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想要更好地了解“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的相关知识考虑看看这篇文章,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许多联想,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那么这个时候应该围绕电影的主题来写一份观后感,写作技巧的进步通常可以在写剧本时得到体现。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1

观后对片中多个镜头历历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战争是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战争是残酷的,在我们抱怨当年日军暴行的时候,事实上在之前的纳粹二战中,早已上演过。不管是在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杯具,还是在亚洲大陆上中国的陨落,历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类的贪婪与野心,欲望与自私。片中的细节不管是不是真实的,我们都相信在战乱的年代,国人是团结的,中华儿女是齐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复存在,“国”在当时必须是凝聚众人的基础,信念的所在!大到现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话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灭——落后就要挨打!

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

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

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礼貌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一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我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我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终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

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2

今年春节前后,遇到一些亲戚朋友,常常谈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类似的感觉是,人们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在国际电影界产生更大的影响。而看完影片之后的反应是:

有的感动,有的悲伤,有的体贴,有的联想,有的遗憾,有的怀疑,有的不满,有的批评。后来,我听说它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提名。在比较重视华人影片的柏林电影节上,也只是作为参展放映,而没有成为参赛影片。

看来,国外电影同行、电影专家和电影评委对这部电影并不是分满意和欣赏。原因何在呢?它的优点与弱点是什么?

从长篇**到电影改编,其成败得失又该如何评估……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谈一些观感和看法。

南京大**,这是个很重大很悲惨很沉重很难写的题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些影片编导者很勇敢很艰难地表现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历史浩劫,如《屠城血证》、《南京1937》、《南京!南京!

》、《拉贝日记》等。其中有不少惊心动魄的疯狂扫射、血腥残杀、威逼民众、**妇女的群体性大场面,使创作者和观赏者都感到很沉重很压抑,难以回避和躲闪。

长篇**《金陵十三钗》的作者严歌岺在《创作谈》中说:“它是一篇我长久以来认为非写不可的作品”。这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在多年资料搜集和酝酿探索之后,从艺术构思上尽量避免某些雷同的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努力探寻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巧妙独特的创作构思角度,从一个少女的视角、一座教堂的场景、一群妓女的命运,用这种现代影视剧作的“三一律”来表现南京大**这个重大历史题材。

这是一个有新意、有特色、有深度的艺术构思。

她说:“国际上把南京大**叫成‘the rape of nanking’,用rape(即**)取代**……若说**只是对肉体的消灭,以及通过**来进行征服,那么‘rape’则是以践踏一国尊严,霸占、亵渎一国最隐秘最脆弱的**,以彻底伤害一国人的心灵来实现最终的得逞和征服,来实践残杀的……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

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

**的比喻还具有**国家**民族**时代**社会******民心**文明**圣洁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从长篇**到电影改编,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的种种限制,又要将文学描绘转化为视觉形象和动态画面,从而在人物设置、戏剧冲突、情节安排、结构布局等方面,就应该更精简、更集中、更凝练、更巧妙。导演张艺谋和编剧刘恒都深谙此道,在二次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他们共同合作,刻苦学习,精心构思。人物设置更精简了,**里的英格曼神父和副神父法比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人殡葬师约翰·米勒;厨子老顾和杂役陈乔治也简化为一个人,并将他的戏份加重,在最后时刻里乔装成女学生而英勇赴难了。

戏剧冲突更为集中,情节发展更为合理,妓女与女学生的接触和碰撞也更多,表现了日本军官表面的优雅合理貌,其本性的残酷和淫秽更为生动。**里的日军当天强制邀请女学生们上车而改为影片里的隔天下午四点派车来接人,从而使女生们的自杀企图,玉墨的英勇提议,妓女们的慷慨响应,陈乔治的舍身就义,殡葬师的化装打扮,形成为比较合理充分的情节高潮。又以妓女们的临别悲歌一曲演变为画龙点睛的华彩乐章,栩栩如生,楚楚动人,炫炫生辉,给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幕悲惨而绚烂的牺牲!

这一切,都是影片改编的成功之处。

改编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是让美国殡葬师约翰·米勒成为全剧的第一主角,并特别邀请好莱坞明星克里斯汀·贝尔出演。但是,又不能将他表现为高、大、全式的圣人与英雄,而要努力描绘他从一个普通殡葬师面临特殊危难情境时的心灵触动,激发出人性的正义、仁爱与刚强,化身为教堂的约翰神父,化身为女学生们的监护人,化身为反抗**淫威、冒险救助女性的平民英雄。这种把普通人物变成英雄救美的传奇经历,正是好莱坞电影的典型表现和擅长的情节模式。

《金陵十三钗》电影改编的成功与优势在这里,而其弱点和不足也恰恰因此而流露。美国人约翰不仅成功地掩护了女学生们,又成功地修好破损残缺的卡车,还成功地将十几个女学生潜藏在卡车上,更成功地闯过日军严厉盘查的封锁线,终于成功地使女学生们全部逃离悲惨地狱。这一切似乎太过顺利和容易,导致人们的怀疑和质疑。

在**里,这些被掩护的女学生是经过某外国女士的理发化装,扮成染了传染病的男孩,转移到医学院病房里藏了两天,然后再偷送到南京乡下,又乘船转送到外地去。这样的描写处理,似乎更合理一些。而电影为了突出表现约翰这个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与英勇形象,也就由他来独力承担,一鼓作气地完成了。

看起来似乎很痛快很动人,但这种传奇性、戏剧性以及他与玉墨之间的浪漫缠绵,令人感觉,电影编导者似乎有点过于美化美国人形象的意图与嫌疑,却因此而削弱了思想艺术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与电影,诚然是虚构的艺术,但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如何描写与处理,应该更小心谨慎,更注意分寸尺度的把握。如果从艺术精品的创作高度来要求,从现实主义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合理性来要求,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结合来要求,富有才华的创作者应该更加努力,精益求精,从而创造出更杰出更完美的艺术作品。

法国**《羊脂球》、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犹太女孩的《安妮日记》等,之所以成为令人难忘的经典,就因为在真实性、典型性、合理性上具有深厚的基础,其人物、环境、情节、细节都经得起思索推敲,从而具有充沛的艺术说服力与感染力。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3

最初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吸引到我是因为它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曹雪芹先生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十二个鲜活的如花女子。而相隔数百年之后,同在金陵,这个六朝古都,又孕育出十三位可歌可泣的人物——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教会女学生、几个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那里,共同应对一场生死浩劫。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那里,发现了女学生,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然而日军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表演节目。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团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这12个平风尘女子,身披唱诗袍,怀揣利剪,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想想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想象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读者看到那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耳环和猫而跑出去冒险,而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毕竟她们是遭人嘲笑戏弄的边缘人啊。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同是13岁的豆蔻年华,教堂里的女学生们依然过着天真浪漫的生活,而玉墨就被迫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一个“坏女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在春天到来之前就遭受了残忍的摧残,她本该天真无邪的生活彻底被那些逼良为娼的人们所改变了。在这些岁月里,她们的天真浪漫早已消耗殆尽,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她们的英勇可歌可泣、可叹可悲。她们的伟大更显得日军的卑鄙,对她们的敬佩更激发我们队日军的憎恨。

那曲《秦淮景》,她们是第一次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三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终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吴语总柔软,却唱了一曲的刚烈。

在古诗《泊秦淮》里有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不然,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4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声名狼藉,被世人鄙视,却为女学生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南京市到处都是尸体。这些花季的女孩不害怕吗?我们去找你。

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这是秦淮妇女说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令人震惊和难忘的一件事。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

南京的烟还在飘,在南京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册上盘旋,在我们的心中飘荡,永不消失。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临终前,十二位妇女展现了她们的风采,歌颂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

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但她们的喧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她们的调侃中夹杂着人性的温情。她们卑贱,却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

她们用微弱的力量为和平筑墙。

2018年的西安,电影《金陵十三钗》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屹立五千年不倒。我们会铭记历史,感念前人,珍惜现在。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5

我,一个90后,从小便是听着父母“好好读书,光耀门楣”的经,10岁前从未深刻的去想一些国家大事、伦理纲常,一心去学那些课本。

如今大了些,倒是会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也拜读了孔夫子、孟子的著作,对于世事也有几分了解。偶尔看着那些新闻,也会义愤填膺得评论几句,嘲讽几句,虽是客观独到,却仍不够深远,堪堪称得上一个雏儿罢了!

从不喜看抗战片,不是对于国家不上心,只是觉得片子很虚伪。演员的演技固然精卓,却也不过是吊线木偶为了弥补没有灵魂的缺陷而刻意为之罢了!我不懂,为何几乎每一部抗战片子全是以男人的功绩为首,而女人的功绩却轻描淡写,虚无的更本难以发现?即使是《刘三姐》,剧本作者也不忘凸显的去写写男人们的光辉,试问,为何男女待遇差别如此之大?

呵,当我看到《金陵十三钗》并且拜读了一些时才终于为一部抗战片笑了,不仅仅因为她是属于女同胞的书,更因为她总算把历史的魂写出来了。

世人皆以为“娼妓无情,戏子无义”,即使是被上帝满面慈悲所熏染的教徒们、神甫们也仍是如此,视其生命如蝼蚁、草芥。而他们呢?却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云端,自以为纯洁正义,最后呢,不也还是要靠这些他们眼中花街柳巷、见不得人的风尘女子女人换来苟存的机会?

不管是颇有傲骨、八面玲珑的赵玉墨,还是表面刻薄无情的豆蔻她们不过都是可怜之人罢了!要知一个毫无背景又无文化的女人在乱世中能够苟延残喘实在不易啊,她们的无情不过是一张面具,遮挡悲伤的面具罢了!而这些又怎会是那些娇养深闺的牡丹能知的?又怎会是那些或衣食无忧或有自保能力而不会受人侵犯的男人所能明白的?苓的字字句句都昭示了“十三钗”外柔内刚的巾帼形象,矫正了那些“特殊女人”的真实内心思想,这便是此书吸引人或者说灵魂所在。

文中那个英格曼神父天真的以为日本这个在世界上被誉为最守秩序的国家会快速的解决这场混战,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日军在这场战役中全然失去了属于人的理智,而是如同野兽一般厮杀、掠夺、淫乐,血洗了整个南京城,此处是对日军嗜血、恋战品性的一个揭示。

文的一开头还写了军阀自相残杀的片段,这更是令人心灰意冷。古语有云:治国齐家,方能平天下,此处便是犯了“未齐家”一大忌。我们的国家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同管理家庭的道理一般,倘若连自己的家都无法治理的井然有序又何谈治理一个泱泱大国?何谈去抵御外敌?如此说来,南京沦丧怕是情理之中,也莫怪敌人凶狠了!

点评:作者笔墨丰润,刻画人物攻其最平常的神、语、行,寥寥数语却恰到好处得将一个灵动鲜活的人物驾于纸上,其中半掩半露的将一个简单的“理“道出,毫不枯燥,作者笔墨之深,实在让人叹服!

落座影院,犹如坐在灯光摇曳的一方四方桌前,听一个老人娓娓讲述一个惊心动魄而又美艳动人的悲惨故事。老人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于我,自然是托腮凝神,听者用心。

看他挥洒所有气力,泼墨挥毫,堆砌出一个多维度的废墟,最后,让一朵美艳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顶上灿烂盛开!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鲜血的残垣、在他的指挥下,统统成为舞台的半尺背景。能够看出摄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诚于画面镜像中巨大的视觉反差:行走于硝烟烽火中的女孩,炮火声中低吟浅唱的女子,还有一个维系于她们之间的异国男子。毫无疑问的是老谋子这次拿到了一个好剧本,想比之前的几部作品,这个故事更加撼动人心,情节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逻辑。

观影完毕,感觉身边的人与我一样,沉重、悲愤的情绪犹如拥堵在喉,无法言语。纠结其中的,无非爱国情、民族恨之类的东西。但细细品味整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却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雾蔼蔼,模糊难辨。手捧琵琶吴侬软语的绝色女子也好,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智勇双全的狙击手也罢,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义的假神父,人物一个个的都浓墨重彩一一呈现。就如张艺谋本人所说的,整个故事就是想要展现出战争中的一抹粉红,他最终做到了。但是,于我,也仅仅是这样一副精美画面,仅此而已。

想起同样战争题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让人在快乐中流泪、悲伤中微笑。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迹。此片曾囊括3 项奥斯卡大奖以及 6 项提名。老谋子这次也想要角逐奥斯卡,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姑且不论整个故事描绘的方式是否得当,众多初试演戏的演员肤浅的表演也会成为此片的一大致命伤。也许老谋子真的是距离平淡的生活太久远了,用尽各种雕刻的工艺技术、耗费巨资所雕琢出来的作品,外表炫目却无法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毕竟,既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又要对得起巨额的投资是很难兼顾到的。但愿如我这样的观众很少,毕竟太贪心了一些,也希望中国电影市场上少一些我这样的挑三拣四苛刻者,也许这样的话,中国电影人才会信心满满,走得更远。

之前看过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这也是成为我走进影院的主要原因。幕后工作人员努力的工作、导演整夜整夜的讨论剧本、小演员们剪掉长发时的伤心哭泣、巨大的战场和气势恢宏的教堂从无到有。每一个镜头十几二十次的重复,所有这些背后的点点滴滴均因为真实、因为执着,所以美丽。于是,过程相比结果本身,更甚于深刻与动容,于我来讲,这份背后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秦淮美景”。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6

无法忘却的记忆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满天,枪炮轰鸣,血流成河。

三十万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远定格。

这惨痛的记忆,永远也无法让我们苦难深重的民族忘却。

隔着历史的风云,越过岁月的尘埃,导演们一次次在银幕上重现这一幕,《南京南京》让所有观众泪奔;雕塑家们用血泪雕成凝固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树立的一尊尊雕像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作家们压抑着悲痛将残酷的战争浓缩为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着回忆的苦痛……而小说《金陵十三钗》,被改编为电影,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书中以一个十四岁少女的视角来写,她的见闻、她的感受、她的恐惧……,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让我们再次感受遭受异族侵略和杀戮时的无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这冰冷的枪声中还有一丝余存的人性善意的温情:明知庇护伤兵可能会给教堂带来灭顶之灾,英格曼神父还是收留了无助的他们;五个死里逃生的战士,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人不受连累,甘愿挺身受死;……异常是文章最终,那十三个秦淮河上卖笑的女子、被自视为纯洁的女学生瞧不起、认为她们无耻下流的十三个女子,却在生死关头毅然决然地选择替女学生进入虎口受难……这滴着血的温情,一次次进入我的心灵,让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一齐,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同胞所遭受的苦头而悲愤!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无忧无虑,像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不会有生命危险,更不会被任何肮脏的东西玷污……可是,战争这个魔鬼却会破坏这完美的一切,让人性泯灭、兽性大发。他不仅仅断送女孩无忧无虑的生活,并且会将她们送到人间地狱甚至是死亡。那个十五岁的少女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安妮日记》中的“我期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让所有读过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钗》中的金陵女子学院的女孩被心怀叵测的日本鬼子在圣诞之夜要求去为他们唱赞美歌,手无寸铁的她们面临的是被蹂躏被残杀的命运!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有一面关于外国人保护中国难民的纪念墙,其中一段文字印证了十三钗的命运: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会来到金陵女子学院,带走20多位十几岁的女孩,而这些被带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来……

掩上书卷,**在国家公祭日的讲话又一次如黄钟大吕般在耳边响起:“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仅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期望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是的,这段历史永远不能被忘记!同样十四五岁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运!但我们更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强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祖国完美的明天,我们该启程了……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7

读历史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分析事物的能力。我认为观历史电影亦如此。

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自古到今学术界颇有争论。我无意在此发表观点。然我认为:世间万物唯变为永恒,人时念善,人时念恶。

影片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南京大**,日军的暴行,举世瞩目,让人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但爱国儿童的英雄事迹也让人钦佩和感动。

影片中日本士兵的暴行充分反映了人性的丑恶一面。这些都是普通人在残酷的战争中,精神上的压抑,人性的扭曲,成为魔鬼。但是,理性的人不应该把责任推给每个日本人。

当时,日本首相狗养毅因为反对全面侵华战争而被一名军人刺杀。更重要的是,普通日本人不愿意做烧、杀、抢的事。

影片中奥斯卡获奖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殡葬化妆师,由一个贪财、好色、颓废之徒因青楼女子玉墨的“引诱”和日本的暴行转化为一个勇敢、专情、善良的“教父”,在危难时刻不顾危险挺身而出,充分显示了一个人之恶与善。

在这部影片中,由佟大为主演的国民党一名初级军官本可以带领部下突围,保护一批一起牺牲的女学生和日本士兵,充分展现热血男子汉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领不少于100人,也不能否认国民党的腐败。

影片中以玉墨为代表的青楼女子,因各种原因沉沦,我们不应抱有陈见、偏见,对现代的“失足女性”亦如此。影片中的青楼女子由沉沦、失意的、迷茫的女性做出舍身成仁的壮举,不得不令人敬佩、感动。

影片中曹可凡扮演的汉奸为了救女儿无奈之下而为日本人服务的行为虽让人难以原谅,但是他为女儿而铤而走险的所作所为,也能体现出人的良知,也可以说他是汉奸中的“好人”。

看着一群女学生,她们原本对青楼女子有一种世俗的看法,她们非常痛恨玉墨等青楼女子。但是,在危机时刻,他们吸引了日本士兵,保护了妓院妇女,充分展示了人类的纯真和善良。

从影片中每一类角色我们不难体会到:“好人”有时会做“坏事”,“坏人”亦会做“好事”;亦有白道中有所谓之坏人,黑道中有所谓之好人。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阴有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反有正,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有恶有善,而难有至善至恶,即《易经》所言:

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道。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如抱有此观点,就不易有陈见、偏见,否则容易混淆视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举善莫大焉,亦为人生正道之方便法门。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1971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夏雨五年级作文必备
下一篇 : 最新国家安全宣传标语13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