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汇总”,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篇1】

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

我们从书中了解到,三十之前是“庸人”三十之后是“圣人”,三十以前的曾国藩在官场处处碰壁,三十以后在官场左右逢源。那么是什么使曾国藩在官场发生如此改变?我认为关键就是在于他情商的转变。今天,我想以情商为主线,谈谈自己的感受。

百度对于情商的解释是: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我认为,情商是一个似褒似贬的词汇,因为说别人情商低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但情商也不是判断人唯一的衡量因素,不可能什么事都只谈感情,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只要别人能够提供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交易就可以达成。毋庸置疑我们都喜欢和相处更舒服的人作,可是不管一个人多么难交往,只要能够真正的创造价值,那么就总会有人愿意付出更多的‘交流成本’与其取得合作。社会的现实是人们更愿意与牛人或是强者交往,因为他们能解决具体问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往往只要能获得物质上的绝对利益,人们宁愿放弃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情商只是整体价值链中的一小环。

关于智商还是情商更重要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人对于情商不屑一顾,甚至觉得其压根就没有必要,因为如果智商不够,也就是同别人共事的资格都没有,那么‘情商’也就无从谈起。而我认为,智商固然重要,情商也很重要。等到自己成为某一个阶层的一员,大家的智商都相差不多,也各自有着明确的分工,此时若想要与人产生合作,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情商只是智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前一阶段,智商用来解决事务问题,后一阶段,工作能力已经得到认可,智商则需要用来解决关系问题,换了场景,处在不同的位置,智商所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就不一样。

后期的曾国藩可谓是‘高情商’的代表。关于他为人处事的心法至今也仍旧为大多数人所推崇。可是曾国藩的‘通达’离不开前期底层的摸爬滚打和官场浮沉的经验。曾国藩在中了进士之后,独自去拜访商家大户,筹集进京的开支,因为进士之身,所以曾国藩拜访的主家往往大摆筵席,同时也乐的支助他一定的钱财。可是在这之前,曾国藩一家只是普通的小地主,并不会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可是一中进士,身价百倍。曾国藩升迁的同时也带动了曾氏一族的地位。曾国藩的父祖和兄弟因此也摇身一变成为处理地方事务的领头乡绅,大小事宜只要曾家出面往往都能得到解决。这就证明了一个人是什么身份,也就决定了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乞丐纵使情商再高,人们也不会抱着结交的心态去和他交往,皇帝纵使情商再低,世人也会争相谄媚迎合,高情商的表现莫过于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做出合适的反应。清楚自己的身份,便会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如此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自然也就能够接受,同时自己也能知道对方的边界和需求在哪里。承认现实认清自我的同时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说这就是知己知彼。曾国藩知道如何应对各色人物,能处理好鱼龙混杂的关系,所以后续无论是上级、同事、下属还是家人,他都能以极高明的手段与别人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度。然而曾国藩一族与其同辈的人物即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却也终究没能达到曾国藩的高度。

情商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究其本质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能把事做好,同时能满足对方的需求,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首要第一点便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别人要什么,找到自己的所处位置便是重中之重。

今天结合我自身的角色,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认为情商尤为重要。在机关工作十年,我也见证了自己情商一步步的转变。刚才加工作的时候,不太懂情商为何物,说话直来直去,不太估计他人感受,喜怒形于色,很像年轻时愚钝的“曾国藩”,因为情商不高也经常碰壁,不但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心情,还影响到工作的效率。经过几年的工作和他人的指点,我渐渐了解到情商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共事,后来我发现,情商的转变给自己和他人甚至单位带来的益处都是很大的,不仅能让自己舒坦,让他人觉得和你相处舒服,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最终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正如大清王朝的许多事一样,机关单位的为人处世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每个人对情商高的定义也不一样,但究其根本,我认为所谓的情商高实际上就是自身修养和格局的不断提高,正如曾国藩三十岁后给自己立下的圣人标准:所谓圣人,就是达到完美境界的人,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万物运行的规律。因此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明并日月,化行若行”。通过“圣人”修行,改掉了性格的弊端、人性的缺点,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自己,要忍得了一时之气,要刹得住口舌之快、容得下厌恶之人、要认得清自身之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情商的修炼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人生的和谐与开心是我始终的追求。最后分享一句我很赞同的话: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曾国藩读后感【篇2】

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谢谢唐先生、更谢谢曾国藩老先生,是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曾国藩读后感【篇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强;教育家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读后感【篇4】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处世,圆己,谋大事!

一、为人不可心胸狭小、脾气暴躁、性格固执,而是要把别人看得与自己同样重要,因为大家相处在一起,没有必要强比高低,争斗得不可开交,而是要尽可能彼此忍让,以善为本。这样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二、一个不知道掩藏自己锋芒、畅达自我心胸的人,一定是处处显人眼和小心眼,常会把自己脚下的路子全部堵死。这样,不是别人给你制造了障碍,而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万千沟壑。对于真正聪明的人来说,极其善于在圆己上下功夫避开矛盾,圆圆满满。

三、一个人能够谋大事,是其能力的标志。自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成大事,但是人活一世,谋大事的欲望和激情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先天把自己圈定在弱小者的行列之中。但是谋大事是需要坚韧、磨砺、抗压等心智的,只有能在这几方面过关,你才有可能谈得上接近吃大事的可能。

处世艺术能教会一个人不在人际关系中犯幼稚病,而能游刃有余地施展自己的人生、计划;圆己艺术能够、教会一个人浑身变得轻松和自在,不在别人的异样眼光中活得沉重,同时还能活出自己的个性来;谋大事的艺术能教会一个人由弱而强、由小而大,成为出类拔萃者,即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层次的成功平台。

曾国藩前辈说:不可与人妄交,不可锋芒尽露,不可鼠目寸光,此乃人生之三大元素也!

曾国藩读后感【篇5】

纵观中华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个个英雄式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冲锋陷阵,吓破敌胆,有的官拜一品,开创盛世等等。而我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越来越欣赏这位清朝后期的第一名臣。

在读书方面,作为程朱理学的唯一传人,他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忆学习的时候,曾说自己是一个读书天赋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别强调一个“静”字,每次看书不允许任何人去打扰,说到读书唯有静才能真正的领悟书中的真谛,读透书中的文意。而在现在喧嚣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被外面的繁华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诱惑所吸引。

“人若有恒,事无不成”是他一身的写照,我们看一个人时总是看到他的汗水,却没有看见他含着泪水依然在奔跑。曾国藩的坚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一日不读书”,只有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才造就了他辉煌传奇的一生。而现实的世界,坚持已经成了少数成功者的专利,能坚持的人已然不多,当自己回首失败的时候,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这么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废导致的失败呢?

在他给九弟曾国荃的一封书信里,他写到“无愧于兄弟”,其实推而广之,就是他对待家人的态度,无论是兄弟还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数学家,一位文学家。特别是二子曾纪鸿,为了鼓励他,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儿子一起学习数学。而现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无暇照顾家庭,或许真的是那样,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调节的,只要我们用心花时间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

曾国藩读后感【篇6】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成语赫赫有名: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如:《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又如:况且他罗家也是著名的盐商,不过近年稍为疲了点罢了,在外面还是赫赫有名的,怕没人知道么?——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国藩读后感【篇7】

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曾国藩读后感【篇8】

子岁新春之际,时之隆冬岁末,心静之余复读《曾国藩》三卷,比昔年耶岛排解寂寞添趣而读时,更有新的理解和感触,也更使我感到的其人、其事、其思、其语的博大和精深,也明白为何上朝国君的敬佩,渊出于何。

回顾我之泱泱大国,伟人英雄辈出,却无过于与我辈如此之近者,唯曾涤生此人尔。读此书令我增智许多,看先贤也从年轻豪迈成长,历程艰辛磨难,后又感悟人生,夺其命者!实为常年之思劳也。然其思又于其笔流传于世,不妄后辈幸事。

曾国藩值得我深思的转折有二,一为事业成功后的转变;二为行将离世的转变。也可以说成是,首先为为人处世的行动上转变,此借助于老庄,次为精神思想上的蜕变,此借助于帝王霸业之术,变称可为经世济民之法。前者是其由成功走向成熟,后者使其由成熟徒生遗憾。曾国藩以挺经律己,终于取得巨大成功,使自己的事业走向了人生的顶峰,本应该世人称贤,但是却遭到朝廷其他官员的非议,使其徒生变故,处于惊险之中,只能自减羽翼借故归隐,虽迎合了古语中”福祸相依“道理,但更是道明了用何思路处世的含义,儒家经世之论毕竟被老庄无为而替换,此乃人生的一大精练,然若无年龄和时世的熏陶,何能为此?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好说却难做也!观当前之时世莫过于此,出事业、人生、朋友、理想之俗务,当以才能为建功立业之手段,以柔善为盘桓守成之方法,方可略有小成,为我等之大戒也。每岁增过天命众人士,回首往事,或成功,或失败,或痛苦,或欢乐常有感慨,悔人生不能复古重来,由衷之言脱口而出,人均不能免俗,只不过因人而异,皆由环境地位不同而不同罢了,一代大儒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呼!此为人生之撼事也,也是上天因岁增而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之一吧,如能参悟朝起而闻暮鼓之人,早已跳出三界红尘之外了。

读涤生之生平,境界难以攀越,但遇事多思之界、处惊不变之境、日常勤笔之法,皆是我等学而习之。呜呼!乐哉!此实乃静心修习之良法也!

曾国藩读后感【篇9】

时值学中夏休,家中小妹无事,读《曾国藩家书》。然书中所言皆为文言,有惑,遂来讨教。余读之,为先生之大智所引,心之向往,不分昼夜,读罢方休,有感。——小记

官场的春风得意,为人处世及家庭教育的成功,造就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在官场,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在《曾国藩家书》中,我领略到了这位名臣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无限智慧。

一、修身之道,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有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告诫家中兄弟,功名富贵变幻莫测,唯有建立功德和修习学业才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功德增一分,学业增进一分,我们就进步一分,但功德和学业的修养需要不断的累积,不是一日而成的。

大学毕业到现在已三年有余,在现在的工作单位也已将近四年。三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但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工作后遇到的领导和同事。领导常告诫我们:“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耕力作。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努力提升工作能力才是硬道理”。他的想法与曾先生不谋而合,是以大智慧也。在这里,是领导,也是长辈;是同事,更是朋友。

二、凡事皆贵专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信中,曾国藩提出“凡事皆贵专”的看法,指出对待老师、朋友都要专一。对老师不专一,学业就会学不好;对朋友不专一,就不会的到朋友的真心。无论择师还是交友,都要一心一意的去对待。

家中母亲并未有多少学识,却总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要想着眼前能得到多少,努力去做,必然会有回报,凡事要坚持”。我想,这些话语并不是她从圣贤书中所得,而是她人生经验的总结。母亲喜花,她总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她的花儿茁壮成长,连我养的濒临死亡的多肉她也能耐心挽救回来。虽是业余,但附近专门养花的街坊也总来找她寻求养花秘籍,想必这就是她专注于养花一事的成果。母亲坚韧而专注的性格对我们兄妹三人影响巨大,而我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更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有母如此,甚幸。

三、居家惟崇简可以长久

“居家之道,惟崇简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滚,过于绚烂。尔教导诸妹,敬听父训,自有可久之理”。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军数十载才得来名誉、地位和家业,他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也希望家族的显赫能够传承。在这封曾国藩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淳淳教诲儿子要勤俭持家,作为兄长更要做好表率,只有勤俭,家族才可以永不衰败。

祖父在世时,总会给我们“讲古今”,大多时候会回想起曾经的苦日子。家里人多地少,总是吃不饱饭,啃树皮、煮皮带绝不是书本中写写而已,揉完面的手在水里洗洗就可以做一顿面糊糊(恐怕是水糊糊吧)……我们未曾经历过这些,儿时也不能理解为何一向和蔼的爷爷,会因为浪费粮食而呵斥我们。父亲也是,家里的剩饭总是他承包,一点也不舍得倒掉,母亲做饭菜时也是“适量而行”,宁可不够吃点馍,也不留剩饭,这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习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作以后开始逐渐担负家里的各种支出,才知道即使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一米一粟也来之不易。曾公之家业尚能如此,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勤俭?

四、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公义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万万不可。且官之补缺,皆有保法,何缺出轮何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曾国藩信中告诫弟弟,公议粮饷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家乡父老的要求,那么造福是不可限量的。至于出钱去垫付官府的亏空,那万万不可以出力办事。官员的补缺,都有固定的办法,就是抚台衙门也不能稍微变动。作为一名位居高位的重臣,曾国藩深知,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深谋远虑,要有全局意识。既要顺应民情,也要审时度势,不为求一时之功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和危机,也只有这样,个人和家族才能长久的发展。

作为一名药品检验人员,日常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实验也能反映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对一天的工作做计划,今天要完成什么检品?需要准备哪些器具?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怎么安排时间最合理?整理清楚这些问题,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忙碌的工作也变的井井有条。如果不提前计划,免不了丢三落四,更影响检验进度。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度计划,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整体的工作总还是在计划范围之内,提前做好准备,考虑好应对措施,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大道理很玄妙,但曾国藩在给家人们的书信中以儿子、兄长、父亲的口吻娓娓道来,将枯燥的人生哲理浅显地描绘的淋漓尽致,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大多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曾公之功盛兮。

掩卷深思,曾公警世之言萦绕于耳,吾辈当勉之。(杨静文)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72110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健康村工作总结经典11篇
下一篇 : 坚持的名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