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讲述一篇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撰写。读完作者的作品后,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学对人类精神的熏陶和启迪。在众多文章中,“谈文学读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认真品读本文,同时也别忘了将其收藏起来!

谈文学读后感(篇1)

谈文学读后感

1.**文学与创作

文学创作不仅是异种高尚的精神创造活动,而且是异种极其艰难的个体劳动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因此,“生活”要以“浇花”的优良传统为主,尊重人才多彩绚丽的艺术实践,努力为才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思想氛围和环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即用语言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艺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主要对象是现实生活,更确切地说,是人。文学通过具体情感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

文学是形象思维,是语言的艺术,顾名思义:写作的基层工作即是深厚的语言文学知识和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锤炼。文学语言的主要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第二,含蓄。即使文字简洁含蓄,细墨丰富,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越来越好。有鉴于此,在创作时,应当力求运用简洁、生动、传神的文字,来营造惊心动魄的波澜,从而精心的构建自己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和精确的语言往往是分不开的。语言与作品的关系就像直观的物体和美丽的外表。华丽的外表往往直接影响到物体的气质和风度,甚至影响到整体的舞台形象效果。

换言之,语言是作品主体的羽毛外衣。语言文字的好坏往往影响作品的风格、品位、意境和艺术魅力。生动、传神、鲜活而富有灵气的语言文字,自然会使作品大为增色,反之,意然!

文学作品与语言的技巧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控制语言文字的能力往往取决于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不仅仅是学识与相关艺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在审美范畴内感悟的能力,确切地说,艺术的生命影动的音符。

青年人对艺术形式的直觉,其实就是用生命认识论的本体论去拥抱和感知外在的客观世界。总之,艺术修养与生命意识、生命感悟密切相关,能更好地反映自身知识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实力水平。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应当注意其基本功的修炼……“阳气发处金石可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功到自然成,重在基本功:一,博览群书,广涉中外名著,潜移默化如“积学以储宝”,要细细品味,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二,以最大的热枕去投入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会留心生活,储幽探微,捕捉时代脉搏,探拮生活中闪光的细节。

三,对于初习者,要勤动手,动笔,养成读书,作摘录的习惯。究言“熟能生巧”亦如说“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

一个好的开端是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成功的一半。犹如全文的序幕,既要抓住读者之心,又要定下全文基调,一篇之妙在于落句吗?因此,好的开头,如朝霞开曙,花苞含露欲放,由此引人入胜,叫人一见钟情,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留下美的想像空间;卒章显其志,当然也有些大手笔,结尾一言九鼎,笔力千钧,郑地可做金石之声。

读之令人满气迥肠,热血沸腾,令人拍案叫绝。

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构思是非常重要的。旷世天才,我国宋代的文学大师苏东坡诗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丰富的意蕴哲理显而易见,可以说一语道破了观察生活的,视角效应的天机……

2.《冰心文学集》读后感

辅延中心小学蔡倩月

有一首歌唱得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最近,我读了《冰心文学集》这本书,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母亲节》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

《母亲节》讲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失去了父母的贫穷小姐妹,在母亲节那天,受到了一些无知的同学的冷嘲热讽,她们一颗伤心、寂寞的童心变得更加无依无靠,但她们没有因此而被命运所打垮,而是重新振作起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她们失去了爸爸妈妈,只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姐姐念桑得靠自己的一双手出去赚钱,来养活自己和妹妹。与她们相比,我们的生活太奢侈了。

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父母的细心照顾,还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不应该生在幸福中,而应该努力学习。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的母亲在在世时也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那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却显得平淡无奇,就像山上一株不起眼的小野花,没有玫瑰花的热情奔放,也没有茉莉花的迷人芳香,但却自然纯洁,用自己的纯朴默默的装点这个世界。无论是谁,没有的母亲,就会无依无靠,就像文中开头所说的没妈的孩子像棵草,所以我们要经常关心这些没有母亲的孩子,让他们的感到温暖和快乐。

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姐妹俩在命运面前不低头,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自尊坚强的小女孩从母亲的遗言中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不要怕!振作起来,妈妈的遗愿就是我们能够茁壮成长!”姐姐用这样的话激励着自己和自己的妹妹,让妹妹重新振作起来。

我相信姐妹们心中的太阳会再次升起,给所有人带来光明。

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紧张,总是想尽办法给我补充营养。我的玩具是同龄人中最多的,我的书、磁带和cd充斥着我家的每一个角落。每次我哭,妈妈都很关心;每次我生病,妈妈都会逃避这种关系。

妈妈既要挣钱给我交学费买玩具买衣服买书,又要给我做饭洗衣热奶讲故事带我散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好好做人,才是报答父母的最好方式。

谈文学读后感(篇2)

无论客观造成的失落,还是主观带来的沉默,都令人产生不完整的感觉,断片的不完整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把读者引向那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生活世界。[1](p84)通过断片,读者可以回到往昔的世界,但断片本身是不完整的,它必须借助于已经消失的、完全过去了的情景而恢复其应有的完整。断片为往昔划出了一个空间,其中可以容纳和它相关的众多东西,由这个断片生发出去,可以找出一连串互为依附的东西来[1](p88)。

正如岘山上的堕泪碑,它本是湖北襄阳岘山上一块普通的石碑(在三维空间中),然而它可以带领读者回到属于它的过去:羊祜曾与众人登岘山,为先人落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2](p1020)羊祜死后,荆州百姓因羊祜的功绩、德政为其立碑以纪念,后人每见此碑莫不生情、落泪,由此杜预将其命名为堕泪碑。

在堕泪碑引发的回忆链条上,羊祜得以流芳百世,后人也因回忆羊祜而在链条上刻入了名字,如杜预、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欧阳修(《岘山亭记》)等。这块堕泪碑已然成了回忆聚集的殿堂,因此后人再来到岘山,想到的就不仅是羊祜。这块断片容纳了古往今来见碑堕泪的人,以及他们回忆前人的行为,在今天读者的眼里,回忆羊祜的人,现在也成了被回忆的对象,他们都在断片划出的空间中拥有一席之地。

二、断片引发痛苦的回忆

断片是现在通往过去的媒介,不完整的部分引诱着人去追忆完整,引发起对它的记忆,但宇文所安认为这种记忆往往是痛苦的。

王阳明的《瘗旅文》是一篇有关埋葬差旅人的文章,其中的骨骸引发了他自己痛苦的回忆。文中王阳明为没能照顾好过路寄宿的同事而感到后悔。一个死去的同事变成了过去的骨架,形成了记忆的模型。

面前的骨骸,成为了容纳回忆的殿堂,它令王阳明迷惘、失落与懊悔,并且感到自己在贵州是孤独的,自己也难免一死,死后也是孤独的。

谈文学读后感(篇3)

**流行文学中的低级趣味

——读《谈文学》有感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是朱光潜先生在抗战的最后几年发表一篇批判文学创作中存在低级趣味问题的文章,收录于《谈文学》一书。本文分为两部分,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十种低品味现象及其对读者的危害。

虽然,距离这篇作品的创作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朱光潜提出的文学上的十种低级趣味在现今仍然存在。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内容还是作者的态度,都存在着许多低级趣味。

《盗墓笔记》恐怕是最近一段时间流行文学中最畅销和最受好评的侦探悬疑类作品了。整个系列共有8部之多。我也曾因为被其跌宕起伏,悬疑重重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长时间熬夜看完整个系列。

但是看了整个系列,回头看,我发现我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阅读的作品,除了满足了我在阅读时的巨大好奇心之外,并没有让我获得任何收获。

朱光潜先生在《文学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的内容》中提出的第一种文学上的低级趣味即为:侦探故事。

这样的低级趣味普遍存在于读者。我们生来就有好奇心,这也是我们进入未知世界的最大动力。但作为读者,或者想成为一名在文学上有“纯正趣味的”的读者,我们所选择阅读的作品,不仅仅要打动我们的理智,更应同时打动我们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真正的情感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阅读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现实来感动,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即体验一种真实的感受。方式和途径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揣摩文章词句取得;可以想像画面,以身临其境之感取得;可以结合资料探得作者心境取得。

总之,欣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欣赏它的真情实感是最重要的。

除了感情,对文学作品中生动人物的描写,对心理的分析,作者感情与汉语的联系,以及对作品中所反映的作者对人生阶段的深刻理解的追求,都必然要优于那些细枝末解的好故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道好菜。除了故事的主要材料外,其余的辅助材料必须逐一道位。而拥有“纯正趣味”的品尝者,更应细嚼慢咽,品会这道菜的全部精华,而非眼见好的主料就囫囵吞咽,不只是可惜了一道好菜更有甚者会“消化不良”。

除了读者的低级趣味之外,作者的低级趣味也不容忽视。著名的青春文学作家郭敬明将其《小时代》翻拍为电影搬上了大荧幕,并且雄踞电影排行榜首位长达多月。这部青春文学作品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小时代》中主角们个个非富即贵,衣着奢华,故事情节也围绕金钱这一主线发展,观众定位也异常明显:青少年。美丽的年轻男女,多彩的奢华生活,美丽的青春爱情,这些元素迎合了年轻人对多彩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却极度宣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样青春文学作品大行其道,带给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却必然是弊大于利。朱光潜先生在《作者与读者》一文中提出:作者之于读者,正如说者之于听者,要话说得中听,眼睛不得不望着听众。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似乎作者们都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郭敬明瞄准青少年,很好地把握了青少年的心态。相较于郭敬明作为“新概念”大赛冠军崭露头角时所写的作品,现在的作品更受欢迎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

但同时,与一开始的一致好评不同,他的作品也收到了社会上许多人的批评。很多专家认为,他的作品空洞虚伪,没有任何真情实感,盲目宣扬金钱和物质观念。朱光潜先生认为,写作的成败,一方面要看情感思想本身的价值。

“80后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曾经带起青春文学、青春伤痛文学这样一股文学风气。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仔细思考,是否需要在文学这样的作品上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或者不得不将其归入“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在《文学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的态度》中,第一种低级趣味即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青春期固然有迷茫和懵懂,但明明过着美好平静的校园生活,父母家人朋友也都对自己关爱有加,却要高喊“青春是一道明亮的伤”,真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第五种低级趣味“涂脂抹粉,卖弄风姿”在青春文学中也随处可见。作者卖弄辞藻,一味堆砌漂亮的字眼,作品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但情感却苍白乏味。往往是读完整的故事,第一件产品感觉语言华丽优美,然后产品无味,三件产品不知其云。

“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不同,因为读者的程度和趣味不同。汉人的典丽的词赋,六朝人的清新的骈俪文,唐宋人的平正通达的古文,多少都由于当时读者所特别爱好的那种味道,才特别发达。”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风气是由读者趣味所影响,不可否认,无论在什么时代,作者都在迁就读者。

一种新风气的成立,表示作者的需要,也表示读者的需要。

但是,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必须在文学上培养自己“纯正的趣味”。 而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要求阅读内容的高质量高层次,朱光潜先生主张阅读要广泛,但前提应是读“名家作品”。养成高尚纯正的文学趣味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

在通俗文学充斥着青少年生活的当下,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阅读经典作品,改变低级趣味,培养纯粹的文学品位。

欢迎您的**,

资料仅供参考!

我们致力于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规划计划、学习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谈文学读后感(篇4)

看木心的文字是很有意思的,然而对于我这伪文艺母青年而言到底有些残酷,琅嬛福地、全跏半趺之类的言语看得我踉踉跄跄。

木心先生古文学的根基很深,有些话需要想一想查一查才看的明白,有些则只怎么也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有些文字也辛辣得厉害,特别是开篇的访谈,虽然很多地方一知半解,还是感觉到老先生的老辣。

后面说中国人不好看西方人好看,也是叫人觉得目瞪口呆,其实心里我是非常同意这番话的,然而平日总不免会装模作样说一番什么审美差异和样貌无贵贱的话。审美差异肯定会有,中国历史上确实更欣赏细眼溜肩平胸的仕女,但是我个人觉得西方人好看,而不带任何粉饰味道地说出来,也是老先生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老先生对很多东西的解读,都是这样带着辛辣和一些不留情面,却都是客观实在的。我知道木心,是高中的时候看《南方周末》。时值木心逝世,文学界便起了很大的轰动,那个时候我从陈丹青的文章里知道了一个深居简出,偶尔听迈克尔杰克逊的老人,会觉得到现在才真正看木心的文章,实在错失。然而,认真想想,高中我仍处在叛逆自我的时候,看木心的文章估计会来个滔滔不绝对于考卷内容的沾沾自喜的批判,也许还会更加愤世嫉俗,觉得那些学的某些话假的可以。

现在高考结束大学过半,绩点成绩社团活动全部作无所谓,不挂就好,有了点自己的空间,人稍稍自在些,看东西也会理性客观一点,看这些东西更多是单纯的乐子了。

虽然我看的是图书馆借来的文本,也还没看完,还是没忍住写下那么一些话。想着写下来,否则稍许便忘了,而写下来也不知放于何处,便想着把这种不伦不类的感叹放在这里,留作个小小的参考和以后的回顾。

谈文学读后感(篇5)

作者:任明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2期

引言:《谈文学》中简略**了文学的变迁,详尽地讲述了文学的趣味,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关于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体裁、风格以及作者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与文学兴趣相关的三章对理解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有很大帮助,使人们深思。

一、 内容概述

《谈文学》一书是由朱光潜先生在抗战时期所写的短文集结而成,其中**了文学的变迁,认为文字出现使得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变得阶级化、远离了一般平民大众。该书着眼于文学的趣味,论证了艺术的成功是判断美丑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本书还**了如何构思、如何把握内容、形式与表现的关系,告诫有意习作的青年朋友要从情、理、事、态四个方面多多练习,平衡理想与写实的关系,从而达到作文上的精进。

二、 理论与方法

书名是《谈文学》,一本书读下来,朱光潜先生主要是围绕着“文学如何发展?何为好的文学作品?怎样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进行了**。

书中引用了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文学有“境界”,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让“造境”与“写境”相区别,又能让“造境”与“写境”相容纳。“造境”即是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成分,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想象的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而“写境”即“写实”,文学创作离不开真实的世界,“写境”就是在真实世界寻求实际的人生经验,写自己所清楚的,忠实地描绘。

文学作为艺门艺术,离不开历史和现象的真实,离不开人为的雕琢和想象。因为它是艺术,而艺术必于“自然”之上加以“人为”,在真实存在的“自然”之中,融入人的感情,艺术是“旧经验的新创作”。如此,才能达到文学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

谈文学读后感(篇6)

引言:《谈文学》中简略**了文学的变迁,详尽地讲述了文学的趣味,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关于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体裁、风格以及作者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与文学兴趣相关的三章对理解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有很大帮助,使人们深思。

一、内容概述

《谈文学》一书是由朱光潜先生在抗战时期所写的短文集结而成,其中**了文学的变迁,认为文字出现使得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变得阶级化、远离了一般平民大众。该书着眼于文学的趣味,论证了艺术的成功是判断美丑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本书还**了如何构思、如何把握内容、形式与表现的关系,告诫有意习作的青年朋友要从情、理、事、态四个方面多多练习,平衡理想与写实的关系,从而达到作文上的精进。

二、理论与方法

书名是《谈文学》,一本书读下来,朱光潜先生主要是围绕着“文学如何发展?何为好的文学作品?怎样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进行了**。

书中引用了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文学有“境界”,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让“造境”与“写境”相区别,又能让

“造境”与“写境”相容纳。“造境”即是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成分,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想象的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而“写境”即“写实”,文学创作离不开真实的世界,“写境”就是在真实世界寻求实际的人生经验,写自己所清楚的,忠实地描绘。

文学作为艺门艺术,离不开历史和现象的真实,离不开人为的雕琢和想象。因为它是艺术,而艺术必于“自然”之上加以“人为”,在真实存在的“自然”之中,融入人的感情,艺术是“旧经验的新创作”。如此,才能达到文学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

而作为写作者,该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认为文学是具体的情景,写作者既要忠诚于现实,也要融入“人”的成分,即人的感情、人的情绪、人的故事,如此才可让读者心潮澎湃的阅读。在描绘现实人生的同时,写作者会不由自主加入自身的道德评价、自己当下的心境,这是自我理想的王国,摆脱现实的束缚,是对粗朴的现实世界的一种精雕细琢,这种雕琢的成功依赖于写作者自身的修养。

首先是人品的修养。一个作家的人格决定了他的思想情感的动向,也就决定了他的文学的风格,人品的高低贵贱都可以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再者,是学识上的修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

作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时事的、自然科学的,要源源不断地多读书,读好书,对自己手下的作品有着透彻的了解。

最后,还需要文学本身的修养。要做文学,认识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这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需要个人下功夫的。文字的运用技巧包涵了语文学、逻辑学、文法、美学等各科知识,写作者要一不怕模仿、二不怕修改,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扩展讨论

当读到这部分对文学的兴趣时,我不禁感慨,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学在这方面的素养确实欠缺。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在于创作者把材料取之于生糙的自然,在情感与想象的炉火中熔炼一番,再雕琢成为一种超自然的意象世界。朱光潜先生人为我们鉴赏的对象不是未经艺术点化以前的生糙的内容(正如充斥在各个网络文学论坛上的黑幕**、艳情**),而应该是点化后的作品。

那么为何一些明显的生糙的**会如离离原上草一般,野火烧不尽呢?内容雷同、结构粗糙的穿越**、官场**、探险**一般常居网络文学**畅销榜首,其作者也能获得不菲的回报。诚然,这样一个**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土壤。

正如朱光潜先生在第一谈中提到的,“文学大半是全民众的集体创作,但是变成文字之后,文学变成一个特殊阶级的专利品。”这与传播学者

麦克卢汉的部分观点不约而同,麦克卢汉认为“印刷术分离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文字和阅读被特殊阶级所掌握。”

网络的出现取得了分权的效果,打破了阶级之间的隔阂。只要是识字的人,通过网络,可以任意阅读自己所欣赏的作品,甚至由于网络发表的门栏降低,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创作。这无疑对再次拉近文学与老百姓的距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使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网络文学的共同特点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除了正常的需求外,一些低级趣味,如猎奇,也被盲目满足。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的特质不在解救实际人生中自有解救的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饥渴,我们不应在文艺作品中探求欲望的刺激和满足。

再一点,朱光潜先生在文学的趣味一章中,曾谈到作者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他认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有俯视、仰视、平视、不视四种。大多网络文学作者,为了追求高点击率、高打赏量,几乎采用了仰视的态度,追寻读者的刺激所在,难免阿谀奉承。

好的文学作者需要真诚,文学需要发自内心,但不是所有的感情都值得文学表现,例如网络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愤世嫉俗、荒诞怪异,陈腐酸朽,或生活遇到打击而产生的悲观情绪,如若不加以修饰,肆意发到网上,这并不足以算作文学作品,只可以称得上是低级的表达。

朱光潜先生谈到,他赞成用“平视”的视角创作。“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凡是一流的作家,流芳世代的文学作品,

无一不用这种平视的、真诚的态度来书写。用诚恳的态度感动人、说服人,与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给人以借鉴与启发,这样才是好的作品。如果作者一味讨好读者,甚至让读者牵着鼻子走,而不能真诚地把所思所想描绘出来,那么这种作品难免流于说教、媚俗、无病呻吟,不能真正引起读者的心灵涤荡,只能如垃圾食品一般,满足一时果腹的需求。

“一个作者存心取悦于读者,本是他分内的事,不过他应有他的艺术的良心……如果一味将就读者的错误见解、低级趣味,仰视就成为对于艺术的侮辱。”朱光潜先生如是说,这对诸多的高产网络文学作家,应是一声警钟。除了作者盲目迎合的态度外,网络文学的内容也降低了其作为文学艺术的美感和趣味。

在一次省作协组织的青年作家培训中,我结识了几位网络上较出名的网文作家,其中不乏有百万字作品、万人粉丝群的“大神”。其中一位告诉我,他每天规定自己必须有的更新,一是因为**的契约要求(必须每天更新固定字数,不得断更),二是因为这样才能保持读者的黏性,得到更高收益。这种勤奋书写的态度确实让人敬佩,但人非圣贤,在日常工作之外,如果每天硬性要求自己书写、刻意地去为了写作而写作,内容的质量令人堪忧。

果不其然,在他的百万字级畅销作品中,几乎没有文学作品该有的逻辑架构,各个章节情节重复、拖沓的部分比比皆是,有不少桥段类似于自说自话的梦呓。作者本人也承认有时他不得不写作。在他想好怎么写之前,他必须打字和发送。

当谈及文学内容的趣味性时,朱光潜先生说到,“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以这个标准来看,网络文学内容大多都是粗糙的“生石”,鉴于网络独特的快速性、便捷性,创作者没有时间去沉淀、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对内容细细雕琢,如此,在艺术的趣味性上,网络文学确实有待提高。

同样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普及对读者的文学素养起着消极的作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可以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简单地说,冷媒介要求受众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为媒介也为受众自己填补其中缺失的部分[1]。

模糊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在网络文学普及之前,纸质出版的高质量文学作品可以归入这一类。读者需要读处,专心阅读。

而网络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直白、更追求一目了然、开门见山的描述方式[2]。在写作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达,富**文学在网络中也在悄然生长,文字、配乐、配图、甚至通过制作游戏③的方式来创作文学,这是很好的创新方式,但是也使得文学变成了一种热媒介:无需过多调动自己的想象,一切都呈现在眼前。

比起电影、电视,文学一向是被认为更适合表达深度思想的载体,而网络文学这种近似于“热媒介”的表达方式,不免有过度娱乐化的嫌疑。网络文学碎片化的写作与阅读模式

被读者接受,使得文学论坛上尝尝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正的严肃文学反而无人问津。经典和历史悠久的文学作品能否经得起网络文学的冲击,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四、回顾与评价

《谈文学》中的内容,创作于抗战时期,距今已有几十年的距离。然而,朱光潜先生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和兴趣仍然没有过时。一个好的文学创作者,应该提升自身的修养,有自己的良心和正确的价值观,用一个真诚的、端正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去面对读者,一个由责任感的作者应该从迎合风气去开导风气,即接近自己的读者,但又不盲从读者的低级趣味。

在当今的网络文学市场上,朱光潜的观点仍然是每个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都应该坚持的。“在我们现在的时代,作者们须从提高读者去提高自己。”这依旧理应是一个有操守的作者的自我要求。

结束语: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随着口语、写作、印刷、网络等方面的变化,不同的表达形式应运而生。但它的艺术核心不会改变,艺术要求也不会改变。文学应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可以表现在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上,也可以表现在值得细细回味推敲的遣词造句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情感表达上。

可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可以采用多种体裁,**、纪实、诗

歌曲,甚至互联网上萌芽的游戏文学都可以归为文学,但我们不应该失去自己的艺术核心,成为媚俗奉承的作品。

注释:①去中心化: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任何参与者都可以提交内容,网民也可以共同创建或贡献内容。

②冷热媒介: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麦克卢汉认为,热**排斥和冷**包含。

③游戏文学:橙光游戏,指的是使用橙光文字游戏制作工具所制作出来的游戏,玩家可以利用文字游戏制作工具,对自己创作的内容进行配图、参数设置。

谈文学读后感(篇7)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一位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生与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代表作有《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

我读了这本《冰心文学全集》,最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篇《别踩了这朵花》表达了冰心伟大的母爱,如:它妈妈给它披上一件绒毛的大氅,降落伞似的,把它带到马路边上。这就表达了母爱。冰心对孩子们的爱化为了赞美,这赞美是多么的崇高而深刻,那份爱显得更加刻骨铭心啊!以至她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弱者,没有任何力量去抑制这份情感的波动。冰心对孩子们的爱形成了一条爱之链,此链上系著一颗无比晶莹的爱之珠,生生世世闪耀不断。

还有一篇是《腊八粥》文中写道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这句话时,冰心母亲待人的热情、友善与事事不忘他人的性格打动了我。接著读下去现在我每年还煮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冰心对她母亲的孝心和对于母亲离去的不舍,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尔后,又读到这句,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留下来的,周爷爷的祭辰就是腊八粥!从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冰心的孙辈们对周总理喜爱,敬爱和怀念之情,所以就以煮腊八粥的形式来祭奠周总理,同时也表达一家怀恋母亲的情感。

读完了冰心奶奶的这本《儿童文学全集》,我似乎明白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它像一位老师,真得让我长大了许多。

谈文学读后感(篇8)

鲍红一年前在图书馆买了这本书,好像她是宝藏似的。这本书里满是著名的知识分子谈论他们以前学习汉语的经验和他们老师的教学方法。今日再次翻阅,更觉是本好书。

当时被封面上大大的“名家”两个字所吸引,后又被两行细细的小字所打动:本书是一份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鲜活的历史见证,一份关于怎样教语文、学语文的生动记录,一份关于母语的价值和意义的具说服力的展示。

纵观此书,作者包括作家、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文学评论家等。他们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历反映了不同时期语文教育的特点。书中所写的故事,都是作者多年沉淀后人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东西。

他们的文章凝聚了那些在少年岁月里曾经给予他们文学和精神的营养的师长们的无限怀念。最最让我欣羡不已的是,这些名家们,都曾有不止一位让他们终身难忘并引领他们进入文学美之殿堂的好老师。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先生想念导师杨少桐先生时,他写道:

“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老师不但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做人。他是一生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 一个人的成长中,能碰到一位好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呀。

绝大多数天才的成长真是离不了好老师的,贝多芬如果没有遇到聂费,那也成不了贝多芬。

读完这本书,正如封面上的小字所说,我们对汉语的教语学真的有了深刻的理解。可以这么说,在传统的中国语文教育中,背诵是语文学***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书中名家们对背诵倍加推崇。

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敏泽先生这样说:“……对于古书的学***要求做到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才可以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尽管早年我所背诵的东西,并不都是我所能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可以烂熟于心地背诵,这对于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

”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古代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说:“……少年时的博闻与强记,是增加、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我记得那时旧式人家,有门联、厅堂联、书房联、字屏及匾额。

写的都是名句格言等,朝夕相对,自然成诵。有时还了解了这些文人学者的成就和身世。至今,老家的许多联屏,我还能背得一字不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兹全教授写道:“……每天早上跑完步,香谷老师就把我们集合在大礼堂前,那里的明柱上挂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一句、一段、古圣先贤的话,有孔子的,孟子的、程朱的、文天祥的等等,香谷老师一句一句的给我们讲解,还连带着讲人、讲事、讲历史,要求我们背诵。... 虽然那时我对这些圣人的话不太了解,但有些人甚至不了解。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遇到了困难和不幸,慢慢地了解了老师教给我的东西,我对老师的记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变迁而加深。”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语文教学,我以后还要在朗读背诵方面加以锻炼,对于古诗文,我觉得我的朗诵也非常不过关,很难做到声情并茂。对于这一点,主要的障碍仍然是缺乏锻炼。我从小就没有修养过,现在很少认真听诗歌朗诵。今后,我需要控制娱乐的时间,给诗歌一点。

《世说心语2: 刘墉教育秘笈》读后感

鲍红最近我读了《世说心语2: 刘墉教育秘笈》,感悟颇深。著名画家、作家刘墉也是一对优秀孩子的父亲,台北市青少年咨询中心的创办人。

在与所谓“新新人类”十余年的直接接触中,刘墉发现,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够解决全部问题,即使过去完全没错的经验,放到今天也可能彻底失灵。

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塑造一个孩子的一生,但其实对于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怎么教育如何教育尤其在一些具体事务上的把握都是非常艰难的,我觉得本书还是比较成功介绍并给予了教育方法解决一些当代孩子成长上的问题,比较贴近父母的需求.这本书的内容写的很真实,他在书中列举了很多自己和朋友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问题。

我觉得刘墉的家庭很有趣。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据他自己介绍,在教育两个孩子的时候用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教育儿子的时候是比较老的束缚式,他说在别的孩子都在院子里玩的时候让自己3年级的孩子在家中默写《岳阳楼记》。这时我突然就想到了周杰伦《听妈妈的话》的歌词内容,“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别人在玩游戏我却靠在墙壁背我abc,我说我要一台大大的飞机但却得到一台旧旧录音机,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

”所以呢看似严酷的教育有时候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但还是因人而异,像那些叛逆的孩子,你对他使这招肯定是行不通的。刘墉在教育女儿方面他就显得有点束手无策了,他说自己拿女儿一点办法都没有,通常是他的太太在教育女儿。在这里用政治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可以说是因材施教。

在谈论孩子是不是讨债鬼里他写道:“告诉各位!爱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不需要去要求反馈,因为当你付出的时候,你已经收到了内心的反馈,而付出爱的过程是最幸福的。

当你爱得过多,或者‘由爱生恨’,向对方要求回馈的时候,反而最伤。而且‘愈是过度付出爱的人,愈可能过度地要求对方’。明白这一点,请不要责怪夫妻是恶运,孩子是讨债人。

请静下来从正面想想,你是不是曾经爱得很情愿、很快乐?”

他在《爸妈的炸弹》中写道:“父亲多半**,你照他说的办,大约就没问题;母亲常常讲情,你可以让她累、让她忙、让她牺牲,那都还ok,但你千万可别伤了她的心。了解这一点,做父亲的也要常常想想,会不会因为太**,结果跟孩子不够亲而严苛?

做妈妈的也要想想,自己会不会太讲情,加上情绪起伏,让子女捉摸不定。”

刘墉还是很了解孩子的心理,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很让人受用。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填鸭而是浸润,每个人都好像玉石,你要它透要它润最好用油泡着,或者是常常把玩啊,或者是贴身带着啊,让身上的油气、水气能一点一点浸透到玉石里头,而不是把玉石摆在柜子里,拿大灯照着,只怕照久了,玉石反而会变得没有光泽。”刘墉不是简单的说教,他用身边的事例,成功的典型来说事,真有让人灌顶醍醐的感觉。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8149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退休申请书
下一篇 : 春节临近说说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