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你写过读后感吗?读了读书感的书名后,我被深深地吸引。每读完一本书,都应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留下一篇读后感,为了方便您,励志的句子小编编辑了这份专业的"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启示!

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篇1】

寒假过后,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假期的时间充实自己,于是我们就去东图新华书店买书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看完鱼。到了那里一看,老师的辅导书太多了,左看看,右翻翻,觉得每一本书都挺好,可是我也不能都买回家呀。突然,当我看到吴正宪先生的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时,我忍不住寻找。

我发现它真的很好,所以我决定买这本书回家慢慢消化。

我记得吴老师说过: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更重要的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和保护好奇心更重要的了。

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和真诚交流更重要的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培养一个好的领导者更重要的了。带着对吴老师的尊敬细读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从一招一式的背后去挖掘深刻的道理,完成从教学技术到感悟教学规律的升华,真正提高执教能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如何让每位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学***。

它不仅为我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也让我通过一些名师的教学片段,重温了大师们的风采。让我们谈谈读这本书前两章的感受和收获:

本书详细介绍了16种教学策略:1。学习情境调查策略。2、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

3、设计**学***略。4、设计合作学***略。5、提问和理答的策略。

6、追问的策略。7、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8、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

9、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10、比较的策略。1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策略。

1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13、渗透转化思想的策略。14、渗透对应思想的策略。

15、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读后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鱼儿》。16巧妙运用数学史知识的策略。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指导作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弯路。

第二章的第一个策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策略。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后如何回应学生的回答?怎么回答?

我想这是我们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是首先考虑的。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起于思,思愿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提问的策略,即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通过反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这四种提问策略从不同的教度教给我们有效的提问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理性回答的教学策略。老实说,当我看到“理性回答”这个词时,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理答"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所采取的回应方式。

教师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还介绍了推理与回答的三种策略,即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反思;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转向,扩大学生的参与。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问与理答"的几点建议,有画龙点睛般的将前面的策略加以升华和总结,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实录,将枯燥的理论于生动的课堂相结合,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想如果让我去读一本理论书籍,就像前一段时间王飞老师推荐的《概率论的起源》、《第一次数学危机》,内容非常的丰富,可是我感到读的时候很吃力,需要反反复复的去推敲里面的文字,还需要在网上找资料,才可以读懂一点,说实话,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硬逼着自己去读,去理解。就如同我们在课堂上单调的教授是一样的,失去了调动兴趣的原动力,所起到的效果也将是不理想的,学生的学***开兴趣,教师亦是如此!

本书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记录,简洁明了的教学对比,让我真正把理论上升到现实,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更能将理论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文章中汇集了吴正宪、赵震、潘小明、徐斌等多位教学大师的课堂精彩片段设计,也有一些同课异构的教学分析,还有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对比课堂教学,让我能深切感受到书中的理论生于课堂,长于课堂,也能为课堂教学的提高而服务。

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篇2】

对于数学这个东西,我实在谈不上有去深入研究她,学校让我来说一下读书分享,只好硬着头皮简单讲一讲,我水平有限,研究不够,恐怕讲的不好,请大家多包涵。

这学期,读了《小学数学中的教学策略》这本书,读完后使我感受颇多。在自己平日的听课过程中,面对一节好课,总是不由自主的赞叹:他怎么能想到如此精妙的设计,学生怎能学得如此自然……,而自己的教学总是那么平淡,谈不上激情,也说不上有什么效率,就算把名师的教学设计搬入自己的课堂,却还是感到课堂的苍白、学生的无神,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缺了自然而然的知识生成。

读了这本书,我意识到一堂好课,在于对教学内容的独特解读,对学生的准确理解,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把握。

一、学困生,我要如何拯救你?

我们总是尽力帮助那些难学的学生,但效果甚微。我们一直在思考他们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帮助是有效的?在读了这本书作者对学困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之后,自己也似找到了新的方向。有的学困生,面对某个知识点,无论你怎样教,总是掌握不好,但过一段时间后,会突然发现这个知识点他也掌握了,自己也会感到奇怪,原来这是学生的“成熟”。

有些学***是暂时的,是由学生暂时的不成熟引起的,等一等,不要着急,给他成熟的时间,自然他就会了,这也是对生命的等候。《圣经》中有句话:“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摩他的心”,对于学困生,如果自己不能改变他的学***,使他进步,那我不能伤害他,要给他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侯,让他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等着可以改变他的人出现。

二、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对于技能教学来说,在自己的教学中,往往是把总结出来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即学生不容易犯错误,而且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文章中说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弗雷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对于课的处理,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而要形成见识,则要靠数学的功底,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

我们的职责不是教书,而是教书,而是教书。让学生从对概念和原则的深刻理解中学习,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

三、如何把握教学的起点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教师课前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并精心制作了有关的教具和学***,准备引导学生来**每一句口诀。然后,在课堂上,当老师刚刚贴出第一张**,宣布全班要学这门课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声音:

“老师,我已经会了!”,而后,又有一些学生也跟着说:“我也已经会了!

”并且接着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如果是我的话,我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教师往往的做法是,继续按照课前的设计,通过几道问题的提出,如:

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呢?将学生拉倒教师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懂了,还装着不懂。

这样的做法,从教师的调动看来,好像是体现了教师的“机智”但应该注意到的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课前所思考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不相吻合。显然,教师对学习情况的分析不到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冷静处理。

比如:三年级学习“年月日”时,教材是从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来开始“年月日”的教学的,我在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情况时发现,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1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知识。

所以,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之前要认真和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最为教师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关心周围的生活和时事的变化,就是把握时代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出发点,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有效学***围很广泛,书上说“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指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选择适切的学***,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提供多种学***,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地落实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许多教师还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为了“赶时髦、走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中许多无效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形式。

现在,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是缺乏实质性合作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在:

合作学***容没有**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一些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在一分钟内,学生们还没有说两三个字,所以他们必须完成。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无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2、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而教学情境的运用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但有时往往物极必反。笔者在平时听课中发现,我们的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上公开课就非得创设一个情境引入不可,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

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事实表明,一些教师的艰苦工作环境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往往被教师创造的环境所吸引,长期不能进入学校。

3、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但现实中我们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在课堂教学中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这样“热闹”的课堂教学是少有成效的。

所以,不管课堂是热烈还是沉闷,我们的眼光都不仅仅放在课堂的气氛上,作为数学课,我们的眼光应放在学生的思维上。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但却没有真正动过脑筋,这应该不算一节好课;反之,就算这一节课比较沉闷,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这也算一节好课,对学生的学***是有效的。

总之,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科**用,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场所。

4、课堂评价的偏差——“表扬”铺天盖地。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所以有些老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会表扬他们。

且看一堂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这个图形有几个角?

”学生回答:“两个。”老师表扬道:

“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我们的评价语应该经常变化,比如:

1、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子!

2。我想xx一定在想。我们再给他点时间好吗?

三。说错话是正常的。老师喜欢最爱说话的孩子。没有关系,再说一遍!

四。你不仅说的很好,而且还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5个。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能大声读出来吗?

6岁。”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不能打败你。"

以上就是我一点小心得,多谢大家的倾听!

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篇3】

良渚一小沈敏p>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张丹教授所著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该书共分五章,分别是:数学教学策略概述、数代数教学策略、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统计与概率教学策略、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

在本书第一章中,笔者提出了将小学数学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这是本书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教学策略,也是笔者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为有效实施数学教学而提出的教学理念。本书在全面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概念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主线,具体内容要求及教学建议。对每一课程主线的教学策略的描述还有具体的案例跟以说明和分析,既有面上的宏观把握,又有点上的具体分析,对小学数学老师来说可谓是一本教学宝典。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张教授说,我们的老师虽然学到了一些思想、理论和知识,但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自己的成长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期。有几个值得人思考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一:一次研究课,有人问上课教师是如何筹备这堂课的。教师简要叙述了准备过程,首先查阅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记录,然后根据经验和可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改变,然后构思制作了课件和学习工具。

全部工作结束后,进入试讲阶段,共进行三次,每次根据试讲效果进行调整。他追问这位教师什么时间思考教学目标,这位教师不好意思的说道,教学目标是在教案其他部分完成后,最后用教参补了上去。有人继续追问,如果没有教学目标,这些活动和课件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这位老师陷入了沉思中。

案例二:“终于下课了”,这是一位教师上完《观察物体》课后的第一个感觉。全班同学都在忙着观察、活动,每走一步,老师都精心引导、引导,以免学生绕道耽误时间。

结果,一节课上了50分钟不说,每个活动似乎都没有很彻底地完成,所有人都在赶时间,总之一个字——累。

“为什么?每一步不都是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吗?”这位教师心里充满了疑问。

要想解决这个困惑最好问问学生。于是,她找了几个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的话使她茅塞顿开:“老师,其实有时候我们不用看就知道水杯是什么样子的了,您还让我们看了说,说了看,我都觉得没意思了。

”“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您在让我们看什么,所以随便蒙一个答案吧。”

访谈之后,这位老师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观察能力到底多高?老师连这个都不知道,怎么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呢?

在没有进行任何课前调查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结果做了很多徒劳无功的工作。”

案例3:6年级学生正在使用工具讨论半径、直径、半径和同一圆内直径之间的关系:

生1:我量出的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所以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还有吗?

生2:我是折出来的,也能得到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还有吗?

生3:画圆的方法启发了我。画圆时,罗盘的开口总是那么大,所以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他的方法好不好?

生齐答:好

在课后的讨论中,大家普遍感觉到,这一环节老师的语言很苍白,不仅对学生的各种方法缺乏回应,也缺乏对其他学生理解和评价这些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师变成了一个简单的问答。这位老师也坦白地说:“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特别对于生3的方法,总觉得要说些什么,一时却。。。。。。

只能说‘还有吗?’‘好不好’这样重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决策,但课堂教学往往是复杂而不确定的。当然,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直觉,但直觉并不是有效课堂表现的关键。事实上,自由的出色表现是经心策划的。问题的解决总是需要找到突破口。教学设计无疑可以成为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

教学设计凝聚着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凝聚着教育教学的智慧,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设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一位德国学者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把15克盐放在面前,无论如何都咽不下去。但当它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解在汤里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到情境中才能展现活力和美丽。

创造一个情境,并不是我想创造什么就创造什么,要考虑它的有效性,首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它不应被当作数学教学中引入学习的唯一方法,有时直接引出学习主题也不失是一个好的策略。良好的情境有思个基本特征:a.情境要有指向性;b.情境要有思考和探索性;c.情境要符合学生的体验;d.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

上课不久,教师就与学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例子,在饮料的包装盒上、衣服的标签上、报纸上、玩具的说明书上,学生们发现了很多的百分数,并且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此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对于百分数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的情境。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百分比提出问题。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1、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

3、百分数是怎么写的?

4、百分数是什么意思?

5、百分数是干什么的?

6、分数用的多还是百分数用的多?

。。。。。。

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在什么情况下用百分数?

3、百分数是什么意思?

4、和分数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开始尝试分组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努力从这节课中汲取知识。

这个情境紧紧围绕被分数意义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问题时,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百分数引入的必要性、百分数的应用范围、百分数的含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上,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几个重要方面:必要性、应用范围、含义、联系。同时,此情境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并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三、经历数学活动,在“做”中积累

课标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来说,获得基础数学活动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既包括所获得经验本身,还应包括获得经验的过程。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而经历和体验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前提。数学活动经验必须由学生通过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是在“做”中积累。

由此想到了自己听过学校老师教的《年月日》这一节课。在自己以往在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的疑惑:今年2月7日开学到3月24日共46天还是47天?

学生的做法:29-7=22天22+24=46天。教师批×,学生马上擦掉46,改成47天。

问他为什么,他说46天不对,就是47天,二月份的天数还要加1天。而有个学生做:29-6=23天 23+24=47天。

教师一不小心批×。他也擦掉改成46天。问他为什么,他说47天不对,就是46天,二月份的天数29-7=22天。

老师哭笑不得。其实学生也很头疼,到底减几呀?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2月7日开学到3月24日经过了哪些日子?

他们只是在进行机械的数字记忆,用个公式计算而已。

从学生的解题透视我们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忽视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是简单机械教给学生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才出现了学生错误的,模糊的认知。从而也造成了学生觉得计算经过时间难学,作业错误率高的现象。

但是在听这节课后,觉得这位老师的对策很好:运用年历卡,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1)用年历卡搭建抽象与形象之间的桥梁

在理解2月7日和3月24日后,让学生把2月7日到3月24日所有的日期都在年历卡中划出来。当学生划完以后,一下子发现把抽象、看不见的时间在年历卡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了。而在划经过时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2月7日到3月24日的“穿越”过程。

(2)经历过程,计算经过时间

再对照年历卡进行计算经过时间,学生有了不同的思路:

生1:29+24-6=47 。我是先把2月份的天数和3月份的天数加起来再减去前6天没在读书的时间。

生2: 29-6+24=47。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算式不一样。我先用29-6算出2月份读书的天数,再加上3月份读书的天数,就是一共的天数。

(3)及时抽象,强化方法

形象化的过程以后,要及时抽象出来,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于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划出经历过的时间。再追问:

2月7日开学,为什么2月份经过的天数是29-6呢?生:2月份从7日开始读书,说明前面6天没有在读书。

所以要29-7而不能是29-6。

最后及时巩固练习:伦敦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20:12开幕,8月12日闭幕,一共经过了几天?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划日历,再计算。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差生让他们再划在日历上。

这样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穿越”——时间的历程以后,学生对于计算的方法的方法掌握不是机械识记,而是有了质的飞跃。

对照老师讲的方法,结合自己所听的课程,发现教师在这一教学内容教学中做到了:数学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抽象、概括——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这也是我应学习和借鉴的最深刻的内容。

四、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提问和举例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策略。有效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而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老师不仅仅能提出只需要学生简单回忆信息就能回答的问题,还需要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需要学生做出判断和评价。教师还应注意所提问题类型的多样性,既包括引导学生注意力方向的聚焦型问题问题,还包括提供给学生帮主的提示型问题。

合理举例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需要认真思考案例的作用。案例的使用应当包括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前者主要为新的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铺垫,后者的作用则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一定的认知冲突,从而就可为观念的更新提供必要的基础。

同时,这也是案例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提供必要的比较,从而不仅可为学习者提供直接的启示,也可以促使他们更为清楚地认识问题与方法的多样性,并能通过比较实现必要的优化。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8869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庆三八妇女节优美句子
下一篇 : 最新心情好的句子通用18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