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现代社会信息交流和人际合作日益广泛,经常收到一些经典句子吗?句子可以传达多种含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你喜欢什么样子的句子?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李兆基名言解读【为人篇】1_经典语录”,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李兆基名言解读【为人篇】1_经典语录_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一

欲做事,先做人,李兆基人品端正、德行淳厚。他富而不骄、重情重义;他的闻名不只在于富有,更在于谦和;他的成功也不只在于能干,更在于胸襟;他扶危济急,照顾下属;他一言九鼎,重信守诺;他随和谦厚,与人方便;他慷慨重义,珍重交情;他的品行得到人们同声称颂。本篇将详细介绍他上述的优良品质。

只要能为国争光,做一回公众人物也无妨。

《李兆基博士传记》的作者梁凤仪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1997年初,商界的朋友们聚面时,总是谈起如何庆贺香港回归,又都一致认为,宣扬香港人的辉煌成就,可加强香港人和国际人士的信心,对香港日后的持续繁荣安定会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想起了香港地产大王李兆基,如能在1997年7月出版他的传记,把他在财富创造上的世界纪录,加以传扬,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名望和地位会有帮助,同时更可鼓励香港的年轻一辈,让他们知道今天的中国人绝不宜妄自菲薄,应该深具信心,积极进取,在各行各业争取独占鳌头的成绩。

其实早在1995年,梁风仪就意图安排为李兆基博士撰写传记,被他当即婉拒,说怕做公众人物。这一次经过多位好友的竭力游说,且晓以大义,终于使李兆基博士在为国争光、为香港争光、为集团争光之前提下,答允提供资料,撰写传记。

写人物传记必须要符合事实。

李兆基博士对梁凤仪写传记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事实。所叙述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是小说式的虚构,都要找齐足够的人证与物证,他才会认同。

李兆基博士的谨慎诚信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令梁凤仪非常佩服。

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逃避。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二

李兆基小时候虽然平日不多说话,但心算非常了得。他的聪明和机智,往住在一些突然发生的意外中表现出来。例如在1937年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民间在晚上已有灯火管制,晚上鸡犬无声,以免惹起日机投下炸弹。日间则一闻警报,各人就要找隐蔽的地方躲藏以避难。有一天,当李兆基下了课,要到永生银号去时,突然,日机低飞袭来,用机关枪射杀无辜。这时李兆基发现身旁的人忽然乱糟糟地争先恐后地向四周逃窜,只见有些人就近往屋里躲,又有些人无目的地抱着头直往前冲,更有些人干脆蹲在街角,惊慌得不住哭泣。而李兆基却认为躲到屋里去不是办法,房子塌下来依然会有危险,于是便立即拔足狂奔,逃到附近的田间阡陌之上,一耸身就跳到十字的田垄边,伏身下去,躲在隐蔽的草丛中,利用高出来的围垄作掩护。果然,飞机从他的头上飞过,流弹在田野的另一边如雨般打下来,他却安然无恙。可见李兆基从小就有镇静的应变能力。

做人做事,求人不如求己。

李兆基11岁时,偶然间发现一位铸金师很巧妙地偷铺里的黄金,但由于当时铺里没有另外的人会铸金,又不能把他辞掉。通过这件事,李兆基认识到,充实自己的学识是最最重要的,求人不如求己。自此,李兆基在黄企业务上埋头苦心钻研,学会了看金、化金、熔金等三方面的技术及知识,当年就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坐正第一把交椅做买卖手,技巧已不在成年人之下,终于成为黄金的全才。

意外经常会突然而至,有机会就要额外勤奋工作以求积聚。

日伪时期,饥荒遍地,地方治安坏到极点,当时直闯民居、打家劫舍的案子几乎每天都有。经营金铺银号的李兆基之父李介甫早已做出两种防范,其一是搬离祖居,移居于另外一处地方,免被贼匪上门光顾。其二是李介甫在收铺后,就把金铺银号的值钱之物全部放到一条长长的布腰带之内,让李兆基缠在腰间。李兆基每晚真是名副其实的腰缠万贯,随着父亲和数个伙计,步行回暂居的仓库去。之所以要最小年纪的李兆基每晚肩负重任,就是觉得他是小孩,易于掩人耳目。万一遇上劫匪,也不会以他为搜索的对象。有一天晚饭后,李兆基把那条内涵丰富的猪肠带捆扎好之后,就踏上归途。这晚李介甫一行数众,在中途就中埋伏,刹那间,黑压压的一群人,把李介甫等团团围住,荷枪实弹,实行洗劫。李兆基悄悄地从人群中逃出去,希望贼匪不会注意他,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两三个彪形大贼注意到了他,直把李兆基追人穷巷,这时一个强烈的念头涌现李兆基的脑际:人,只要能活下去,留得青山在,有什么困难也是可以解决的。终于,贼匪一把将他揪起,撕破了他的上衣,搜出了那缠在腰间的猪肠带,继而一掌把他推跌在地,三步并作两步就跑个没影儿了。李介甫父子劫后重逢,百感交集,苦不堪言。这次经历是李兆基毕生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使他明白了意外经常会突然而至,有机会就要额外勤奋工作以求积聚的道理。

朋友有难,应当伸出援手。

由于李兆基专心发展房地产事业,好友兼属下萧经岳想另立门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萧经岳终于向李兆基陈明意向,决定辞职。之后,他才蓦然发觉原来自行前往新加坡开』一创业所需的资金,与他的积蓄还有一个距离?思前想后,说什么也不好意思把资金拮据的困难向李兆基说明,向他求助。谁知辞行之时,李兆基对萧经岳说:以后如有困难,记得回来找我。这么两句关怀话语,叫萧经岳激动得冲口而出道:我如今就已面临困难了。李兆基二话不说,借厂港币3000元给这位要离他而去另立门户的雇员和朋友。事隔多年,萧经岳已于新加坡发迹,李兆基往访叙旧后,在回港的航机上,同行的李醒国把萧经岳的一封信交给李兆基,他打开来一看,赫然是3000块钱,李兆基一想,知道好友未曾忘记旧时恩惠,开心地笑了起来。

【李兆基经典语录为人篇】三

人,只要知足,就会常乐。

李兆基和妻子在管理公司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其妻在公司颐指气使,使很多员工怨声载道。李兆基苦劝其妻退居二线,(com整理)但她反而变本加厉,一意孤行,李兆基详细考虑后,民主地跟几名儿女说出婚姻危机,结果,始则分居,后则用和解方式与妻子离异。李兆基住进了原为妻子而建造的惠苑顶楼之四层复式豪宅。当他推门走进那间应该是夫妻同住的主人套房时,感慨万千。他只看了一眼.就跟身旁的小儿子家诚说:还是留给你三哥学成回港来住吧!李兆基挑了另外一间只不过是200尺左右的客房作为睡房。他想,一个人占用的睡房其实只需要放一张床,有一个能挂几件西装的衣柜就已经足够了,在香港尺土寸金的地方,这间睡房已经相当宽敞。自己不是曾为很多小家庭设计过只有几十尺的房间吗?而且,人,只要知足,就会常乐了。

拥有天下的财富和人世间的成就,而没有多少朋友和亲人共享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1985年,令李兆基极不愉快的是他三位多年的好朋友冯景禧、杨志云和胡汉辉都相继去世。杨志云和胡汉辉都是恒基兆业董事,而冯景禧更是深交拍档,李兆基实在舍不得他们。冯景禧的去世非常突然和意外。当时冯景禧夫妇在女儿和女婿陪同下乘邮轮渡假,在船上他忽然觉得有点头痛,就昏过去,一直不醒人事。船上的医生立即急召直升机,把冯景禧送到温哥华的医院急救。但是,终因脑部血管两次爆裂,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享年63岁。不幸的消息传到香港,李兆基多少个晚上都睡不安了。李兆基没有忘记,当他只身前来香港创业时,冯景禧曾忠诚地向他伸出发爱之手;当李兆基有商业上的疑问时,冯景禧跟他认真地研究商议;当有什么好的生意时,两人一同携手合作。这种共患难、同欢乐的日子叫人回想起来,太令人感慨了。当冯景禧的灵柩从温哥华运回香港的那天晚上,李兆基正在恒基兆业与老伙计梁升开会,他黯然地对梁升说:我和你去机场接禧哥吧!路上,李兆基又感慨地对梁升说:今年是个什么年头了?怎么老朋友一个一个地辞世呢?拥有天下的财富和人世间的成就,而没有多少朋友和亲人共享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李兆基待朋友以真心诚意,是f真万确的。跟他同住的大儿子李家杰曾说:我少见父亲有忧伤的时候,只除了1985年冯伯去世和1997年祖母去世时,他才在好多个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里,不愿跟别人讲话。当然,日后他以友善方式收购杨志云的美丽华酒店一事,也可以作为李兆基重视友情的实例引证。

但求做事合情合理,无愧于心就心安理得了。

1993年,李兆基好友杨志云之子杨秉正和李兆基联系,想变卖美丽华大酒店,套取现金,以使各兄弟取得更加自由的发展,但又不想父业被拆散。听到这种情况,李兆基二话不说,决定挺身而出,收购美丽华大酒店。李兆基成功收购美丽华酒店之后,遵守诺言,并无改组行动,仍让杨秉正照旧掌权经营,直至1995年杨秉正去世,才由猎头公司聘请专业人才余达纲继任为总经理,负责管理美丽华集团。董事局主席则一直由何添出任至今。李兆基做事情追求的是但求做事合情合理,无愧于心就心安理得了。

名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际成就。

《亚洲周刊》主办的企业家成就年奖,一直都负有盛名。

周刊是一份亚太区最具份量的、致力于推动亚洲华人国际经济活动的刊物,他们每年推选出多个亚太地区的杰出华人企业家,对他们的卓越成就予以表彰,鼓励更多华商为亚太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此举备受各地业内人士所注目。1995年香港区的企业家成就奖得主是恒基兆业集团主席李兆基博士。当《亚洲周刊》对李兆基进行访问,请他发表获得是年企业家成就奖的感受时,李兆基老实而谦虚地说:香港是卧虎藏龙之地,很多人的资产多到不易为外人知晓,换言之,不是上市公司的持股大亨,一样可以是百亿巨富。这个讲法虽然未尝无道理,但充分反映出李兆基那种谦谦君子、之风。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精选阅读

李兆基名言解读【社会篇】_经典语录


李兆基名言解读【社会篇】_经典语录_

【李兆基经典语录社会篇】一

发达不忘家园,富贵不忘爱国。李兆基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支持家多教育事业,热心公益活动,关心祖国内地建设。取于社会,回报社会,这一直是李兆基的心愿。本篇即主要介绍李兆基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应该给予年轻人一些启示,鼓励他们努力向上,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1997年8月,李兆基写下了下面一段话:香港在阔别了祖国150年后,终于回归,蓦然回首,本人亦已来港发展足有50个寒暑,其间本人抱着始终如一的十足信心,从无间断地在港投资经营,因而尽得香港天时地利的良机,至令今日我能成为香港首富。囱愧平庸,而获此荣誉,实在深感侥幸。今年初适得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主席李祖泽先生与香港作家梁风仪博士大力鼓励本人把过往事迹撰写传记,予以传扬。我细心思量后,乃答允协助他们进行,且赶及将传记在庆祝香港回归之日出版,既可见证一些香港历史事迹,亦可收到下列数个好处。其一,加深国际投资者对香港的认识,让他们了解香港是一个出色的投资地方;其二,香港人因移民而失去了在港事业发展及财富增值的好机会,可以在1997年后的今天重做回流的考虑;其三,证明香港人只要勤奋苦干,自然有可能事业成功;其四,给予年轻人一些启示,鼓励他们努力向上,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我盼望能借此传记对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一些贡献,并使国内同胞了解多些香港情况,加强沟通,李兆基说明了自己同意出传记的原因,表达了他的爱港、爱国之心,既对香港的现在充满了自信和热爱,又对香港的美好明天充满了期望。

在低潮时,一个人应该静如处子,静待曙光的重现。

1965年,香港出现前所未有的银行相继挤提和倒闭的风潮,自然影响整体经济滑落,市面传说纷纭,都恐惧香港朝不保夕,直至民不聊生。一些香港市民纷纷移民海外,就连李兆基的好拍档冯景禧也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李兆基并不打算劝阻冯景禧,因为人各有志,而且他深知冯景禧的个性,他聪明敏感而且急躁,要他坐在四处烽烟、满地炸弹的香港而不谋出路,他是会很辛苦的。动若脱兔的冯景禧喜欢每分钟都求变,在变幻中他会发挥强劲的适应和克服环境能力,甚至谋求突破。不必阻止他往外头世界去探讨张望,如果他一旦发觉回来会更好的话,他会第一时间就飞奔回港c,而李兆基的个性刚相反,他是静如处子的一类人,加上对香港有一种难以解释的、牢不可破的归属感,他不愿意离去,只愿静待曙光的重现,并且李兆基内心有一个不灭的信念:深信这个明丽的东方之珠,绝对在不久的将来就更能发出异样的光彩。

【李兆基经典语录社会篇】二

一个商人应该首先立足于当地。

1984年香港九月风暴期间,李兆基非但屹立不倒,且始终坚持资金不作外流。当时即使本港重量级华资集团,也有随英资企业向海外分散投资的情况,1984年3月,怡和公司董事局主席西门凯瑟克更鱼布董事局建议该公司迁册百慕达,并于三个月后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但是李兆基坐在环球大厦六楼的办公室内,依然重复他在恒地上市前对股东的承诺:恒基兆业必以香港地产为主要业务。

准确而又有远见的预测对于一个商人的成功至关重要。

李兆基在1987年已注意到中国资金有慢慢流人香港市场的趋势,这对香港地产前景更为有利。是年开始,中国广东省以及沿海省份,已有资金在香港购买物业,多作收租之用。香港目前的租金跟其他国际大城市比较,还不算是高不可攀,换言之,尚有进展之潜力。李兆基暗地里计算,充满信心地预测在往后的十年,内地在香港投资物业大有可能取代日、英、美各个国家。这个预测当然以中国的四化建设和经济开放为基础。

华人企业家不论财富累积,还是企业影响力、国际声望等都有足够的条件在亚洲遥遥领先。

这是李兆基在1988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信念。事实上,香港华资企业家的卓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菲律宾、印尼、新马泰的华侨财富与成就,都凌驾在香港人之上。但这个大势在70年代已慢慢有所转移,过渡到80年代,香港华资企业家的实力在亚洲已是声势显赫,不容忽视的。一踏进90年代,香港富豪在相当稳健雄厚的底子下,财富与成就已能凌驾在菲律宾、印尼、新马泰富豪之上。香港企业家叱咤风云、顾盼生辉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因为他们不论财富累积,还是企业影响力、国际声望等都有足够的条件在亚洲遥遥领先。

商人应该采取很审慎的态度去观察周围环境,包括国际投资气候,为集团和家族前途筹划大计。

20世纪90年代,李兆基采取很审慎的态度去观察周围环境,包括国际投资气候,为集团和家族前途筹划大计。

1990年因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海湾危机,大战一触即发,世界各国金融观察家都对全球经济看淡,(com整理)于是外围股市全面大幅下挫,港股敏感地被波及,以致下跌二至四成。

但李兆基却与众不同地预测伊科问题不会一发不可收拾,对香港前景更是满怀信心。后来实践的发展证明,李兆基当时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投资商应该发展既有意义又有盈利的发展项目。

李兆基对发展中国人廉价房屋是特别关注的。1996年初,他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到北京开筹委会会议,应天津市政府之邀请,跑了一次天津,研究投资建造微利房、让市政府转售给人民的计划。当日他不但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天津,仔细地观察环境,还跟各级有关官员干部会谈,亲自把他们的回应作笔录。李兆基不厌其烦地逢人都询问相同的问题,要求知道售买对象、天津市人民经济能力、每单位可以出售的价格、市内繁荣区地段与非繁荣区地段的种种比较等。然后他就核对所得的答案,很高兴地发现从各方面得到的资料都是一致的,毫无抵触和冲突,因而归纳出一个对天津人殷实的好印象,认为帮助天津市兴筑民居是项既有意义又有盈利的发展项目。

美国人并不够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1997年5月20日李兆基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访问,关于香港回归和回归后的香港前途,李兆基谈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内容如下:问:在美国传媒不看好香港未来之际,您为何对香港充满信心?答:美国人以讹传讹,对香港的实际情况未够了解,我个人看不出香港在九七年之后会有什么危机。问:在香港大多公司迁册别国之际,您的集团为何仍留守香港?

那样做有何分别?答:香港是投资胜地,回报率好,以十年计香港投资可能升值数倍,外国才得一倍。问:您是否准备好,假若中国大陆违背诺言,就会离开香港?答:我相信香港五十年不变。问:香港置地公司的年代是否已结束?答:恒地及新地等,在中环商业黄金地带,正发展全港最大型及最高的地产计划,可媲美置地公司在中环的商厦。问:世人都以您怎样看回归为依归,您对您的观察者有何话说?答:香港回归,是大喜事。问:作为港事顾问,您向中国大陆提出过什么意见?答:对香港好的意见,我时常会提出来,譬如回归前港元兑美元汇价必须维持稳定,以避免外汇市场及利率的波动。

上述谈话充分反映了李兆基的爱港爱国之心。

【李兆基经典语录社会篇】三

一个人应该经常牢记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应该尽其所能地支持家乡建设。

这是李兆基常说的一句话,其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他便率先捐资180万元扩建顺德华侨中学,并于1992年在该校设立30万港元的教学设备维修基金;1980年捐资310万港元兴建顺德医院;1991年捐赠500万港元助建顺德体育中心;1997年捐资200万元给广州市作为教育基金;尤其是对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于1993年至1994年期间共捐巨资8000万元人民币在顺德大良兴建独具规模的李兆基中学,为完善该校配套和鼓励学校培育英才,于1996年再捐200万元兴建游泳池;同年初又捐资500万港元设立李兆基中学奖学基金;1996年,顺德市举行首届教育基金百万行,又带头捐资150万元,并亲自参加全程活动,深受家乡人民钦敬。此外,还捐赠大型推土机、挖土机3台,捐资重修顺德著名古迹太平塔等。改革开放以来,对顺德的捐资总数逾亿元之巨。

每一位爱国商人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是2000年8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的李兆基所说的一段话。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感召下,香港掀起考察了解西部潮。西部的无穷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如同20世纪80年代初投资内地珠江三角洲一样,港商对内地西部的热情不断升温。8月底至9月初,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为团长的香港工商界人士访问团,对西部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幅员辽阔的西部给这些港商巨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兆基当时兴致高昂地说:今年6月江泽民主席在京接见香港工商界代表,谈到西部大开发,我们深受启发。这次考察中看到西部的丰富资源和极大的发展潜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加入世贸后将吸引更多投资。

据新华社2002年8月报道,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和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出席一个公开场合时,不约而同地对内地楼市行情看好。在谈及原因时,李兆基表示,中国加入世贸后将吸引更多投资,这将有利于提升内地房地产市道。

李兆基名言解读【管理篇】_经典语录


李兆基名言解读【管理篇】_经典语录_

【李兆基经典语录管理篇】一

房地产是各行各业中最长线投资的生意。

这是李兆基人前人后经常解释的一个经营理念。因为房地产事业的生产期至销售期相当长,从政府拍卖土地,到画图纸起楼,再而至出租出售,首尾最起码要4年时间。如果地皮不是由拍卖而来,靠收购旧楼改建,则更需要长达6~7年光景才能见到焕然一新的大厦面世。房地产发展这行业绝对不是即食面,不可以今日好景,就搭棚建筑,到楼宇落成,届时可能又是另一番新景象了。

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李兆基,1928年1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自幼在家乡私塾受教育。其父在广州开设银庄,李兆基7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耳濡目染。

小学毕业后,开始到父亲的银庄工作,由养成工干起。时局动荡,令他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会随着政治的变迁而一夜之间变为废纸,由此,他领悟到了上述道理。

谁最真心实意地替客户考虑,谁就最能赚客户的钱。

1970年,李兆基留意到地产稳步上扬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等阶层的香港人对香港有归属感,视香港为永久居住之地。中等人家的心态很容易捉摸。

例如,在新鸿基内任职的梁升就很坦率地告诉李兆基:禧哥在前往加拿大时,曾问我是否愿意一同去另闯天下。我给禧哥说,我不同你,你手上有相当资产,就算在加拿大没有发展,也可以悠哉游哉安度余年。

我是与其在彼邦艰辛度日,倒不如在香港,同声同气,同甘共苦,但望众志成城,云开见月。我是不想走了。像梁升这样不想走的人毕竟占大多数,不管他们是想走而走不动,抑或压根儿没有离开香港的打算,总之,众志成城这句话道尽香港的前景。

这一大撮中等阶层家庭凝聚成一股香港置业的主流力量,已是相当明显的现象。由此,李兆基明白了上述道理。注重分析自己产品的适销对象并全心全意地为他们考虑,这是李兆基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李兆基经典语录管理篇】二

薄利多销的政策是企业维持着货如轮转的发展态势的重要措施。

1974年的恒生指数下跌至150点,楼价从1972年最高峰的港岛住宅每平方尺平均价220元跌到176元,除跌幅大之外,成交亦相当淡静,市面极端萧条。而李兆基的基本策略是:实行地照买、楼照起,同时制成品照卖。除了把推出的楼盘悉心包装,大卖广告,大搞宣传之外,最主要是李兆基只要有些少利润就放手卖出去。

商人不应该自私地只顾自己盈利,而不照顾业务对手,要知道信誉最要紧。

这是李兆基一贯的业务宗旨。

越是经济困难时,越要照顾下属和合作者的利益。

在1974年底,住宅下跌20%而毫无起色之际,公司财务非常紧张,初在李兆基身边打理财务的何永勋,自然是战战就就地管账管得万分小心。而身为老板的李兆基却慎重地对何永勋说:现今好比十面埋伏,草木皆兵。在这种险境下领军,最重要粮饷充裕,切勿无端扣军粮,影响军心,折损士气,否则就因小失大了。

在时势不好时,自己担心,别人也担心。自己手紧,别人也手紧。千万别鼓励恶性循环。

1974年,香港经济困难时期,李兆基不断提醒何永勋留意那些跟恒基兆业承做建筑的承包商,务必要准时结账给他们。建筑行业的尾数往往是最难追讨的,有些地产公司为了种种原因,下意识把尾期建筑费拖得遥遥无期。李兆基最反对这样,认为这是破坏招牌的大忌。他说:尤其是时势不好时,自己担心,别人也担心。自己手紧,别人也手紧。

千万别鼓励恶性循环。因此,恒基兆业在香港建筑业内是最受建筑承包商欢迎的,这也是李兆基业务超越常人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

真心实意地替客户考虑,发展自己的特色,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20世纪70年代,李兆基看着特为中小家庭而设、日渐受欢迎的700尺左右的楼宇图则,就对则师说:中小家庭很少会在家里招呼亲朋戚友,同事互相拜访的情况亦不多,有什么喜庆宴会,都是光顾酒楼茶室,因此客饭厅反而不必太大。

多出几十尺设一个浴室放在主人房里,就更有特色了。哪一个中等人家一天工作劳累回家,不想夫妇二人躺在床上,一边休息闲谈,一边看电视?主人房兼有浴室,自成一体,更是便捷。因此,中小型楼宇的主人房开始设计为套房,又是李兆基匠心独运而最终证明大受欢迎的方式。

【李兆基经典语录管理篇】三

现代企业要成功,要靠资讯,而消息门路是一种有价服务。

李兆基是兵强将勇的主帅,助他打赢一场并楼大战役的,不一定全是他集团内的全职职员,而其实大多都是在市场内有很多资料和消息的地产经纪。心甘情愿地为李兆基效忠的经纪实在为数甚众,主要是李兆基从不克扣军粮。

很多地产公司的老板,最舍不得就是经纪佣金,一幅地皮或一宗楼宇买卖,到最终讲成价了,那些老板往往就会对经纪说:对方不肯减价,那就减你的经纪佣金吧,否则就不成交了。他们就是拿准了经纪宁愿少拿佣金也比做不成生意好的心理,占他们的便宜。

李兆基除了待人忠厚,不忍心刻薄之外,他其实相当聪明。他说:现代企业要成功,要靠资讯,而消息门路是一种有价服务。为此,市场上有什么好货色,地产经纪都会在第一时间就通知李兆基。

于是在哪个好地点的旧楼一有出让,立刻就有人通知他。

充分了解业务上的各个对手的强弱之处,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恒基兆业每个月都有经理例会,在会上,同事最怕听到李兆基提出诸如这样的问题在市场内有哪一家地产发展商的建筑效率比恒基兆业快,而偏巧这些资料李兆基都了如指掌。到如今,都没有人知道李兆基为什么如此神通广大,他完全知道业务上的各个对手的强弱之处,城内各大型楼宇落成的快慢尤其在他洞悉之中,这恐怕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股份与资产值不成比例,不但对管理经营者有欠公平,也是对股东利益的损害。

1993年是李兆基的丰收年,他开始构思如何将多年来打算回报恒地股东的意欲付诸实现,最直接而实惠的回报方法就是给股东派息,而且是高息。

一直以来,恒地的派息率大约是盈利的1/3。从1993年开始,李兆基对后市是持相当乐观的态度,那就应让股东开始分享成功果实。早在几年前,李兆基就说:恒地的股份与资产值不成比例。这个现象不但对管理经营者有欠公平,也是对股东利益的损害,他开始不断地思考如何可以使恒地股票更值钱,在深思熟虑之下,趁1993年的恒地业绩优异,乃实行委托仲量行为恒地资产估值。

仲量行宣布重估结果,恒地资产净值为680亿元,平均每股应值42元,而当时恒地在股票交易所的市价,只约为24元,即估价比市价高出甚多。同时,恒地亦宣布是年业绩纯利急升64%,除税后全年纯利达40亿元,并全年派息1元l角,加送1元红利,合共2元l角。

这一宣布,使市场哗然,股份立即从宣布前的每股24元,升到每股28.7元,升幅达20%。这对李兆基来说,是名利双收之事,并且也为股东带来了更大的利益。

加强储备是一家企业日后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

1997年春节期间,梁凤仪问李兆基:你的企业王国将来如何安排?李兆基回答道:集团的投资大部分仍在香港及中国内地,海外的投资比例会很少。以后3年,我们计划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将增加一倍,约占集团总投资额的20%。

恒地仍会继续增加土地贮备,以供日后长远发展;恒发作为一间大洋行则会做多元化发展,包括加强基建项目的投资。

归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头是家家户户的愿望。

1948年,李兆基带着1000元港币到了香港。先是干自己的老行当炒汇炒金,颇有斩获。之后,他又做起了贸易,并掘到了第一桶金。到了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房地产炙手可热。李兆基看到房地产必定是香港的黄金产业,他说:归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头是家家户户的愿望。由此,他决定了以后事业的发展方向。

借鸡下蛋是一家新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事业刚起步时,对于公司的经营方针,李兆基觉得可以学习霍英东卖楼花。他说:卖楼花是一个好方法,过去100万的生意,现在可做到1000万,这叫借鸡下蛋。不过,霍英东卖的是住宅楼宇楼花,我们把重点放在卖工业楼字楼花。因为香港的形势决定了工业用房将是一个高潮。

李兆基名言解读简介【教育片篇】_经典语录


李兆基名言解读简介【教育片篇】_经典语录_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一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中的经济力、科技力和军事力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在于教育。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教育,社会回报和宏观效益巨大,李兆基无疑也认识到了上述道理,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改善香港和内地的教育设施,积极培育教育人才。本篇将详细地介绍李兆基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一个人应该知道适可而止,才不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

李兆基在10岁前念卜卜斋,由名闻遐迩的秀才梁雨培老师教他旧文学,熟读四书五经。其后李介甫觉得只念古书不合时宜,想进一步栽培儿子。适逢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梁惠民先生因广州沦陷,不愿意为伪政府效劳而返顺德隐居,于是李介甫与乡亲等礼聘他为老师,实行旧学新用。梁惠民欣然答允。梁惠民老师非常欣赏李兆基那种少说话多思考的个性。只把古书念死了,恰如大量质优味美的食物,塞在肠胃之内难于消化,反而碍事。梁惠民于是在教习完李兆基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后,要求他把这番道理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的例子之上。结果,小兆基很快就思考到答案,给老师回答道:我们只要经过止、定、静、安、虑、得六个阶段的深思熟虑,就会产生攻必胜、战必克的效果。比方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梁惠民听了小兆基的这番领悟,不但感动,而且感慨。他握着小兆基的手,道:将来你长大了,势必会为中华民族争光。

需要提供给下一代的不只是无忧的经济基础、富裕的财产,更应有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功的经验,从而使儿女们领会到自己做人处事的对与错,教育他们、培养他们、带领他们踏上正轨,以至最终拥有一个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冯景禧移民到温哥华一段日子后,邀请李兆基到彼邦一行,于是他怀着探望老友的心情飞去加拿大。事实上,李兆基逗留在温哥华访问的几天,他也曾细心留意过在彼邦可能发展的机会,认识到加拿大不论是社会制度、人民素质、税率、会计以至于法律,都是不利于东方人长远事业发展的。

语言尚属次要问题,最关键的是西方社会的林林总总并不是为东方人而设。中国人在加拿大,再富裕也要过着次一等素质的生活,更遑论事业的发展。1967年底正值香港物业最低潮,李兆基计算一下自己的身家,当时估值汁为港币1000万元,如果来温哥华退休,一家几口今生今世是绝不愁衣食的。但人生吃喝享受是有限度的,物质的享用对他并不重要。他需要的满足是考验自己的智力,锻炼自己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才干,承担自己的责任,达到自己的理想,包括对社会的和家庭的,甚至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其时,李兆基婚后已经育有三女一子,长女佩雯、次女佩玲、长子家杰、三女佩仪,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子女他的考虑如上文这一段话。最终,李兆基还是决定回香港发展。果然在1969年,冯景禧也举家回到香港,回到三剑侠的新鸿基旧巢了。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二

企业家也应该积极投资教育,努力培养人才。

李兆基创立李兆基学位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引起各地有名望之大学的注意,以牛津大学华顿学院为例,由香港之人士引荐直接在本港取录更多优秀学生,则香港之莘莘学子,可获更多留学机会。李兆基学位于1979年成立,每年招生一次,接受本港学生申请前往牛津大学华顿学院攻读三年制或四年制之学士学位课程。李兆基学位选拔香港优秀学生赴牛津大学攻读的工作就在香港进行遴选,遴选委员会成员除李兆基、罗德丞之外,初期几年由罗粥时爵士任主席,其后由前首席按察司杨铁梁出任此职,辅以由华顿学院派出之院士。先后担此重任的为彼得卡达教授(prof.peterCarter)和歌连活特博士(Dr.ColinWod),每年在七月招生。初期,由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院长的郑栋材负责组织面试工作。近年,则由李兆基特派恒基的董事黄永麟作遴选安排。香港预科生在高级程度会考放榜之后,成绩优异,符合资格者就可以报名。经过遴选委员会选出的学生,可直接赴牛津大学华顿学院攻读他们的理想学系。第一年推荐的学生只有两位,其后因选拔的学生表现优秀,每年名额遂递增至四至五位。遴选委员会分两天面试。

选拔的原则除了着重本科成绩和语言能力之外,尤其会注意学生适应外国生活的能力,审视他们能否在中西文化交流沟通上有见地和有贡献。被选中的学生,多数是经济有困难的,均由李兆基资助学费及生活费。李兆基学位由1979年创立至1996年,受惠的学生共63人,已经毕业的学生合共48名,其中24名考得一等荣誉学位。照百分率计有50%考得一等荣誉学位,成绩之优良,高出牛津大学全体学生平均成绩约3倍。现在在牛津大学内一提起香港的李兆基学位选拔的学生,都备受师生赞赏,认定为品学兼优的标志。李兆基学位成功推行后几年,李兆基本人也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华顿学院的名誉院士。在莘莘学子的眼内无不觉得他实至名归。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三

社会应该竭力抚育年轻人,让他们身受各种现代化教育和实际工作经验。

培华教育基金的成立宗旨是育己树人。培华教育基金是李兆基捐港币500万元于1982年成立,并且得到好朋友霍英东、郑裕彤及王宽诚的支持,四位企业家作为基金的主要捐款人,推举李兆基任信托理事会主席,然后由一群热心的年轻团友负责基金的实际会务,并由霍英东之子霍震寰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李兆基有鉴于1982年中国正式对外声明有关对香港主权的态度,而香港市场作出敏感而剧烈的反应,他更有决心要把培华教育基金办好,竭力扶育内地的年轻人,主办或协办各种对他们有益有用的培训班,将香港人所受的各种现代化教育和实际工作经验,努力灌输给他们。惟有通过这些教育课程,才能对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加强香港跟内地同胞的沟通,才可以让大家认识香港,也认识中国。培华一直以来所推行的教育工作效应良好,李兆基自培华成立至1996年已先后捐出2200万元,决定运用培华教育基金的捐款利息,为内地各省同胞筹划各类专业培训课程。很多培华成员除义务工作外,还邀请到海外有志教育的人士,参加培训工作,作出贡献。1991年,培华教育基金成员在李兆基主席率领下到北京,为江泽民总书记与杨尚昆主席接见,嘉许良多。到10周年纪念时,内地的各个受惠单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省份,都传来贺电致谢,国家领导人又都分别亲书鼓励,致送给培华作为纪念。江泽民总书记写道:培养人才,建设四化,振兴中华,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个题匾,一直挂在李兆基的办公室内,跟他朝夕相对,给他巨大的鼓舞。

年轻一代入主父系企业,切忌动辄革新以示现代化,以示讲求进步。好大喜功往往是下一代在承接顺境之中,最易触犯的大忌。

李兆基的儿子李家杰从英国学成回港,没有立即在恒基集团服务,他先与友人合伙经营娱乐性质的生意,赢取经验,稍后才回到父亲的企业内助父亲一臂之力。说来难得的是.李家杰十五六岁开始,因为受李兆基熏陶,竟然也喜欢闲来就念四书五经,国学很有点底子,总算有中国人的儒家传统思想这方面的心得。李兆基对儿女的训练都一样,要他们在集团内涉猎各方面的工作,好好学习。他没有一下子就把大权交到儿子手上去,而是循循善诱。因为他明白上述道理,并且在这一点上,李兆基与李家杰沟通得十分好。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四

少年得志,狂妄自大,游手好闲,不思勤奋,是失败之源。

这是李兆基常常教导儿子家杰和家诚做事要紧记的第一个基本原则。他认为,放纵自己,心浮气躁,早晚会闯祸。

凡事不可忘本,饮水而不思源,后果堪虞。李家杰信服父亲为富不骄,怀旧致远的性格,因为小时候家里未曾发达,那时的李兆基跟现在富甲一方的他,根本没有丝毫改变。家杰认为做儿女的,必须仿效父亲的品德,以他为模范。

一日忍、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凡是忍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是李兆基常常教导儿子家杰和家诚做事要紧记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李兆基从来教诲两个儿子,在与对手交易时,必须预留一手,即是说必须留一些空间,好让对方踩过来。这种预早留有余地、明让对手占便宜的措施,可以保障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中不会伤和气。做生意固然如是,就是平日做人,也别争先恐后。李家杰和李家诚都谨记父亲的教诲,在父亲平日的言行中,明白他的个性,譬如李兆基每逢到北京去见政要人物,很多人往往希望能在领导人身边拍照,只有李兆基老是随遇而安,不为人先。

中国人始终在自己的社会里更便于发挥,更容易获利。

在教育儿子明白这层道理时,李兆基从来不搞强迫、命令,而是让他自己在实践中领悟。比如投资方向的选择上,李兆基毫不介意任由李家杰去领教美国市场。结果放在德州地产的一项投资,回报率十分微小,反而让李家杰自动检讨得失,以美国、香港、中国互相比较,便可在生意的回报率及成就上,得出了一个明显的结论。

人没有了健康,再多的机会也属枉然。人没有了教育,遇到机会也难发挥。

李兆基品性念旧是众所周知的,故而对家乡顺德有一份特别浓厚的感情。早于1982年,就通过何贤的安排,与同乡好友郑裕彤捐赠善款,建立顺德华侨中学。顺德华侨中学办得相当好,为了增加学生名额,教育更多人才,于是李兆基与郑裕彤这两位同乡的地产业巨子便决定分别捐赠8000万元,在故乡顺德建立李兆基中学和郑裕彤中学。李兆基中学位于顺德市中心,校舍美仑美奂,设备齐全,在顺德自然成为名校,就是在内地,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流中学。李兆基又在1992年初秋,特意回故乡去参加顺德李兆基中学增辟语言实验室、电脑室及冷气设施等最现代化设备之启用庆典。李兆基也趁是次回乡之便,关注一下他这几年另外捐赠共达千万元的顺德医院及顺德体育中心。同年,顺德市政府以李兆基对家乡的功绩和建树,向他颁发了顷德荣誉市民奖。在各种善举和公益之中,李兆基的确是注重教育和医疗的,因为他明白上述道理。

青年人一方面应该加深认识自己祖国之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应该实地了解其他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扩展自己眼光,增长自己见闻,舍短取长,对将来服务社会,就业办事,大有帮助。

的青年去接班。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青年人能够有机会,透过世界各地之交流活动,一方面加深认识自己祖国之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地了解其他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扩展自己眼光,增长自己见闻,舍短取长,对将来服务社会,就业办事,大有帮助。基金成立后,在1995年至1996年内举办十四项青年交流活动,地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及内地多个省市,该项基金除举办外访学习团,接待外地来访的青年团体外,并资助举办有关青年问题的国际性或地域性会议,设立贮存有关青年及青年服务的资料及数据,以及提供奖助学金,给有需要的青年进行交流活动。

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商人投资。

1997年春节期间,梁凤仪问李兆基:你捐献社会公益的计划着重哪方面呢?李兆基回答道:我会为中国同胞的教育及医疗两方面作出我的贡献。我们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我投资。以小学教育为例,如在大陆教育未普及之荒僻地区,川很少金钱便能开设多间学校,教育不少的学生,这不是回报高收效广吗?以大学教育为例,投资一个学生念三、五年的大学课程,以后这个大学毕业生便要为社会服务至少30多年,这不又是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吗?我们在1982年成立培华教育基金,为祖国培训了5000多人,在一传十、十传百之下,这5000多人可把他们的学识传授不知多少人,对祖国建树良多,我引以为慰。

“李兆基名言解读【为人篇】1_经典语录”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