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怎样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优秀的书籍能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满足。在阅读之余,写下一篇读后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大家准备了来自《卷读后感》的精华读后感内容。

卷读后感(篇1)

阴阳师·太极卷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很喜欢看阴阳师里安倍晴明和源博雅在一起絮絮铺来的故事,不管多少个故事,开始我总能看到变换不同的景色:或是“红叶在阳光下亮晃晃。...一丛丛开着黄色的黄花龙芽,在西斜的光线之中探出头来。秋日闲适地步入暮色……天高云淡,风声瑟瑟,仿佛笛声悠扬。”这般秋高气爽的秋景;抑或是“冷森森的雪在下着……柔和的白。所有的东西上,都堆积了雪,地上的一切,都被漫天洁白覆盖。天地万物的声音,仿佛已被雪夺去。没有风。雪花依然不住地从天而降。”这样宁静的冬日;也许是“昏暗中芬芳怡人的花香,?乎是樱花。微微的香气,若有若无。感觉有,就有。感觉没有,就没有。不过,当你安静地呼吸着夜间的大气时,似乎就能感觉到某种透明的花香。”这样樱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我想说作者一贯描写开场场景的时候都是如此唯美。然后,风景里一定会有晴明看似野草丛生的庭院里,木条板上总会坐着晴明和博雅,两人一起闲适地饮酒赏景,晴明总是穿着白色的狩衣,飘飘洒洒的感觉,而博雅总会应景的感慨,此时,晴明总会拿“咒”来说,而又是博雅最搞不懂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博雅不自觉地就已经通俗的理解了何谓“咒”,只是他不理解晴明口中讲的那般复杂。故事又会从他们的聊天当中很顺其自然地过渡到新的故事中来,或是惊奇的故事,或是恐怖的故事,或是感动的故事,总之,娓娓道来,从不拖沓,伴有晴明的神秘,与博雅的纯真。我想我是喜欢这样的风景的,这两个人的风景,不管什么时候再读,都感觉自己进入了这个风景,可以一直和他们走下去……

卷读后感(篇2)

最近看了一篇奥格曼迪奴写的《羊皮卷》。一开始我一直以为是一本给已经在职场的人看的书。看完之后觉得它不仅是一本“商业圣经”,更是一本“生活圣经”,因为它让我受益匪浅,刻骨铭心。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但人类行为的原则是永恒的。纯洁的心会带来纯洁的生活和纯洁的身体。同理,一颗肮脏的心会带来一个腐朽的生命,一个腐朽的身体。太多人想在工作中争取一个好职位,拼命为自己拿一切。都是错的,因为只有原则是永恒的,所以只有遵循原则才能成功,才能用自己的目标改变人生。

《羊皮卷》这是一部如此励志的关于人生规则的经典。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坚持,自我肯定,珍爱生命,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重视自己的价值,这些主题构成了《羊皮卷》的本质。在我看来,有四种人:高估自己,非常骄傲,而别人低估自己,自卑。有的人自负自满,有的人惶恐不安,找不到人生目标,迷失方向。有时候我们经常因为缺乏信心和勇气而失败。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想:今天,我开始了新的生活,今天,我爬出了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今天,我又来到了这个世界。

所以,想要成功,就要养成好习惯,全心全意的去执行。好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坏习惯是失败的大门。好习惯的作用是让你在生活中的一个“选择题”中选择正确的一面。不要让你误入歧途。

想要成功,就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向前。

卷读后感(篇3)

这本书让我涨了不少知识,跟随高晓松认识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有趣的事。有大神在书中发表想法指出书中的一些错误,我觉得读这本书端正一下自己的态度是很重要的,既然是野史,消遣的同时涨点知识就可以了。

书名的含义:鱼羊者,鲜也。鱼与羊代表了人类生活的不同形态,最早的人们是靠捕捉食物来生存,所以鱼代表了人类本初的样子,而羊是人类首先驯化的动物,从鱼到羊,代表了一个人类逐渐进步的历史进程,他在书中尽力呈现的,是新鲜的、没有化妆的“素颜历史”,加之“高晓松式”解读,挥斥方遒,说古论今。

书是按照日期顺序写的,《鱼羊野史》共6卷,写了12个月份,每卷写2个月的重点事件,其中也提到高晓松好多朋友的生日,他能记得很清楚,我猜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挺喜欢他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

人们通常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它总是呈现出人们希望它呈现的样子。到了高晓松,很直接,说历史是一个整过容的大妈。

可能由于高晓松是导演,音乐人,作词家等身份,所以在书中出现艺术跟写作、商业的事件,他的文字跟态度会更偏向艺术,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写作态度有待成熟。

最让我汗颜的是,有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他竟然一笔代过,比如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这么重要的事件,竟然不到50字叙述完……

另外,书中“摧枯拉朽”这个词用了3遍,他导演的电影《大武生》提到不下7遍,略显啰嗦。

总之,这本书当消遣用,不必太过认真。

这是第5卷,有时间再看看其他5卷。

卷读后感(篇4)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班干部的我,信奉的人生信条是努力不服输,连在家庭关系方面的信条都是女人当自强,女子能顶半边天。秉性刚强的我,一路走来,也遭遇了不少的烦恼。在遇到《致良知》一书之前,为了让自己在心灵的层面有所提升,我阅读过大量的心灵成长的书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课程,几年下来,见闻扩大了,技巧增加了,但是在心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6月,我接触到了阳明心学,加入了致良知学习小组,开始阅读《致良知》一书。反省自己之前读《致良知》一书的经历,心路历程也是一波三折。

刚开始,绝对是乍见之欢。精进读书,引用的都是阳明先师的名言警句;动辄就谈“知行合一”、“无善无恶”;有意为善;用夸张的语言刻意地写分享……后来,因为学习并没有真正变为心的收获,所以又进入了一个疲惫期或者叫黑障期。此时我的状态,对内是自责自卑,前行乏力;对外则是抱怨批评,多见人非。这段经历曾让我犹豫彷徨,非常痛苦。感恩老师、亲人的不离不弃,鼓励加持,让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此刻再读《致良知》一书,终于能听懂一些先师的话了:“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需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再读《教条示龙场诸生》,就明白了“责善”的核心是“悉其钟爱”为本、“致其婉曲”为方,“当自吾始”为出发点;再读《书徐汝佩卷》,就明白了对于视己为君子、视他人为小人的弟子徐汝佩,为什么阳明先生会行不言之教了,我也深刻看到了自己其实就是那个表面“知之甚深,而未能实诸己;信之甚笃而未能孚诸人”、“忘己之困、责人之速”的人!再读《黄以方录》,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有了更深的领悟,自己如果不肯在心上积习最深、最痛的地方下手,致良知永远都是口号,都是虚假的'谎言。

我开始有了一些觉察,比如要高谈阔论证明自己不差时,会想到阳明先师“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的教诲;刚要说一句夸大事实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先师“诚则明”的教诲就从心底冒出来了;情不自禁要显示自己的知见时,先师的“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就让自己未出口的话咽了回去……

随着读书更加应心,我对阳明先师的“信”更笃定了,对“吾心光明”的人生目标更笃定了;同时也更深刻地看到了自身依然很多的积习障蔽。此时对于自我更清醒的认识,不仅没让自己气馁无力,反而在不知不觉中,那些原本顽固的好胜之气、外求攀援的好名之心,都开始悄悄地出现了松动。能感到自己内心更柔软了,对家人朋友的感恩之心升起来了。身边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我这个秉性刚强的人的改变。

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恩!感恩老师把我领到了阳明先师面前!感恩阳明先师为我辈指明了“致良知”这样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光明的康庄大道!感恩家人朋友,你们都是我此生的贵人!

卷读后感(篇5)

粉红色的书皮仿佛在叙述着许多少女心事,一看到它的书脊,我就认定了这本书,将它从图书馆借了回来。它是秦文君阿姨的《精选文集之康乃馨卷》,这个系列的每一本书都是用一个花朵的名字命名的,而我手里拿着的康乃馨卷是由《小香咕的忧伤故事》和《香拉的心事》这两篇小说构成的。看起来隐隐约约有一点联系,其实联系大的很。可以说《香拉的心事》是《小香咕的忧伤故事》的续作,使整个故事保有连续性和灵动性。

故事讲述小香咕住在万民路上幸福的家,但因为妈妈和爸爸间发生了什么事而搬到了外婆的家,和她的另外三个姐妹住在一起,她们分别是外婆的另外三个孙女:香露、香拉和胡马丽莎。她们四个人在外婆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促成了一件件奇怪有趣的经历,化解了一次次的矛盾。每次矛盾过后,她们都会变得更加团结。原来嚣张跋扈的香露其实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被外婆宠爱的香拉虽然年纪小,但懂的可却不少呢、性格随和的胡马丽莎的妈妈马莎姨妈却非常富有特色、而小香咕却经常成为化解矛盾的和事佬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事层出不穷,在每一件小事里,我都见证了四个姐妹花的成长。无论是照顾爱哭的小孩儿,还是面对老是爱占便宜的小张舅妈,小孩儿们的独到见解总是让我捧腹大笑,同时感到一丝暖心。看完整本书,我推测小香咕的爸爸应该是得了重病,想必小香咕也一样猜出来了,可她还是那么积极地面对生活,这可能是整本书最值得宣扬的精神吧。

这本书里面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每句话都蕴含着哲理。我从大姐香露身上学到了不要总是那么高傲,其实领导别人也是需要亲切力的,同时也不要对小辈们抱有刻薄的眼光,感觉她们受到了更多偏爱。我从性格随和的胡马丽莎身上学到了要用自己的主见。从年龄最小的香拉身上我学到了不能仗着年龄和别人的宠爱就无法无天,而要平和对待别人。而我从整本书的主角小香咕身上学到了对妈妈好一点,以感恩的心和爱对她,毕竟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亲的人,也许这也是这本书叫康乃馨卷的原因。

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是否对整本书有了一种好奇之心呢?好奇的话就请去看看吧,我等着你和我分享你独一无二的阅读经历

卷读后感(篇6)

一只圆滚滚的大熊猫系着可爱的餐巾围脖儿,吐着红红的舌头,馋兮兮地盯着手中拎着的一只老鼠。这就是《大嚼科学—动物卷》的封皮。那么熊猫真的吃老鼠么?想知道这个有趣问题的答案么?快跟我一起翻开这本书吧。

这本书一共有四章。我觉得是按照动物的生命过程来介绍的各种动物的有趣事情。首先讲了动物繁殖的有趣事情,然后是动物长大,接着介绍成长过程中吃的东西,最后讲到动物死亡中的奇闻异事。里面不仅有很多我闻所未闻,想也不敢想的有趣故事,还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想法和认识。

“龙是怎么出生的?”我一直认为龙应该是从蛋出来的,因为龙看上去像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应该是卵生的。但是我也没听说过哪条龙会生蛋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不论龙的九个儿子再怎么不同,也不是从蛋里生出来的。实际上他们是“卵胎生”的。别以为我写错词了,我们平常只听过卵生和胎生,谁听说过卵胎生呢?龙就是这么繁殖后代的。首先龙产下一颗卵,但是不排出体外,在肚子里把小龙孵化成功,再把龙宝宝生出去。明白了吧,这就是“卵胎生”。

“熊猫吃老鼠么?”还记得一开头的这个问题么。答案就是以前的熊猫是吃老鼠的,可是后来由于食物的欠缺,它们改吃素了。不过这个还不神奇。有一种深海鱼,一天能变三、四次性呢。这种鱼为了生宝宝,两条鱼在一起,一条鱼先当雌鱼,另一条当雄鱼。当交配完成后,两条鱼互换性别,再交配繁殖。这种神奇的鱼就是蓝条石斑鱼。

鸳鸯在我们的传统故事里,总是模范夫妻。我们在画里,刺绣,枕套上经常看到两只非常美丽的鸳鸯在水中嬉戏。那么我要告诉你,这对鸳鸯“夫妻”其实是两只雄鸳鸯哦。因为真实的雌鸳鸯不如雄鸳鸯好看,古人认为不美丽的雌鸳鸯画在画中不美观,于是就用两只雄鸳鸯来代替。这可把我们搞糊涂了。有机会我会告诉画家别再这么画了。

《大嚼科学—动物卷》从封皮的馋嘴熊猫开始,到书尾的小老鼠从熊猫手里逃跑掉。中间的内容带给我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惊讶。大伙儿还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抱起这本科学书“大嚼”起来吧。

卷读后感(篇7)

胡适老先生把先秦诸子的学说思想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疏理,建立起一个框架,可以方便地了解诸子学说思想的传承、影响关系以及基本内容,虽然引用的古籍原文对我来讲可谓艰深晦涩,但好在有百度,总算读了一遍,我知道,这一遍只不过是有了一个大概印象,要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但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与上古先贤以及胡适老先生对话,这种感觉令人愉悦!

胡老先生的说法,哲学可分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论、教育论、政治论和归宿论。老子思想是其后孔子、墨子、庄子、荀子、孟子等诸子思想的根源,尤其孔、墨、庄不过是老的一派,而荀、孟既是孔的一派又糅合墨、庄。又按胡老先生的说法,先秦诸子思想学说可分为道、儒、墨三家,其余法、农、兵、名、杂等所谓“百家”只能称之为“百学”,这种说法使人对先秦诸子复杂的传承、影响关系豁然明白。最后胡老先生针对章太炎的“九流出于王官”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说法好象现在争议挺大,到底是“学在官府”还是“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种争议,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结论。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哪里才是我们可以拥有片刻宁静的地方?哲学,对!就在哲学的世界里。听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治大国如烹小鲜”。听孔子说“士见危授命,见得思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听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听扬朱说“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听惠施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听公孙龙说“白马非马”。听庄子说“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听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民如土芥,则民视君如寇仇”。听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听慎到说“治国无其法则乱,宗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

先秦诸子哲学,人类的精神家园!

卷读后感(篇8)

最先端医学常见病卷:治病还得靠西医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看到译者的说明,觉得那书名不如叫《治病还可靠西医》或者是《治病还能靠西医》比较合适。本来是想买一本的,但是看到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却有一点疑问,这本书的定位是什么?内容是以访谈的形式写的,所以看似有些不够紧凑。别看访问的是专家学者,讲的内容却是一般的常识。因为访谈有些随意,所以系统性不够强,重点不突出和目标不明确(就是到底是指给人们一条治病的方法之路还是解释一下疾病的发生原理)。且不论作者所谓的常见病到底是不是我国的常见病,(不知道为何是不孕症排第一位,日本现在已经面临这样的问题了么……汗)另外给我一种很强烈,日本人的素质也真低。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而是说日本一向是以教育水平远远超过我国而自豪的,不是说95%的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么,而我国却是5%。但是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他们的普通人也不知道吗?比如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而不是由细菌引起的,“渡边好像很多人认为感冒的原因是细菌。”(第七章第一节)还有“渡边原来如此。我想普通百姓连病毒和细菌的区别也搞不太清楚。”我们只要是上过学的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就学习到了病毒和细菌的区别了。真不知道作者的起点是哪里。如果本书是娱乐性质的,却不够生动有趣;如果说是一部交给人医学常识的书,却又不够专业。一点水平没有的人,不会想去看这方面的书;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又会觉得废话太多……

卷读后感(篇9)

今天读《书徐汝佩卷》一文,感触颇深。

徐汝。佩是先生的得意门生,进京。参加会试,因为题目中隐含有诋毁。先生的意思,遂愤然弃考,准备回乡归隐。同学听闻此事,都非常钦仰歆服,认为他气节高尚,能“不昧良知以媚俗”,而先。生却黯然不乐。有同学见先生这种态度,很为徐汝佩鸣不平,于是向先生请教,先生亦默然不应。汝佩回乡后,该同学将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在深刻反省。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还缺乏推己及人、包容异己的胸襟。

1、推己及人,以“恕”字包容异己

徐汝佩之所以弃考,是容不得出题者批评自己的老师,他觉得“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

他深深的钦服先生的学说,并被先生救世的苦心所感动,所以当先生被人误解的时候,才会愤愤不平。可是。这股不平之气,还是障。蔽了自己的良知,让。他忘记了自己当初刚接。触先生学说时,也。曾对其非。笑诋毁。在回乡的路上,他的心情渐渐。平复,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才猛然醒悟自己的行为是“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表面上好像是在捍卫先生,其实正是在“身谤”先生。

大多数人在开始接触一种新学说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信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的过程。先生。的妹婿徐爱,是先生最心爱的弟子之一,对于先生的学说,也是“始闻而疑,既而骇”,随着他不断向先生请教,最后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才终于坚信先生的学说是孔门嫡传。

所以在传播一种学说的时候,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的批评、误解,乃至攻击。在这一点上,阳明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其他学生告知他考试出题事件。的时候,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大喜说:“吾学将大明於世矣!”出题者的所为,不正是帮助先生传播他的学说吗?从此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了阳明心学,而其中必有求真之人!

今天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因为其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再好的学说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所以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切不可因为急于求得认同,而反感拒绝别人的批评、误解,以。及攻击,其实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提升修养和圆满智慧的逆增上缘。

2、忍辱担当,以“仁”字慈怀众生

徐汝佩弃考后,想到的是隐居避世,“从夫子而常往于深山穷谷”,很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济世之志。

在阳明先生写给另一位学生的信中,他曾以孔子自况: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

暇于暖席者,宁以祈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先圣后圣,其心一也,皆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心。既是一体,何弃之有?

古语云: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那些勇于担当,不辞劳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社稷的栋梁,如果遇到一点批评打击,就生退心,说明他的.仁爱心还不够,不足以担当大任。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其困难比之于孔子、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需要我们有大担当、大忍辱、大无畏,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柱大厦之将倾,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3、不言之教,以“智”字,随机教化

自古圣贤,无。不是伟大的教育家,阳明先。生也不例外。他的道德、功业、学问,都堪称楷模,足以为百世之师。先生一生,无论在患难之中,居官之际,还是戎马之隙,都讲学不辍。

他的学说既名为“心学”,则其宗旨已明,是关乎人心的学问,以世间万事万物均不。离人心,此心若立,足以应天下万事之变。所以先生教学,绝不似老学究一般拘拘于语言文字之间,而是观机逗教,直指人心。观《书徐汝佩卷》一文,足见先生教学艺术之高明。

考官出题影射先生,众弟子群情激愤,徐汝佩弃考,自然大快人心。若就世俗而论,学生如此维护老师,老师应当感到高兴欣慰才对,而先生听闻此事,却是“黯然不乐久之”。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出自意气之偏,而非良知之正,于己于人都没有半点。好处。

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苦心呢?直接批评讲道理,肯定不近人情。毕竟徐汝佩的弃考是做出了极大牺牲的,他的家境本来就极贫困,赴京应考,路途遥远,花费自然不少,更何况这一举极可能断送自己的仕途。所以,当有学生在自己面前为徐汝佩鸣不平的时候,先生只是“默然不应”。

徐汝佩回乡后,这位学生把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马上就反省到自己的问题。而当他面见先生,向先生汇报。自己反省的所得时,先生的反应却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

“颔”是点头的意思,表示对学生的反。省。是认可的,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默然者久之”呢?因为先生观察到学生此刻的心还是浮躁的。一个真心忏悔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不会夸夸其谈。先生的这种态度再一次让徐汝佩警醒,他自言:“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这一篇小文,一波三折,层层设疑,引人深入,把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卷读后感(篇10)

1⃣️“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

【论君子与小人】

君子以君子道,小人以小人术.君子之道不易小人之术.然君子终归为君子,小人终归为小人.

‼️为人君者,不可圣父矣.

2⃣️“重耳初谢,後乃受。缪公益礼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

▶️“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

【论政治斗争】

说得倒也直白,掩盖不了也好,不愿掩盖也罢,重耳虽是在穆公扶持下登位,却与当时晋本身的国土面积与资源富饶脱不开关系.

故败楚之后先得霸位,其亡后楚庄王,再此后西陲秦穆方得名列春秋五霸.

▶️“晋许之”

“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与晋怀公】

一句话概括夺位结果——二月把位置夺过来了.重耳逃亡十多年,回来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继位,而这个晋怀公大抵没收复到贤臣与良将,政权军权都不稳固,自己本身能力也不够,简简单单就死了.(当然不可否认秦之助)

晋怀公当初弃秦而逃,是一位胆小怯懦之人.而迎立重耳应是符合公卿利益和礼法的,当然这其中也应当有着重耳和一帮近臣的斡旋.

3⃣️“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论礼乐制】

自上黄帝创礼乐,后世愈奢靡,其礼乐有益于治国,所谓骄奢淫逸,成于节俭败于奢矣.

卷读后感(篇11)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万卷楼》。这本书主要讲了杭州附近的江南小镇——龙马镇住着一位郭子鱼。他是一位善良的私塾先生。他开了一家学堂收了很多的学生。其中有一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主要讲了郭子鱼骗学生们自己会做风筝,为了不丢面子就让李木匠做风筝,后来风筝掉进烧炭,烧的只剩下一点纸片,郭子鱼只好说出真相。

我觉得郭子鱼一开始做得很不对,他身为老师还骗学生们会做风筝。我看如果是其他的老师一定不会像他那样骗自己的学生。不过在最后他还是告诉了学生们风筝不是自己做的,这样做很正确。

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我邻居在楼下玩球,没想到一不小心我把小球弄到了坑里。这下糟了,她一定会让我赔的,不如骗她说是风吹的。于是,我就说:“刚刚风一吹,所以球才掉到了坑里。”她说不信。妈呀死定了。这时,我看到地面是倾斜的,哈哈太好了有理由了。我对她说:“你看这是斜坡,所以才滚了下去。”她看了看说:“算了,没事的。”回家后我左思右想:要不要告诉她真相呢?想了半天,决定还是告诉她真相。第二天我向她说出了真相,她说:“没事的。”我这才松了口气。

我以后一定要向文中的郭子鱼学习,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卷读后感(篇12)

这周学习《书徐汝佩卷》,主要是讲了徐汝佩的弃考事件引发一场讨论,而阳明先生通过不言而教,令徐汝佩感悟至深。通篇读下来,总感觉这是一篇阳明心学的践行篇,通过实践活动,来领悟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1、粗心浮气,一时俱丧

徐汝佩因策问有诋毁先生之言,愤而弃考。已犯了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的毛病了。阳明先生在《象山文集序》中说过“夫是非同异,每起于人持胜心、便旧习而是己见。故胜心旧习之为患,贤者不免焉”,争执起于好胜心,旧习及固执己见。因此,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中评价“徐汝佩此举,圭角未融,未免有高自标榜之意”。

言者不善,善者不言,脸红脖子粗的争执,只是全输。不是喉咙大了就赢,也不是怒发冲冠就有道理,有些冲动的行为,只是让人家发现,你是那样的肤浅与无知。人们从来不会认为鲁智深或是李逵有很高的学问。

2、心平气和,良知自发

对于徐汝佩的弃考事件,如果徐汝佩不是怫然而怒,愤然而不平,而是心平气和,优雅离场,这将是怎样的情形。我个人认为,只要心平气和,那么也是从良知出发,不参加考试,也未尝不可。学术界,不是只有一种学说,而是要百家争鸣,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信仰,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学说圈子奋发,看看到底谁来影响谁,那么,答案也就自明了。

徐汝佩回来后,对于愤而弃考事件,问夫子对这事件的评价,夫子也是默而不语。其实,事件发生后,也就不必苦苦追寻是否正确的答案了。愤而弃考后,能心平气和的对待,则是良知之心,若还是纠结正确与否,则是粗心浮气。

因此,阳明先生的静默,让徐汝佩幡然醒悟,心平气和,良知自发。

3、一石激起千层浪

阳明先生对于徐汝佩单个的弃考事件,不作评价,但对整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还是欣喜的。先生喜而相接曰:“圣学从兹大明矣。”德洪曰:“时事如此,何见大明?”先生曰:“吾学恶得遍语天下士?今会试录,虽穷乡深谷无不到矣。吾学即非,天下必有起而求真是者。”通过这个事件,可以使阳明心学带往全国各地,即使是穷乡深谷,也能看到这个学说了。

所以说,这整个事件,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网红,通过一个不经意的事件,他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而阳明先生冒天下之非笑诋詈而日谆谆焉,就是要努力传播他的学说。

而徐汝佩弃考这整个事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整个事件的发酵,传播了阳明心学,这是阳明先生所需要的。

《象山文集序》是侧重理论的理论篇,而《书徐汝佩卷》则是一篇践行篇。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70228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跨年分享会致词4篇
下一篇 : 实习会计个人总结
" 卷读后感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