独身多年,早就习惯而至适应,觉得无牵无挂,无疚无恼了。李兆基之所以喜欢滑雪,其中一个理由也是为在茫茫白雪之中自由翱翔,能深深体会到一种人活着而无牵无挂、无疚无恼的仙境。

当世道不好时,即使自己手头拮据,也要对身陷绝境之人伸出援手。

1983年,香港经济市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谁的环境都好不到哪儿去,有些人前些日子过于急进,弄得家无贮备之粮,就难保不会被这个经济低潮拖垮了。在李兆基身边任事多年一位姓陈的老伙计正因自己炒楼炒股失败,血本无归,又被证券经纪行迫仓,真是走投无路,欲哭无泪。这事给李兆基发觉了,不期然地说上他那句口头禅:也咐论尽(口架)!也不待对方开口求援,李兆基就把会计何永勋叫进办公室来,嘱咐他:替他平仓吧。何永勋忍不住问:在这个时候帮他吗?意思是说又不是太平盛世,在此大难当头,谁都兼顾不了谁。况且,其时恒基也欠下银行相当多的债务,也是自顾不暇。李兆基说:就是这个时候,我不帮他,还会有谁帮他?别说是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老伙计,就是才在李兆基身边任秘书不久的郭志云,也有类似的危难发生,而且炒浓了股票的又不是她本人,而是她的家人。李兆基发觉了郭志云有一点神不守舍,愁眉不展,于是关心地向她查问,郭志云把心上的困扰说出来。她说:我想帮助家人,可是,自己没有能力,但见死不救,又于心不忍。这就是郭志云的困难了。于是那个慷慨而又关怀下属的老板李兆基,又不声不响地为一个好伙计解决了难题。

在熟悉的行业和熟悉的环境内,运用熟练的技巧和谙熟的人事,必然是事半功倍。

新鸿基创立后不久,冯景禧另外开了一家纺织工厂,并且希望从永业时代就跟随他过档到新鸿基的罗景云去帮忙打理工厂。罗景云在李兆基、冯景禧和郭得胜三位老板之中,跟李兆基谈话的机会最少,因为李兆基本身就是少说话多做事的人,却跟他其实谈得最是投契,于是他把冯景禧的意思转告李兆基,征询他的意见。李兆基听后,沉思一会,便答:让我替你想一想,再答复你吧!罗景云并不知道,他提出的疑问,让李兆基困扰了几天。从小到大,李兆基就已体会到好雇员的难得。眼下几位由永业而至新鸿基的随员,都是忠诚雇主的好助手,失去他们任何一个都是新鸿基的损失。同样的道理延伸到好朋友及好拍档冯景禧身上,罗景云是冯景禧带他出来,把他引入永业任事的。如今冯景禧另有创业计划,要把罗景云调去辅助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想来想去,鱼与熊掌,各有因由,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再重新考虑一遍,李兆基恍然大悟过来了。他老是从老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是不对的。罗景云信任他,才向他求教,那就应该撇开老板的身份,以罗景云为朋友的角度,去为罗景云本身的利益考虑去留。正确的决定应该是首先对罗景云有利,才对得起朋友,才是好办法。这么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翌日回到公司,他就对罗景云说:你还是留在新鸿基好,不熟不做。在熟悉的行业和熟悉的环境内,运用熟练的技巧和谙熟的人事,必然是事半功倍。李兆基笃信事业成就等于一个累积总分。结果,罗景云留下来了,最终成为香港地产界内的名将。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六

自己的赢利不应该建立在合作伙伴受损失的基础上。

1998年的一天,建筑部的经理在开会时向李兆基偶然提及,承接其中一项工程的判头要求恒基补发一笔酬金.遭建筑部拒绝,理由是合约上对有关承造项目以及银码,都写得清清楚楚,怎可能工程做完之后就反口加价?李兆基问:那个判头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一定有他的原因吧?是的。建筑部的同事回答:他说他当初落标时计错了数。直到如今结账时,才发觉做了一单亏本生意。李兆基点点头,说:不要吵架!建筑部的同事当即表示,合约是白纸黑字签好的,有法津保障,大可不必对此事进行处理,而李兆基却说:在市道不俗时,人人赚到钱,惟独他吃亏,也是够可怜的。法律不外乎人情,判头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反正这个地盘我们有钱赚,也就补回那笔钱给他,皆大欢喜吧!。

做生意赚多赚少,尤在其次。信誉永远占第一位。

金城银行的副总经理温超元看中了恒基大埔安慈路翠屏花园的一个铺位,用以开设分行,出价430万元,李兆基答允了。过了一段日子,他在街上碰上了恒生银行的一个经理,对方翘起了大拇指,赞美他说:温先生,你的面子真够大!什么?温超元莫名其妙。大埔的那个地铺,风水好,又是单边,地点又最旺。对方说:你知道吗?我们最近向恒基洽购,原来李兆基先生已答允你们,纵是我们肯出多两成价钱,李兆基先生都不卖。李兆基说,金城银行有言在先,我已答应过金城银行了。做生意赚多赚少,尤在其次。信誉永远占第一位。

银行家的最大操守是重承诺,相信买不到铺位的恒生银行与买到铺位的金城银行,都会同样敬重李兆基的一言九鼎。

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忘本。

1989年廖烈智约李兆基、郑裕彤等联袂去美国打球,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十分印象深刻的事。大家享受完友谊球赛之后,都希望饱餐一顿,奈何吃了几天西餐,实在很不合脾胃,老想在附近找间中国饭馆,吃中国菜。找了半天,终于得偿所愿。饭菜搬到面前来后,各人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差,均不想吃。只有李兆基一人面不改容,甚而是悠然自得地据案大嚼。各个富豪目不转睛地瞪着李兆基,最终忍不住问:你觉得这些饭菜的味道如何?李兆基答:差劲极了。廖烈智于是问:那么你为什么又津津有味似地吃得精光呢?李兆基笑道:战时,我们难得有餐饱饭吃,那时候已经知道,有机会吃饱就是福份呢。原来在日本统治时代,李兆基故乡顺德的街坊邻里,有些人饥寒交迫,都能得到李家的救济。每晚李介甫和李兆基父子除了省吃俭用之外,每天饭后收拾饭台时,必把剩余的饭菜,分派给在门口等候的行乞老弱人士,令他们有一口饭充饥。小小年纪的李兆基目睹饥饿的邻里得到少许剩余饭菜而面露感恩的表情时,他暗暗地告诫自己:千万别忘了这情景。李兆基是香港富豪中对衣食极不讲究的一位,实在是牢记童年这些往事所致。

一个管理者应该宽容下属。

李兆基一般如果当日没有午膳约会,他会在公司吃午饭,且吃得相当简单。有一段日子,料理他吃午饭的女佣人十姐,给他准备三明治牛肉饭加一只鸡蛋作午餐。李兆基的秘书郭志云曾问十姐:为什么老是独沾一味?你烧些新的菜式给老板吃吧?十姐说:他是老板,可以随时嘱咐我更换菜式,他每次都吃个精光,不就证明他顶喜欢吃三明治牛肉吗?后来,人事部把十姐调到另外一层楼去负责茶水工作,于是由另一位女佣丽姐照顾老板的午膳。新接手的女佣弄了另外一味小菜,送进去给李兆基。他十分开心,情不自禁地说:哈哈,有新菜式了。恒基的同事将此传为美谈,李兆基毫无架子的谦和性格更受到敬重,一个人应该珍重自己的旧情旧义。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七

李兆基是个很念旧的人,这是香港商界中人公认的。

1990年初,老朋友萧经岳从新加坡来香港探望他,上李家去叙旧时,李兆基刚从浴室出来,手中拿着一个须刨,笑嘻嘻地对萧经岳说:看,这是你送给我的须刨。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要不是李兆基提起,萧经岳都忘记了。十多年的旧物,他还这么如珍如宝地使用着,说明他看重旧物所盛载的旧情旧义。

雇主对雇员的真诚照顾在于实惠,朋友对朋友的真挚关怀在于疏财。

跟李兆基工作过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是最照顾伙计利益的好老板。李兆基对雇员的支持和爱护,的确也不只是意见的提供和口头的关怀,他明白打工仔只靠一份薪金,入息总是有限。于是,很多时都让几位左右手有机会注股于一些十拿九稳的地盘计划上,让他们能赚到比薪金多几倍的利润,使同事分享业务的盈利,感受做生意的乐趣,对士气肯定会有良好帮助。例如,在新鸿基时代,李兆基征得冯景禧和郭得胜的同意,把当时一个在中环的地盘15%的股份拿出来,让五位好伙计卢超俊、冯贵权、罗景云、梁升和何永新,每人各占3%加股。每I%的股本就是港币7000元,换言之,五位职员需要各自拿出2.1万元来注股。当时梁升的银行积蓄只有1万元,量人为出,只好加股1%,自动放弃其余2%的权益,把它送给了其余有能力加股的同事。过了几天,李兆基才知道这件事,便急急把梁升叫到办公室去问:阿升,那真是个潜质极佳的投资项目,你为什么只入1%的股份呢?梁升坦然说:多谢四哥关照,我每月薪金也不足1000元,积蓄有限。现今全副身家也只不过l万元呢!李兆基想了想便说:我有机会赚1万,都希望你们赚100。这样吧,我把我名下的2%股份让给你,股本暂时你欠我的,将来赚到钱,你就偿还给我吧!等地盘收成之日,结果开心的不只是梁升和其他同事,更是李兆基本人。他暗地里计算,真是本小利大,付出小小的钱,就能赢得了一团和气、合作愉快。和气生财是李兆基成就霸业的秘诀之一。

做生意不能不精于数字,做人可不必斤斤计较。因此对待朋友和股东不同,对前者付予深情,对后者还以厚利。

只要在恒基兆业工作过的人都会证明,集团内的员工都具备废寝忘餐、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因为凡是对恒基有贡献的职员,李兆基绝不会亏待他们,每年年底都会有不菲的花红。就算曾为季兆基服务过、已退休或已亡故的老臣子,万一他们的下一代有困难,李兆基亦会尽力帮忙。以下就是其中一例。每年收到如雪片飞来的圣诞卡中,有一个署名莲达的,自纽约寄来。莲达就是李兆基在永业时代已经认识的一位旧伙计的女儿,其父跟在李兆基身边任事多年,直至退休,才跟家人到美国退休,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初病殁。80年代末美国地产大跌,莲达写信给李兆基,说经济不景,因而失业,没法子准时付按揭,银行要充公她的房子,李兆基便立即汇给她40万美元,让她把房子买下来。事至如今,已达10年,莲达再没有提起那笔欠款,却每年都有圣诞卡寄回来。对李兆基而言,每年收到莲达的圣诞卡时就会微微笑着对身边的儿子说:知道她能安居乐业就安慰了。做生意不能不精于数字,做人可不必斤斤计较。因此对待朋友和股东不同,对前者付予深情,对后者还以厚利,这就是李兆基。

李兆基名言解读【为人篇】1_经典语录


李兆基名言解读【为人篇】1_经典语录_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一

欲做事,先做人,李兆基人品端正、德行淳厚。他富而不骄、重情重义;他的闻名不只在于富有,更在于谦和;他的成功也不只在于能干,更在于胸襟;他扶危济急,照顾下属;他一言九鼎,重信守诺;他随和谦厚,与人方便;他慷慨重义,珍重交情;他的品行得到人们同声称颂。本篇将详细介绍他上述的优良品质。

只要能为国争光,做一回公众人物也无妨。

《李兆基博士传记》的作者梁凤仪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1997年初,商界的朋友们聚面时,总是谈起如何庆贺香港回归,又都一致认为,宣扬香港人的辉煌成就,可加强香港人和国际人士的信心,对香港日后的持续繁荣安定会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想起了香港地产大王李兆基,如能在1997年7月出版他的传记,把他在财富创造上的世界纪录,加以传扬,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名望和地位会有帮助,同时更可鼓励香港的年轻一辈,让他们知道今天的中国人绝不宜妄自菲薄,应该深具信心,积极进取,在各行各业争取独占鳌头的成绩。

其实早在1995年,梁风仪就意图安排为李兆基博士撰写传记,被他当即婉拒,说怕做公众人物。这一次经过多位好友的竭力游说,且晓以大义,终于使李兆基博士在为国争光、为香港争光、为集团争光之前提下,答允提供资料,撰写传记。

写人物传记必须要符合事实。

李兆基博士对梁凤仪写传记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事实。所叙述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是小说式的虚构,都要找齐足够的人证与物证,他才会认同。

李兆基博士的谨慎诚信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令梁凤仪非常佩服。

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逃避。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二

李兆基小时候虽然平日不多说话,但心算非常了得。他的聪明和机智,往住在一些突然发生的意外中表现出来。例如在1937年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民间在晚上已有灯火管制,晚上鸡犬无声,以免惹起日机投下炸弹。日间则一闻警报,各人就要找隐蔽的地方躲藏以避难。有一天,当李兆基下了课,要到永生银号去时,突然,日机低飞袭来,用机关枪射杀无辜。这时李兆基发现身旁的人忽然乱糟糟地争先恐后地向四周逃窜,只见有些人就近往屋里躲,又有些人无目的地抱着头直往前冲,更有些人干脆蹲在街角,惊慌得不住哭泣。而李兆基却认为躲到屋里去不是办法,房子塌下来依然会有危险,于是便立即拔足狂奔,逃到附近的田间阡陌之上,一耸身就跳到十字的田垄边,伏身下去,躲在隐蔽的草丛中,利用高出来的围垄作掩护。果然,飞机从他的头上飞过,流弹在田野的另一边如雨般打下来,他却安然无恙。可见李兆基从小就有镇静的应变能力。

做人做事,求人不如求己。

李兆基11岁时,偶然间发现一位铸金师很巧妙地偷铺里的黄金,但由于当时铺里没有另外的人会铸金,又不能把他辞掉。通过这件事,李兆基认识到,充实自己的学识是最最重要的,求人不如求己。自此,李兆基在黄企业务上埋头苦心钻研,学会了看金、化金、熔金等三方面的技术及知识,当年就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坐正第一把交椅做买卖手,技巧已不在成年人之下,终于成为黄金的全才。

意外经常会突然而至,有机会就要额外勤奋工作以求积聚。

日伪时期,饥荒遍地,地方治安坏到极点,当时直闯民居、打家劫舍的案子几乎每天都有。经营金铺银号的李兆基之父李介甫早已做出两种防范,其一是搬离祖居,移居于另外一处地方,免被贼匪上门光顾。其二是李介甫在收铺后,就把金铺银号的值钱之物全部放到一条长长的布腰带之内,让李兆基缠在腰间。李兆基每晚真是名副其实的腰缠万贯,随着父亲和数个伙计,步行回暂居的仓库去。之所以要最小年纪的李兆基每晚肩负重任,就是觉得他是小孩,易于掩人耳目。万一遇上劫匪,也不会以他为搜索的对象。有一天晚饭后,李兆基把那条内涵丰富的猪肠带捆扎好之后,就踏上归途。这晚李介甫一行数众,在中途就中埋伏,刹那间,黑压压的一群人,把李介甫等团团围住,荷枪实弹,实行洗劫。李兆基悄悄地从人群中逃出去,希望贼匪不会注意他,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两三个彪形大贼注意到了他,直把李兆基追人穷巷,这时一个强烈的念头涌现李兆基的脑际:人,只要能活下去,留得青山在,有什么困难也是可以解决的。终于,贼匪一把将他揪起,撕破了他的上衣,搜出了那缠在腰间的猪肠带,继而一掌把他推跌在地,三步并作两步就跑个没影儿了。李介甫父子劫后重逢,百感交集,苦不堪言。这次经历是李兆基毕生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使他明白了意外经常会突然而至,有机会就要额外勤奋工作以求积聚的道理。

朋友有难,应当伸出援手。

由于李兆基专心发展房地产事业,好友兼属下萧经岳想另立门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萧经岳终于向李兆基陈明意向,决定辞职。之后,他才蓦然发觉原来自行前往新加坡开』一创业所需的资金,与他的积蓄还有一个距离?思前想后,说什么也不好意思把资金拮据的困难向李兆基说明,向他求助。谁知辞行之时,李兆基对萧经岳说:以后如有困难,记得回来找我。这么两句关怀话语,叫萧经岳激动得冲口而出道:我如今就已面临困难了。李兆基二话不说,借厂港币3000元给这位要离他而去另立门户的雇员和朋友。事隔多年,萧经岳已于新加坡发迹,李兆基往访叙旧后,在回港的航机上,同行的李醒国把萧经岳的一封信交给李兆基,他打开来一看,赫然是3000块钱,李兆基一想,知道好友未曾忘记旧时恩惠,开心地笑了起来。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三

人,只要知足,就会常乐。

李兆基和妻子在管理公司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其妻在公司颐指气使,使很多员工怨声载道。李兆基苦劝其妻退居二线,(com整理)但她反而变本加厉,一意孤行,李兆基详细考虑后,民主地跟几名儿女说出婚姻危机,结果,始则分居,后则用和解方式与妻子离异。李兆基住进了原为妻子而建造的惠苑顶楼之四层复式豪宅。当他推门走进那间应该是夫妻同住的主人套房时,感慨万千。他只看了一眼.就跟身旁的小儿子家诚说:还是留给你三哥学成回港来住吧!李兆基挑了另外一间只不过是200尺左右的客房作为睡房。他想,一个人占用的睡房其实只需要放一张床,有一个能挂几件西装的衣柜就已经足够了,在香港尺土寸金的地方,这间睡房已经相当宽敞。自己不是曾为很多小家庭设计过只有几十尺的房间吗?而且,人,只要知足,就会常乐了。

拥有天下的财富和人世间的成就,而没有多少朋友和亲人共享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1985年,令李兆基极不愉快的是他三位多年的好朋友冯景禧、杨志云和胡汉辉都相继去世。杨志云和胡汉辉都是恒基兆业董事,而冯景禧更是深交拍档,李兆基实在舍不得他们。冯景禧的去世非常突然和意外。当时冯景禧夫妇在女儿和女婿陪同下乘邮轮渡假,在船上他忽然觉得有点头痛,就昏过去,一直不醒人事。船上的医生立即急召直升机,把冯景禧送到温哥华的医院急救。但是,终因脑部血管两次爆裂,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享年63岁。不幸的消息传到香港,李兆基多少个晚上都睡不安了。李兆基没有忘记,当他只身前来香港创业时,冯景禧曾忠诚地向他伸出发爱之手;当李兆基有商业上的疑问时,冯景禧跟他认真地研究商议;当有什么好的生意时,两人一同携手合作。这种共患难、同欢乐的日子叫人回想起来,太令人感慨了。当冯景禧的灵柩从温哥华运回香港的那天晚上,李兆基正在恒基兆业与老伙计梁升开会,他黯然地对梁升说:我和你去机场接禧哥吧!路上,李兆基又感慨地对梁升说:今年是个什么年头了?怎么老朋友一个一个地辞世呢?拥有天下的财富和人世间的成就,而没有多少朋友和亲人共享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李兆基待朋友以真心诚意,是f真万确的。跟他同住的大儿子李家杰曾说:我少见父亲有忧伤的时候,只除了1985年冯伯去世和1997年祖母去世时,他才在好多个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里,不愿跟别人讲话。当然,日后他以友善方式收购杨志云的美丽华酒店一事,也可以作为李兆基重视友情的实例引证。

但求做事合情合理,无愧于心就心安理得了。

1993年,李兆基好友杨志云之子杨秉正和李兆基联系,想变卖美丽华大酒店,套取现金,以使各兄弟取得更加自由的发展,但又不想父业被拆散。听到这种情况,李兆基二话不说,决定挺身而出,收购美丽华大酒店。李兆基成功收购美丽华酒店之后,遵守诺言,并无改组行动,仍让杨秉正照旧掌权经营,直至1995年杨秉正去世,才由猎头公司聘请专业人才余达纲继任为总经理,负责管理美丽华集团。董事局主席则一直由何添出任至今。李兆基做事情追求的是但求做事合情合理,无愧于心就心安理得了。

名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际成就。

《亚洲周刊》主办的企业家成就年奖,一直都负有盛名。

周刊是一份亚太区最具份量的、致力于推动亚洲华人国际经济活动的刊物,他们每年推选出多个亚太地区的杰出华人企业家,对他们的卓越成就予以表彰,鼓励更多华商为亚太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此举备受各地业内人士所注目。1995年香港区的企业家成就奖得主是恒基兆业集团主席李兆基博士。当《亚洲周刊》对李兆基进行访问,请他发表获得是年企业家成就奖的感受时,李兆基老实而谦虚地说:香港是卧虎藏龙之地,很多人的资产多到不易为外人知晓,换言之,不是上市公司的持股大亨,一样可以是百亿巨富。这个讲法虽然未尝无道理,但充分反映出李兆基那种谦谦君子、之风。

李兆基名言解读简介【教育片篇】_经典语录


李兆基名言解读简介【教育片篇】_经典语录_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一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中的经济力、科技力和军事力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在于教育。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教育,社会回报和宏观效益巨大,李兆基无疑也认识到了上述道理,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改善香港和内地的教育设施,积极培育教育人才。本篇将详细地介绍李兆基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一个人应该知道适可而止,才不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

李兆基在10岁前念卜卜斋,由名闻遐迩的秀才梁雨培老师教他旧文学,熟读四书五经。其后李介甫觉得只念古书不合时宜,想进一步栽培儿子。适逢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梁惠民先生因广州沦陷,不愿意为伪政府效劳而返顺德隐居,于是李介甫与乡亲等礼聘他为老师,实行旧学新用。梁惠民欣然答允。梁惠民老师非常欣赏李兆基那种少说话多思考的个性。只把古书念死了,恰如大量质优味美的食物,塞在肠胃之内难于消化,反而碍事。梁惠民于是在教习完李兆基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后,要求他把这番道理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的例子之上。结果,小兆基很快就思考到答案,给老师回答道:我们只要经过止、定、静、安、虑、得六个阶段的深思熟虑,就会产生攻必胜、战必克的效果。比方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梁惠民听了小兆基的这番领悟,不但感动,而且感慨。他握着小兆基的手,道:将来你长大了,势必会为中华民族争光。

需要提供给下一代的不只是无忧的经济基础、富裕的财产,更应有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功的经验,从而使儿女们领会到自己做人处事的对与错,教育他们、培养他们、带领他们踏上正轨,以至最终拥有一个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冯景禧移民到温哥华一段日子后,邀请李兆基到彼邦一行,于是他怀着探望老友的心情飞去加拿大。事实上,李兆基逗留在温哥华访问的几天,他也曾细心留意过在彼邦可能发展的机会,认识到加拿大不论是社会制度、人民素质、税率、会计以至于法律,都是不利于东方人长远事业发展的。

语言尚属次要问题,最关键的是西方社会的林林总总并不是为东方人而设。中国人在加拿大,再富裕也要过着次一等素质的生活,更遑论事业的发展。1967年底正值香港物业最低潮,李兆基计算一下自己的身家,当时估值汁为港币1000万元,如果来温哥华退休,一家几口今生今世是绝不愁衣食的。但人生吃喝享受是有限度的,物质的享用对他并不重要。他需要的满足是考验自己的智力,锻炼自己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才干,承担自己的责任,达到自己的理想,包括对社会的和家庭的,甚至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其时,李兆基婚后已经育有三女一子,长女佩雯、次女佩玲、长子家杰、三女佩仪,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子女他的考虑如上文这一段话。最终,李兆基还是决定回香港发展。果然在1969年,冯景禧也举家回到香港,回到三剑侠的新鸿基旧巢了。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二

企业家也应该积极投资教育,努力培养人才。

李兆基创立李兆基学位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引起各地有名望之大学的注意,以牛津大学华顿学院为例,由香港之人士引荐直接在本港取录更多优秀学生,则香港之莘莘学子,可获更多留学机会。李兆基学位于1979年成立,每年招生一次,接受本港学生申请前往牛津大学华顿学院攻读三年制或四年制之学士学位课程。李兆基学位选拔香港优秀学生赴牛津大学攻读的工作就在香港进行遴选,遴选委员会成员除李兆基、罗德丞之外,初期几年由罗粥时爵士任主席,其后由前首席按察司杨铁梁出任此职,辅以由华顿学院派出之院士。先后担此重任的为彼得卡达教授(prof.peterCarter)和歌连活特博士(Dr.ColinWod),每年在七月招生。初期,由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院长的郑栋材负责组织面试工作。近年,则由李兆基特派恒基的董事黄永麟作遴选安排。香港预科生在高级程度会考放榜之后,成绩优异,符合资格者就可以报名。经过遴选委员会选出的学生,可直接赴牛津大学华顿学院攻读他们的理想学系。第一年推荐的学生只有两位,其后因选拔的学生表现优秀,每年名额遂递增至四至五位。遴选委员会分两天面试。

选拔的原则除了着重本科成绩和语言能力之外,尤其会注意学生适应外国生活的能力,审视他们能否在中西文化交流沟通上有见地和有贡献。被选中的学生,多数是经济有困难的,均由李兆基资助学费及生活费。李兆基学位由1979年创立至1996年,受惠的学生共63人,已经毕业的学生合共48名,其中24名考得一等荣誉学位。照百分率计有50%考得一等荣誉学位,成绩之优良,高出牛津大学全体学生平均成绩约3倍。现在在牛津大学内一提起香港的李兆基学位选拔的学生,都备受师生赞赏,认定为品学兼优的标志。李兆基学位成功推行后几年,李兆基本人也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华顿学院的名誉院士。在莘莘学子的眼内无不觉得他实至名归。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三

社会应该竭力抚育年轻人,让他们身受各种现代化教育和实际工作经验。

培华教育基金的成立宗旨是育己树人。培华教育基金是李兆基捐港币500万元于1982年成立,并且得到好朋友霍英东、郑裕彤及王宽诚的支持,四位企业家作为基金的主要捐款人,推举李兆基任信托理事会主席,然后由一群热心的年轻团友负责基金的实际会务,并由霍英东之子霍震寰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李兆基有鉴于1982年中国正式对外声明有关对香港主权的态度,而香港市场作出敏感而剧烈的反应,他更有决心要把培华教育基金办好,竭力扶育内地的年轻人,主办或协办各种对他们有益有用的培训班,将香港人所受的各种现代化教育和实际工作经验,努力灌输给他们。惟有通过这些教育课程,才能对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加强香港跟内地同胞的沟通,才可以让大家认识香港,也认识中国。培华一直以来所推行的教育工作效应良好,李兆基自培华成立至1996年已先后捐出2200万元,决定运用培华教育基金的捐款利息,为内地各省同胞筹划各类专业培训课程。很多培华成员除义务工作外,还邀请到海外有志教育的人士,参加培训工作,作出贡献。1991年,培华教育基金成员在李兆基主席率领下到北京,为江泽民总书记与杨尚昆主席接见,嘉许良多。到10周年纪念时,内地的各个受惠单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省份,都传来贺电致谢,国家领导人又都分别亲书鼓励,致送给培华作为纪念。江泽民总书记写道:培养人才,建设四化,振兴中华,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个题匾,一直挂在李兆基的办公室内,跟他朝夕相对,给他巨大的鼓舞。

年轻一代入主父系企业,切忌动辄革新以示现代化,以示讲求进步。好大喜功往往是下一代在承接顺境之中,最易触犯的大忌。

李兆基的儿子李家杰从英国学成回港,没有立即在恒基集团服务,他先与友人合伙经营娱乐性质的生意,赢取经验,稍后才回到父亲的企业内助父亲一臂之力。说来难得的是.李家杰十五六岁开始,因为受李兆基熏陶,竟然也喜欢闲来就念四书五经,国学很有点底子,总算有中国人的儒家传统思想这方面的心得。李兆基对儿女的训练都一样,要他们在集团内涉猎各方面的工作,好好学习。他没有一下子就把大权交到儿子手上去,而是循循善诱。因为他明白上述道理,并且在这一点上,李兆基与李家杰沟通得十分好。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四

少年得志,狂妄自大,游手好闲,不思勤奋,是失败之源。

这是李兆基常常教导儿子家杰和家诚做事要紧记的第一个基本原则。他认为,放纵自己,心浮气躁,早晚会闯祸。

凡事不可忘本,饮水而不思源,后果堪虞。李家杰信服父亲为富不骄,怀旧致远的性格,因为小时候家里未曾发达,那时的李兆基跟现在富甲一方的他,根本没有丝毫改变。家杰认为做儿女的,必须仿效父亲的品德,以他为模范。

一日忍、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凡是忍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是李兆基常常教导儿子家杰和家诚做事要紧记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李兆基从来教诲两个儿子,在与对手交易时,必须预留一手,即是说必须留一些空间,好让对方踩过来。这种预早留有余地、明让对手占便宜的措施,可以保障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中不会伤和气。做生意固然如是,就是平日做人,也别争先恐后。李家杰和李家诚都谨记父亲的教诲,在父亲平日的言行中,明白他的个性,譬如李兆基每逢到北京去见政要人物,很多人往往希望能在领导人身边拍照,只有李兆基老是随遇而安,不为人先。

中国人始终在自己的社会里更便于发挥,更容易获利。

在教育儿子明白这层道理时,李兆基从来不搞强迫、命令,而是让他自己在实践中领悟。比如投资方向的选择上,李兆基毫不介意任由李家杰去领教美国市场。结果放在德州地产的一项投资,回报率十分微小,反而让李家杰自动检讨得失,以美国、香港、中国互相比较,便可在生意的回报率及成就上,得出了一个明显的结论。

人没有了健康,再多的机会也属枉然。人没有了教育,遇到机会也难发挥。

李兆基品性念旧是众所周知的,故而对家乡顺德有一份特别浓厚的感情。早于1982年,就通过何贤的安排,与同乡好友郑裕彤捐赠善款,建立顺德华侨中学。顺德华侨中学办得相当好,为了增加学生名额,教育更多人才,于是李兆基与郑裕彤这两位同乡的地产业巨子便决定分别捐赠8000万元,在故乡顺德建立李兆基中学和郑裕彤中学。李兆基中学位于顺德市中心,校舍美仑美奂,设备齐全,在顺德自然成为名校,就是在内地,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流中学。李兆基又在1992年初秋,特意回故乡去参加顺德李兆基中学增辟语言实验室、电脑室及冷气设施等最现代化设备之启用庆典。李兆基也趁是次回乡之便,关注一下他这几年另外捐赠共达千万元的顺德医院及顺德体育中心。同年,顺德市政府以李兆基对家乡的功绩和建树,向他颁发了顷德荣誉市民奖。在各种善举和公益之中,李兆基的确是注重教育和医疗的,因为他明白上述道理。

青年人一方面应该加深认识自己祖国之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应该实地了解其他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扩展自己眼光,增长自己见闻,舍短取长,对将来服务社会,就业办事,大有帮助。

的青年去接班。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青年人能够有机会,透过世界各地之交流活动,一方面加深认识自己祖国之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地了解其他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扩展自己眼光,增长自己见闻,舍短取长,对将来服务社会,就业办事,大有帮助。基金成立后,在1995年至1996年内举办十四项青年交流活动,地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及内地多个省市,该项基金除举办外访学习团,接待外地来访的青年团体外,并资助举办有关青年问题的国际性或地域性会议,设立贮存有关青年及青年服务的资料及数据,以及提供奖助学金,给有需要的青年进行交流活动。

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商人投资。

1997年春节期间,梁凤仪问李兆基:你捐献社会公益的计划着重哪方面呢?李兆基回答道:我会为中国同胞的教育及医疗两方面作出我的贡献。我们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我投资。以小学教育为例,如在大陆教育未普及之荒僻地区,川很少金钱便能开设多间学校,教育不少的学生,这不是回报高收效广吗?以大学教育为例,投资一个学生念三、五年的大学课程,以后这个大学毕业生便要为社会服务至少30多年,这不又是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吗?我们在1982年成立培华教育基金,为祖国培训了5000多人,在一传十、十传百之下,这5000多人可把他们的学识传授不知多少人,对祖国建树良多,我引以为慰。

读了“李兆基名言解读【社会篇】_经典语录”,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祝您开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