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在朋友圈分享句子也是在抒发自我情感。造句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那么哪些句子值得我们收藏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聪训斋语名句翻译及作者张英简介》,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聪训斋语名句翻译及作者张英简介_

【聪训斋语】张英

作者小传张英(1637-1708),字复敦,又字梦敦,号乐圃、圃翁,清代大臣,安徽桐城张氏一门祖父子孙先后相继人南书房煊赫门第的开创者。康熙六年中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康熙四十年致仕。康熙皇帝对这位品才优长、恪勤益励的股肱之臣爱重有加,曾赐给他笃素堂的匾额,张英便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笃素堂文集》。笃素一词,来自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中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的句子,有志向专一的意思。张英为官三十余年,简任机密,老成勤慎,始终不渝,可谓不忘初心。张英致仕后,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安徽,仍召见张英,有所赏赐。雍正八年人祀贤良祠。张英治家有道,在处理乡邻关系上主张谦退,著名的六尺巷的典故即出于他。

编者按《聪训斋语》是张英为子弟所作家训,内容涉及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从饮食衣着、起居习惯,到读书养志、交游择友、兴趣涵养,乃至为官立业,张英均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提出了一系列行为标准。其倡导勤俭节约、读书明理、交友谨慎、立身清白等行为标准,其细节处折射出境界的通达明澈,至今品来仍觉智慧深远。张英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修养、使人敬重,是谓读书者不贱;俭省是修身养性的美德,不可挥霍浪费,重视农桑是传家的根本,是谓守田者不饥;对待他人,特别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要特别宽厚,不可傲然使气,是谓积德者不倾;朋友是影响一个人品行事业的关键因素,选择好的朋友相交,是立身处事的重要基础,是谓择交者不败。《聪训斋语》体现了清朝前期耕读传家的汉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张英的家庭教育成效显著,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不幸早逝。次子张廷玉后来成为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自云受教于此,终身诵之。

01.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

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困顿转徙潮、惠之间,苏过跣足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无嗣,陆放翁之忍讥,皆载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壹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宁,其苦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古人亦有之,炙手可热,转眼皆空。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

人心是最灵活多变的,不可过于劳碌,也不可过于安逸,只有读书可以涵养心志。我们常常见到看风水的人用磁石来养针,而书卷是最为养心的妙物。生活闲适而无事可做的人,如果整天不看书,那么起居出入之际,身体与心灵皆无可以停靠安放之所,耳目精力也无所寄托,势必心意颠倒,产生妄念和愤然的情绪。这样的话,他无论处于逆境还是顺境,都不会快乐。那些惶恐不安、感觉和举动都不适当的人,必是不读书的人。不如意的事,在不读书的人看来,似乎是他所独有的遭遇,非常难以忍受,而不知古人不如意的事,有比他所遭遇的更甚百倍,只是不去细心体验罢了。譬如苏轼身后,受到宋高宗、宋孝宗两位帝王的推崇,文章之名才得以为天下所知,乃至震烁千古。而他在世之际,为他人的批判指责而担心忧虑,遭遇困厄,在潮州、惠州之间辗转流徙,陪伴在身边的幼子苏过赤足蹬水,住在牛栏附近,此番所居所处是怎样的境地?又譬如白居易膝下无子,陆游郁郁不得志而不得不忍受诟病,这些往事都载于书卷之中。他们都是古往今来青史有名的人,所遭历的境遇却是如此坎坷!

若能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自己所遇的种种不如意,都可以完全消解了。若不读书,不知道这些,则只能看到自己遭遇的苦难,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怨恨和愤怒,内心焦灼不得安宁,这种痛苦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富贵荣华的事,古人也有,书中也有记载,有财有势而气焰逼人,也不过转眼皆空,不足为道。因此,读书可以培养追求大道之心,从而使人免于俗物的焦虑,是修养心性的最佳途径。

02.人生福享,皆有分数。惜福之人,福尝有佘;暴殄之人,易至罄竭。故老氏以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俭啬之义,方有余地。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错,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扰。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大约天下事,万不得已者,不过十之一二。初见以为不可已,细算之,亦非万不可已。如此逐渐省去,但日见事少。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今试问劳扰烦苦之人,此事亦尽可已,果属万不可已者乎?当必恍然自失矣。

人生的福分和享受,都是有一定之数的。珍惜福分的人,福分总是有余裕;挥霍浪费的人,则容易耗尽福泽。因此老子以节省为宝。不止财物用度方面应该节省,所有的事都常常想着节省,才能有余地。在饮食上节省,可以使脾胃得到休养;在耳目口舌之欲上节省,可以使精神凝聚;在言语上节省,可以涵养气度、止息是非;在交往冶游上节省,可以更好地选择朋友、少犯错误;在应酬往来上节省,可以休养身体、减少劳累;在熬夜枯坐上节省,可以使精神安宁、身体舒泰;在饮酒上节省,可以净化心灵、涵养德行;在思考担忧上节省,可以免除烦恼和扰攘。凡事节省一分,就会得到一分的好处,天下之事,真正万不得已非做不可的,不过十之一二。最初以为不可避免的事,细细盘算就会发现也不是不可避免。这样逐渐就可以省去许多事。白居易有诗: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试问那些劳碌扰攘烦闷痛苦的人,那些忙碌的事是可以避免的,还是真的是万不得已非做不可的呢?他们一定会恍然明白自己的过失了。

03.予于归田之后,誓不著缎,不食人参。夫古人至贵,犹服三浣之衣。缎之为物,不可洗,不可染,而其价六七倍于湖州绉绸与丝绸,佳者三四钱一尺,比于一匹布之价。初时华丽可观,一沾灰油,便色改而不可浣洗。况予素性疏忽,于衣服不能整齐,最不爱华丽之服。归田后惟著绒、褐、山茧、文布、湖绸,期于适体养性。冬则羔裘,夏则蕉葛,一切珍裘细彀,悉屏弃之,不使外物妨吾坐起也。老年奔走应事务,日服人参一二钱。细思吾乡米价,一石不过四钱,今日服参,价如之或倍之,是一人而兼百余人糊口之具,忍孰甚焉?侈孰甚焉?夫药性原以治病,不得已而取效于旦夕,用是补续血气,乃竞以为日用寻常之物,可乎哉?无论物力不及,即及亦不当为。予故深以为戒。倘得邀恩遂初,此二事断然不渝吾言也。

我退休归隐田园之后,绝不穿缎子做的衣服,不服用人参。古人即使到了最高贵的地位,也仍然穿洗过三次的衣服。

缎子这种东西,不能洗,也不能染,价格却是湖州绉绸和丝绸的六七倍,其中的上品甚至要三四钱一尺,相当于一匹布的价钱。缎子做的衣服一开始华丽好看,而一旦沾上灰尘油污,颜色就会改变,也不能清洗。何况我一向性情疏怠轻忽,在衣服上不能整顿齐楚,最不喜爱华丽的服装。退休之后,我就只穿细布、粗布、蚕丝、文布、湖绸所做的衣服,希求适合身体,修养性情。冬天穿羔羊皮做的皮衣,夏天穿细葛做的长衫,一切珍贵的皮衣和精细的纱绸,全都不要,为的是不让身外之物妨碍我的起居行动。年纪大了为事务奔走应对,每天要服用人参一两钱。细想我家乡的米价,一石也才四钱,如果每天服用人参,花费相当于一石甚至两石米,这是一个人消费了可以养活一百多人的财物,有比这更狠心的事吗?有比这更奢侈的事吗?人参的药性原本是用于治病的,不得已的时候才在临时取其效用,用它来补续血气,如果作为每天都用的普通事物,怎可如此?不要说物力不允许,就算是允许,也不应当啊。因此我深以为戒。倘若有幸得到允许告老还乡,这两件事绝不会有违所言。

04.高位者,责备之地,忌嫉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却步。况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若但计丘山之得,而不容铢两之失,天下安有此理?但己身无大谴过,而外来者平淡视之,此处贵之道也。

崇高的地位,是批评指责的对象,是忌惮嫉妒的入口,是怨恨生成的地方,是利害相交的关口,是忧虑与患难的窟穴,是劳心劳力的源头,是毁谤讥刺的目标,是进攻打击的场所,古代有智慧的人往往对它望而却步。何况有荣耀就有耻辱,有获得就有失去,有进步就有退却,有亲厚就有疏远。

如果只想着优厚重大的所得,而容不下一铢一两的所失,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只要自己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对于外在的批评指责、忌惮嫉妒、怨恨忧患等,都可以平淡以待,这就是身处高位的办法。

05.至子孙之累尤多矣!少小则有疾病之虑,稍长则有功名之虑,浮奢不善治家之虑,纳交匪类之虑。一离膝下,则有道路寒暑饥渴之虑,以至由子而孙,展转无穷,更无底止。夫年寿既高,子息蕃衍,焉能保其无疾病痛楚之事?贤愚不齐,升沉各异,聚散无恒,忧乐自别。但当教之孝友,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教之读书,教之择友,教之养身,教之俭用,教之作家。

其成败利钝,父母不必过为萦心;聚散苦乐,父母不必忧念成疾。但视己无甚刻薄,后人当无倍出之患;己无大偏私,后人自无攘夺之患;己无甚贪婪,后人自无荡尽之患。至于天行之数,禀赋之愚,有才而不遇,无因而致疾,延良医而慎调治,延良师而谨教训,父母之责尽矣!父母之心尽矣!此处多子孙之道也。

有了子孙,会感到他们所带来的负累特别多!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担心他生病,长大后又担心他的功名、担心他浮华奢靡不会治家、担心他交友不慎。一旦孩子离开身边,父母又担心路上的冷热饥渴。由子女而到孙辈,这种担心是没有尽头的。一个人年纪渐长,儿孙繁衍,哪里能保证他们都没有疾病和痛苦呢?孩子们的禀赋原本就有高有低,际遇好坏也各有不同,相聚和离散没有一定之事,忧愁与快乐也各有不同。

只要以仁孝友爱、谦恭礼让、端正品行、读书择友、保养身体、俭省持家来教导孩子们就够了。至于他们的成功失败和才华高低,父母就不必过多地操心了;他们的相聚和离散、忧愁和欢乐,父母也不必忧虑成疾。只要看到自己一生处事待人没有过分挑剔无情,当知后人也不至于受到无妄之灾;自己对待孩子们没有过分偏心,当知身后也不会有相互掠夺的事;自己没有过分贪婪,后人也不至于挥霍掉家产。至于天数命运、禀赋不佳、怀才不遇,或无缘无故地得病,请良医来慎重地调理治疗,请良师来谨慎地教导,父母的责任便已尽了,父母的心思也算尽了。这是对待子孙满堂的办法。

06.凡人少年,德性不定,每见人厌之曰悭,笑之日啬,诮之日俭,辄面发热,不知此最是美名。

人肯以此诮之,亦最是美事,不必避讳。人生豪侠周密之名不易副,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啬,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怨,不亦至便乎?

年轻人的道德修养和心性尚未彻底安定,一听人嫌恶地说他悭吝,或玩笑地说他吝啬,或讥诮地说他俭省,就不好意思,却不知这正是好的名声。别人以此来讥诮你,也正是好事,不必有所避讳。待人豪迈侠义、处事周到细致的名声,不容易名实相副。即使大部分事情都应允帮忙,只要一件事没有应允,就会生出嫌隙、招来怨恨;即使对大部分人都周到细致,只要对一人不够周到,便有了名不副实的嫌疑。如果平时便俭省吝啬,得到大家的体谅,就可以省去许多财物与精力,减少许多嫌隙和怨恨,不也是最便当合宜的事吗?

07.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自就塾以后,有室有家,渐远父母之教,初离师保之严。此时乍得友朋,投契缔交,其言甘如兰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听受,惟朋友之言是信。一有匪人侧于间,德性未定,识见未纯,鲜未有不为其移者,余见此屡矣。至仕宦之子弟尤甚!一入其彀中,迷而不悟,脱有尊长诫谕,反生嫌隙,益滋乖张。故余家训有云:保家莫如择友。盖痛心疾首其言之也!

汝辈但于至戚中,观其德性谨厚,好读书者,交友两三人足矣!况内有兄弟,互相师友,亦不至岑寂。

且势利言之,汝则温饱,来交者岂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平居则有酒食之费、应酬之扰。一遇婚丧有无,则有资给称贷之事,甚至有争讼外侮,则又有关说救援之事。平昔既与之契密,临事却之,必生怨毒反唇。

故余以为宜慎之于始也。

人生以选择朋友为第一要事。一个人从人塾就学开始,到有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单独的住所,渐渐远离了父母的教诲和师长的严格督导。在这时候一得到朋友,情意相合,结交为友,听从他们的言论像沐于兰芷芬芳中一样,甚至父母、兄弟、妻儿的话都听不进去,只觉得朋友说得有道理。只要朋友中有德行不好的人,对于德性没有确定下来、见识没有达到纯洁境界的人来说,很少有不被影响的,我见这种事多了。官宦子弟中尤其是如此!一旦落人这种圈套中执迷不悟,尊长若有训诫教导,反而生出嫌怨间隙,越发滋长乖张的行为。因此我家有家训:保家莫如择友。这实在是看过众多教训之后总结的经验之谈啊!

你们只要在最近的亲戚中,选择那些德性谨慎厚道,又喜爱读书的人,交两三个朋友就够了。何况家里还有兄弟,可以互为良师益友,也不至于觉得孤寂。而且,就财产利益的角度来说,你们的生活也只是温饱而已,所交的朋友又哪里都是有文章道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的?平时交往就有饮酒吃饭的花费、相互应酬的扰攘。遇到有人家里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又有礼尚往来的开销,甚至有人有争论诉讼等事,免不了从中斡旋的麻烦。平时既然是关系亲密的朋友,遇到事反而退却,必定招致怨恨辱骂。所以我说,在交友的问题上还是应该一开始就慎重啊!

08.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极平淡,却是极神奇。人能于伦常无缺,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便是圣贤路上人,岂不是至奇?若举动怪异,言语诡激,明明坦易道理,却自寻奇觅怪,守偏文过,以为不坠恒境,是穷奇祷杌之流,乌足以表异哉?布帛菽粟,千古至味,朝夕不能离,何独至于立身制行而反之也?

一个人居家处事做人,最不可以追求奇特的东西。《中庸》的精神,原本是最平淡的,却也是最神奇的。人能在人伦纲常上举止无缺,起居行动、治理家事、节省用度、待人接物,每一件事都合于规矩尺度,没有乖张的行为,就已经在通往圣贤的路上了,这难道不是最奇妙的吗?如果举止行动怪异,言辞诡异激烈,明明有平坦简易的道理,却非要自己去寻求奇怪不正常的东西、掩饰错误,自以为不落窠臼,去做一些险恶的事情,这又有何神奇之处呢?棉布锦帛、菽豆粟米,是千古以来最平实隽永的东西,须臾不能相离,为什么唯独在立身处世、行为举止方面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09.古称:仕宦之家,如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旨哉,斯言可为深鉴。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难,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娇惯,为亲戚之所优容;长而习成,为朋友之所谅恕。至于利交而谄,相诱以为非;势交而谀,相倚而作慝者,又无论矣。

人之背后称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誉其才品,而虑人笑其逢迎;或心赏其文章,而疑人鄙其势利。甚至吹毛索瘢,指摘其过失而以为名高;批枝伤根,讪笑其前人而以为痛快。至于求利不得,而嫌隙易生于有无;依势不能,而怨毒相形于荣悴者,又无论矣。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而显其名誉乎?

故世家子弟,其谨饬如寒士,其俭素如寒士,其谦冲如寒士,其读书勤苦如寒士,其乐闻规劝如寒士,如此则自视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称之者,尚不能如寒士,必也。谨饬倍于寒士,俭素倍于寒士,谦冲小心倍于寒士,读书勤苦倍于寒士,乐闻规劝倍于寒士,然后人之视之也,仅得与寒士等。今人稍稍能谨饬俭素、谦下勤苦,人不见称,则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难做。此未深明于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自古就有人说:世代出仕为官的家族,就好像一年结两次果子的树一样,它的根一定会受到伤害。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世家子弟修养德行、立德立名的困难,要比贫寒之士难上百倍,为什么呢?对于世家子弟,人们当面相待的办法,万万不能像对待贫寒之士那样正直坦诚:如果世家子弟举止小有失检,谁肯当面就指责他的过失呢?如果世家子弟的态度稍有骄矜自满,谁肯深切地纠正他的过错呢?世家子弟从小娇惯,亲成长辈都对他抱有宽容的态度;长大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朋辈同侪也都对他谅解宽恕。至于那些为了利益而结交的人,以不端正的行为相诱惑;那些为了势力而结交的人,勾结着一道做坏事,就更不要说了。人们在背后议论世家子弟的时候,也万万不能像议论贫寒之士那样直截了当:偶尔想要赞誉世家子弟的人品才学,却顾虑被人嘲笑曲意逢迎;有时倾心赞赏世家子弟的文章,又担心被人鄙夷是攀附权势。严重者,可能不惜吹毛求疵,以指摘世家子弟的过错失误为名望高洁之事;批削枝叶而伤及根本,以讥讽嘲笑世家子弟的先人为痛快。至于那些寻求利益而不得,于是生出嫌怨间隙的人;那些依附势力而不成,彼此攀比而生出怨毒的人,就更不要说了。因此,富贵人家的子弟,人们当面待他的时候总是宽容,背后议论时则求全责备,这样一来,他们怎么能知道自己的过失,而获得名望声誉呢?

因此,世家子弟像贫寒之士一样谨慎检点,一样俭省朴素,一样谦虚淡泊,一样读书勤勉刻苦,一样乐于听从规劝,这样自己已经觉得足够了,却不知人们在背后说起的时候,觉得他们不如贫寒之士,这是一定的。世家子弟比贫寒之士加倍地谨慎检点,加倍地俭省朴素,加倍地谦虚淡泊、小心谨慎,加倍地读书勤勉刻苦,加倍地乐于听从规劝,这样人们看他们才会觉得和贫寒之士差不多。如今的世家子弟,稍稍能做到一点谨慎检点、谦虚勤勉,而没有得到人们的称赞,就说什么世道不古世家子弟不好做之类的话,这是没有深刻地了解人情和世务道理的缘故啊。

10.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处里闬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日: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

是大不然!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满损谦益之义;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自古祗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从小处了。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致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致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古人曾说:一辈子都对别人谦让的人,也不会失去什么。老子把谦让当作一种宝贵的经验。《左传》说:谦让,是德行的根本。生活在乡里之间,听信世人通常所说的话,不过是说不可放纵别人的行为蔓延滋长,不过是说他后来还会更加厉害。这是大错特错了!哪个人没有天理良心,不懂得是非公道呢?以天道来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以鬼神来论,有使盈满的亏损,使谦冲的得福的道理。自古以来只听说容忍和谦让足以消除无穷的灾祸悔恨之事,没有听说过一个人做到了容忍和谦让却反而酿成祸患的。要践行容忍谦让的道理,先要从小事情上做起。

我曾经代理刑部的事务五十天,见到重大的刑讼之事,大都是从极小的事情上开始的。君子应该在微小的地方就保持谨慎,所有的事情都在它还是小事的时候就解决掉。我人生在世五十多年,从没有受过小人的欺侮,只有一个好办法及早回头,不过于执着。每每想想天下的事情,能受点小气的人就不至于有一天要受大气,能吃点小亏的人就不至于有一天要吃大亏,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受益的地方。所有的事首先不能想着占便宜,孔子说:为逐利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便宜是世上的人都想要去争夺的,我一个人占了,大家的怨恨就会集中在我身上;我没了便宜,大家的怨恨也就消解了。所以说,一辈子不占便宜,就是最占便宜了。

11.以世俗论,富贵家子弟,理不当为人所侮,稍有拂意,便自谓:我何如人,而彼敢如是以加我?从傍人亦不知义理,用一二言挑逗之,遂尔气填胸臆,奋不顾身,全不思富贵者众射之的也,群妒之媒也。

谚日:一家温饱,千家怨忿。惟当抚躬自返:我所得于天者已多,彼同生天壤,或系亲戚,或同里闸,而失意如此,我不让彼而彼肯顾让我乎?尝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气和。即有拂意之事,逆耳之言,如浮云行空,与吾无涉。姚端恪公有言:此乃成就我福德相,愈加恭谨以逊谢之,则横逆之来,盖亦少矣!

愿以此为热火世界一帖清凉散也。

以这世间的风俗来说,富贵人家的子弟,似乎理所应当不被他人欺侮,稍有不如意的事,自己便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啊,他竟然敢这样对我?身边的人也常常不明白大义和道理,反而说一些挑拨引逗的话,他心中就更加气愤,以至于不顾惜自己地去奋起争执,全然不想想富贵的人本来就是众人所攻击和不满的对象。有谚语说:一家人能够温饱,就有千家人因嫉妒而埋怨气愤。对这样的事,只有反躬自省:我天生就获得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别人和我同生于一片天地之间,要么是亲戚,要么是邻里,却这样的失意,我不让着他,他还可能对我有所顾念礼让吗?如果存着这样的心思,深深地明白这样的道理,自然心平气和。即便有不如意的事,不中听的话,也不过像天空中的浮云一样,与我没什么关系。姚端恪公1曾说:正是这成就我一切善行的声名和形象,越是谦恭谨慎,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横祸和厄运就越少来!愿这番话能成为纷杂的世界上一剂使人清静镇定的良药。

12.谭子《化书》训俭字最详。其言曰:天子知俭,则天下足;一人知俭,则一家足。且俭非止节啬财用而已也。俭于嗜欲,则德日修,体日固;俭于饮食,则脾胃宽;俭于衣服,则肢体适;俭于言语,则元气藏而怨尤寡;俭于思虑,则心神宁;俭于交游,则匪类远;俭于酬酢,则岁月宽而本业修;俭于书札,则后患寡;俭于干请,则品望尊;俭于僮仆,则防省闲;俭于嬉游,则学业进。其中义蕴甚广,大约不外于葆啬之道。

谭子在《化书》中解释俭这个字最为精详。他说:天子知道节俭,天下就会富足;一个人知道节俭,一个家庭就会富足。而且,节俭不止是节省财物用度而已。少些嗜好和欲望,德行就会日益完善,身体就会日益强健;少些饮食,就会胃口好;少些衣服,身体就会舒适;少些言语,就会保持精力而少受埋怨;少些思虑,就会心神安宁;少些交友冶游,就会远离坏人;少些应酬,就会时间宽裕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少写些书信,就会少留后患;少些干谒请托,人品名望就会更加尊崇;少些僮仆,就少些治家之事;少些嬉戏游乐,就会学业进步。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很广泛,而其要旨无外乎就是珍惜俭省之道。

13.人生髫稚,不离父母;入塾则有严师傅督课,颇觉拘束。逮十六七岁时,父母渐视为成人,师傅亦渐不严惮。此时,知识初开,嬉游渐习,则必视朋友为性命。

虽父母师保之训,与妻孥之言,皆不可听。而朋友之言,则投若胶漆,契若芳兰。所与正,则随之而正;所与邪,则随之而邪。此必然之理,身验之事也。

人在年龄尚幼的时候,不离开父母身边;进入学堂则有严师督导学习,很觉得受到拘束。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父母渐渐将他当作一个成年人对待,师傅也逐渐不像过去一样严格教导。这时,见识初步打开,也逐渐学会了嬉戏冶游,就一定会将朋友视为性命。即便是父母老师的教导,妻子儿女的言语,都听不进去了。而朋友说的话,则觉得十分投契,如胶似漆,若芳与兰。如果交往的朋友走正道,他就跟着走正道;如果交往的朋友走邪路,他也跟着走邪路。这个道理是必然的,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事。

14.余镌一图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择友。

盖有所叹息、痛恨。惩艾于其间也.古人重朋友,而列之五伦,谓其志同道合,有善相勉,有过相规,有患难相救。今之朋友,止可谓相识耳,往来耳,同官同事耳,三党姻戚耳。朋友云乎哉?

我刻了一枚图章来向子弟训示,说:保家莫如择友。

(保持家风不堕,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朋友。)这里面正是有所叹息、遗憾悔恨和警示戒止的意思。古人重视朋友,将之列为五伦之一,说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有好的行为和目标互相勉励,有过失互相规劝,有患难之事互相救助。如今的朋友,只能说是互相认识、有所往来,或者一同为官一同做事,或者父母妻三族中的姻亲故戚罢了。朋友难道指的是这样的吗?

15.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分者,我所得于天多寡之数也。古人以得天少者谓之数奇,谓之不偶,可以识其义矣。董子曰:与之齿者,去其角,附之翼者,两其足。啬于此则丰于彼,理有乘除,事无兼美。予阅历颇深,每从旁冷观,未有能越此范围者。功名非难非易,只在争命中之有无。尝譬之温室养牡丹,必花头中原结蕊,火焙则正月早开,然虽开而元气索然,花既不满足,根亦旋萎矣。若本来不结花,即火焙无益。既有花矣,何如培以沃壤,灌以甘泉,待其时至敷华,根本既不亏,而花亦肥大经久。

此余所深洞于天时物理,而非矫为迂阔之谈也。

人生最要紧的事,莫过于安分。所谓分,是指我从上天所获得的多少。古人把从上天获得的少这种情况称为数奇(运气不好)或不偶(无所遇合),从这两个词中可以了解到分的大意了。董仲舒说:上天赋予牛上齿,就会让它们没有角,而那些有角的牛就没有上齿;上天给予鸟类翅膀,就让它们只有两足。在一个方面匮乏,就会在另一方面丰裕,世间自有消长的道理,而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我所经历和看见的事情很多了,每每在旁边冷眼相看,没有能超出这个范围的。功名之事不能说是困难还是容易,只不过是争较命中有无。我曾经用温室里养牡丹来打比方。温室里养牡丹的时候,一定要是那些花头里原本就结了蕊的,点上火盆提升温度,正月里就会早早开花。然而虽然花开了,看上去却很不精神,花开得不丰满,根也很快就萎缩了。如果本来花头里没有结蕊的,即使点了火盆也没有用。既然已经有了花,哪里比得上用沃土培植,用甘泉灌溉,等时候到了,自然开花,根不会受到损害,而花也能开得更加丰满持久。这是我所深察于天定时机和事物道理所得的结论,而不是勉强所作的迂阔言论啊。

16.曩时,姚端恪公每为余言,当细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章。朱注最透,言不知命,则见利必趋,见害必避,而无以为君子矣,为字甚有力!知命是一事,为君子是一事。既知命不能违,则尽有不必趋之利,尽有不必避之害,而为忠为孝,为廉为让,绰有余地矣!小人固不当取怨于他,至于大节目,亦不可诡随,得失荣辱,不必太认真,是亦知命之大端也。

以前,姚端恪公常对我说,应该仔细把玩《论语》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一章。朱熹的注解最为透彻,说不知命,就会见到利益就追逐,见到害处就躲避,就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了,为字非常有力!知命是一回事,成为君子是另一同事。不过既然知道了命数是不能违背的,就自然有一些利益是不必去追逐的,有一些害处是不必去躲避的,而行忠孝之事,廉让之举,就有了很大的余地了!对于小人,固然不应该落他埋怨,但到了关键之处,也不应该不分是非地顺从别人的意思,得失荣辱,不必过于认真,也是知道命数的重要体现。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精选阅读

朱子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朱熹简介


朱子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朱熹简介_

【朱子家训】朱熹

作者小传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迁居徽州府婺源县,朱熹本人则出生在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配祀孔庙的大儒。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登入仕途,初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后相继知南康军、漳州府等,为官有所建树,但受到内部政治斗争影响,仕途并不顺利。

朱熹重视教育,提振书院建设,在南康军任职期间恢复了白鹿洞书院,并亲白订立学规。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编汀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首次合并刊行,命名为《四书章句集注》,这是经学史上四书之名首次出现,朱注本成为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

编者按《朱子家训》是朱熹对于子弟的训诫之语,存于福建朱氏家谱中,开始仅在朱氏一族内部流传,晚明时才初次单独刊出,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朱氏联合会公布并大力推广这一文本,才使其影响力逐渐扩展。《朱子家训》篇幅极短,仅300余字,不像此前的许多家训一样分条列目对读书修身、为官理政、为人处世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以凝练的语言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是一部简明扼要的格言式家训。

《朱子家训》首先强调个人修养,对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不同角色时应采取的行为方式和遵守的道德原则提出了宏观要求,申明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的传统道德规范,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也对于我们今天行为处事提供了一种借鉴。在与他人的关系方面,《朱子家训》带有明显的明哲保身色彩,主张注重自省,而不去过多地干涉他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不能贪多务得。

这里选译所依据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朱子家训》。

01.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做父亲的,最贵重的品质是慈爱。做儿女的,最贵重的品质是孝顺。做兄长的,最贵重的品质是友爱。做弟弟的,最贵重的品质是恭敬。

02.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侍奉老师和长辈,最要紧的是遵守礼仪,和朋辈友人交往,最要紧的是守信用。

03.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对于年长的人,要尊敬他;对于年幼的人,要爱护他。

04.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也一定要尊重他;不贤能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也一定要远离他。

05.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千万不要谈论他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因自己的长处而骄傲。

06.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

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以宽大的胸怀忍耐一下;别人有大的过错,就对他讲明道理。

0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要因为一件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因为一件坏事很小就去做。

08.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处理公共事务不应掺杂个人的仇恨,处理家庭事务不应以个人标准为原则。

09.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不要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要嫉妒贤能的人。

10.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不要因为愤怒而做出横暴逆行的事来,不要违背礼义而伤害万物的性命。

11.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对于来路不正的财物,不要去拿;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就顺势而为。

12.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不可以不诵读诗书,不可以不知晓礼义。不可以不教导子孙,不可以不体恤下属仆役。不可以不敬畏有道德、学识的人,不可以不帮扶有困难的人。

帝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李世民简介


帝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李世民简介_

【帝范】李世民

作者小传李世民(599-649),唐太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唐王朝实现统一过程中的主要将领之一,年号贞观,世称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厉行节约,选课农桑,促进了唐朝的社会经济从战乱中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与此同时,唐朝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作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稳定了北方边疆。但他并未封闭国境,而是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国家采取开明包容的政策,与之建立友好往来关系,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国家的归附,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大都会。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盛世贞观之治。

他为君为人开明大气,文辞也有浩然之气。他的治国思想以及与魏征、长孙无忌等君臣相得的佳话流传甚广,对后世颇有影响。

《帝范》是李世民写给他选定的继位者,即唐高宗李治关于为君之道的指导。李世民通过发动政变获取皇位,因而在选择继承人方面有所犹疑,纵容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争夺,使太子因操切举事而受到废黜,而李泰亦因对太子逼压过甚而受到贬责。

最终,为保全几个儿子的性命,李世民选择了性情温厚的李治作为继承人。他担心李治因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而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难以承担起自己留下的重担,因而披镜前踪,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作《帝范》给李治以为近诫。《帝范》分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涵盖了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帝王家训,不仅表现出李世民对将继承大统的儿子殷切的期望,也对后代帝王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成祖朱棣评论此书,饬躬阐政之要,备在其中,要皆切实著明,使其子孙能守而行之,亦可以为治。

01.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尧命四岳,舜举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赞钦明之道。

士之居代,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俟风云之运;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是以明君傍求俊义,博访英才,搜扬仄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吕望,渭滨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弊于逃亡。然而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卒能献规景亳,光启殷朝;执旄牧野,会昌周室。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实赖淮阴之策。故航舟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鹤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治国也,必藉匡弼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则逸。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匡扶辅佐君王,一定要忠贞贤良之士才行。对这些人任用得当,自然能够治理好天下。因此尧帝任命四岳,舜帝举任八元,以此来实现垂拱而治的盛德,辅助敬肃明察的治国方略。士人处世、贤达之人立身,无不像凤收敛羽翼、龙隐匿鳞甲一样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风云际会的时运到来;他们身怀独到的才华,期待着得到赏识和重用的一天。因此,贤明的君主到处去求访搜罗才德出众的贤达英才,连最偏僻最简陋的地方也不放过,不因为人才一时地位卑微就不任用他,也不因为人才曾经蒙受屈辱就不尊重他。过去的伊尹,是有莘氏的家臣;姜子牙,是渭水之滨一位贫贱的老人;管仲曾经被关进牢里;韩信曾经因为不受重用而逃亡。然而商汤不因为伊尹曾经是厨师就嫌弃他,周文王不因为姜太公只是个钓鱼的老人就鄙夷他,最终才能开创商朝的太平,昌明周室的统治。齐国成就霸业,实在是依靠管仲的谋略;汉朝平定天下,实在是倚仗韩信的策划。所以,舟船能够渡海,一定要桨的辅助;鸿鹄能够凌云高飞,一定要借助翅膀的力量;帝王要治理国家,一定要借重匡弼之臣的帮助。所以求访贤才是帝王应该为之劳累的事,找到贤才并任用他们之后,帝王就比较安逸了。即便是能够照亮整个车子的明珠多达十二个,黄金积累了数千斤,哪里比得上贤士众多的兴隆气象,哪里比得上一位栋梁之材来得重要。这就是访求人才的重要性。

02.夫设官分职,所以阐化宣风。故明王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王之任人,亦犹如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愚、智、勇、怯,兼而用之。

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去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设立不同的官位、分割不同的职务,是为了阐扬德化、宣布风教。所以,贤明的君王任用人才,就像能工巧匠裁用木料一样,直的木材用来做辕,弯的木材用来做轮,长的木材用来做房屋的栋梁,短的木材用来做斗拱椽木。不同的木料无论曲直长短,都各有不同的用途。贤明的君王任用人才,也是如此。有智慧的人发挥他的谋略,缺乏智慧的人则发挥他的勇力,勇敢的人发挥他的武威,怯懦的人发挥他的谨慎,无论一个人智慧或是木讷,勇敢或是怯懦,都应该充分任用。

所以,好的工匠不会丢弃木材,贤明的君主不会遗弃人才。

对于所任用的人,不因为一点缺点就否定他的长处,不要为了一点小瑕疵就忽视他的功劳。设置官位,分割事物,就是要使人才各尽其能,而不求全责备。

03.然则函牛之鼎,不可处以烹鸡;捕鼠之狸,不可使之搏兽。一钧之器,不能容以江汉之流;百石之车,不可满以斗筲之粟。何则?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

今人智有长短,能有巨细,或充百而尚少,或统一而已多。有轻材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劣智者,不可责以大功。君择臣而授官,臣量己而受职。则委任责成,不劳而化,此设官之审也。

然而,用来装牛的鼎,不可以用来烹鸡;捉老鼠的狸猫,不可以让它去和野兽搏斗。能容三十斤的器皿,装不下江水汉水;能盛一百石的车子,不能被升斗的粟米装满。这是为什么呢?大的东西装不进小的容器,轻的东西也不应该用能承重的东西去装。人的智慧有长有短,能力有大有小,有的人带领百人还嫌少,有的人统率一个人就已经很多了。薄有才干的人,不能让他承担重大的职任;智慧不足的人,不能让他去谋划大事。君主依据才干选择臣子授予官职,臣子衡量自己的才干决定是否接受官职。这样一来,对人才的委任恰如其分,事情自然办得成,君主也就不必事必躬亲,而能够垂拱而治了,这是设立官职应仔细考虑的地方。

04.夫王者高居深视,亏聪阻明,恐有过而不闻,惧有阙而莫补,所以设鼗树木,思献替之谋;倾耳虚心,伫忠正之说。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议可观,不责其辩;其理可用,不责其文。至若折槛坏疏,标之以作戒;引裾却坐,显之以自非。故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昏主则不然,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壅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材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矣!此拒谏之恶也。

君王高居深宫,与百姓隔绝,听不到人民的呼声,看不见人民的情状,担心有过失而听不到指责,害怕有缺漏而不能弥补,所以设立登闻鼓、树立谤木,希望得到进谏之言;侧耳倾听,虚怀若谷地接纳忠诚正直的言论。只要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即便说话的人是仆役奴隶,或是割草砍柴的平民,也不能因此不予采纳;所说的话不对,即便是王侯卿相所言,也不一定要接受。只要所议论的内容有可取之处.就不去苛责他的言辞;只要所陈述的道理有可施行之处,就不去苛责他的文采。汉朝的朱云为了向汉成帝进谏而折断了大殿上的栏杆,战国的师经为了劝谏魏文侯而撞坏了他帽子上的玉珠串,汉成帝和魏文侯就把断掉的栏杆和珠串保留起来,作为警戒自己的标志。三国时的辛毗为了劝阻魏文帝迁徙士家而扯坏了魏文帝的衣服,西汉的袁盎?为了遵守礼制而将汉文帝宠爱的慎夫人的坐垫布置得靠后,慎夫人虽然当时生气,但听说缘由后,赏赐黄金给袁盎。正因为君主能如此,忠诚之士才能将忠心全然奉上,有智慧的人才能将才略如数献出。臣子与君上没有隔阂,君主的盛德能够普照天下。昏庸的君主就不这样,他们以威权拒绝进言的人,加罪于劝谏的人。位高权重的臣子因为不舍俸禄而不去进谏,地位低微的臣子因为害怕获罪而不敢说话。昏庸的君主放纵自己的暴虐,极度荒淫,却因为堵塞言路而听不到不同的声音,难以自知过错。反而以为自己的德行超越三皇,才能胜过五帝,最终导致身死国灭,难道不可悲吗!这是拒绝谏言的坏处。

05.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毁德败心,莫逾于谗佞。

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饬其容者,皆能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如访于哲人。拒善自愚,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故明主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诫哉!

磨炼自己的行为和道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听从忠诚的言论;败坏自己的道德和心性,没有比接近进谗言的小人更快的了。人的脸颊就长在眼睛下面,尚且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何况是非这种无形的事物,怎么能自己看清呢?这是为什么?人们在修饰容貌的时候,都知道对着镜子照一照;而想要完善德行的时候,却不知道去向有贤德的人请教。拒绝诚恳的言论而愚弄自己,这是何等的愚蠢呵!这大概是因为,逆耳的言辞难以接受,顺心的说法容易遵从吧。逆耳之言,就好像汤药一样苦;顺心之说,就好像鸩毒一样美味。所以,贤明的君主接受谏言,忍一时之苦,但病就治好了;昏庸的君主听从阿谀,一时痛快,但很可能性命不保。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06.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民不劳,静则下不扰。民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伎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如此则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力竭则农商之业废焉。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缔络。如此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财匮,民财匮则饥寒之患生焉。乱世之君,极其骄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缇绣,而民短褐不全;犬马厌刍豢,而民糟糠不足。故人神愤怨,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此骄奢之忌也。

对于君主来说,俭朴可以涵养德性,清静可以休养身心。君主保持俭朴,百姓就不会过于劳乏;君主喜欢清静,下面的官吏也就不会滋生纷扰。百姓如果过于劳乏,就会产生怨恨;官吏如果滋生纷扰,政治就会走向混乱。君主如果纵情声色,喜欢珍禽猛兽,冶游毫无节制,狩猎不遵天时,百姓的徭役就会频繁,民力就会衰竭,进而农商等事业就会走向衰落。君主如果喜欢宏伟的亭台和深广的池水,雕琢精美的器物珠宝,绣工精良的锦缎纱绸,百姓所承受的赋税就会加重,百姓的财物就会匮乏,进而缺衣少食受饥寒之苦。

祸乱世道的君主,极度骄奢淫逸,放纵自己的欲望。君主的宫殿都装饰上精美的丝绸,百姓却穿着破破烂烂的粗布短衣;君主豢养的犬马有吃不完的精致饲料,百姓却连赖以糊口的粗粮都不够。所以人神共愤,朝廷上下离心离德,悠闲安乐的日子还没完,倾覆败亡就已经到来了。这就是要戒除骄奢的原因。

07.夫圣代之君,为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

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圣明时代的君主,都施行节俭的美德。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仍然厉行节约;虽具有智慧,耳聪目明,仍然像愚人一样处处谨慎。不因为身份尊贵就对他人颐指气使,不因为德行深厚就恃才傲物。盖房顶用的茅草也不刻意修剪,建房屋用的木料也不专门打磨,出行乘坐的车船上没有华丽的装饰,身上穿的衣服没有精美的花纹,门前的台阶不垫高一些,煮肉汁不用盐梅调味。这不是因为圣明的君主厌恶荣华的事物和甘美的饮食,而是他们坚持居处淡泊,行事俭朴。因此才能使风俗淳朴,人民普遍德行高尚。这是节俭的好处。

08.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五关近闭,则令德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是以丹桂抱蠹,终摧曜月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故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身,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

骄奢还是节俭,关乎平安和危乱,而这一切都是由人自身决定的。如果能清心寡欲,美好的德行和命运就会延续下去。如果欲望攻心,就会招来祸患。所以,丹桂之中有了蠹虫,就会失去其荣耀的芳华,终而成为朽木;红色的火苗中仅有一些细微的烟尘,就会遏制其冲天的炽焰,终而熄灭。

由此可知,如果不防微杜渐,善始敬终,骄奢就会不招自来,恶欲就要急速生长。骄奢和恶欲得不到有效遏制,就势必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夏桀商纣因为纵情肆意,倒行逆施,从而引火烧身,自掘坟墓;尧舜却因律己修身,顺乎民心,从而使帝业辉煌,江山永续。两相比较,难道不应该更好地身躬行节俭吗?

世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袁采简介


世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袁采简介_

【世范】袁采

作者小传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字君载,信安(今浙江衢县)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官至监登闻鼓院,以廉明刚直著称。淳熙五年(1178年)任乐清县令,为官刚正,重视文教,重建乐清县学,并主持修纂了乐清最早的县志。

袁采主张以公正的态度处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对待家庭成员在各方面做到公平,不偏私,这样才能长久维持和睦。对待邻里、乡党亦然,凡事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周全,尽量防微杜渐,才能免除后续的纷扰。这一观点突出了理的重要性,有别于盲目服从权威的封建糟粕,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示作用。

编者按袁采所著《世范》又称《袁氏世范》,与司马光所著《家范》齐名并称。袁采在乐清县令任上,为了实现厚人伦、美风俗的治理目标而写作了一部通俗修身读本,将儒家典籍中关于修身处世的原则用通俗切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言则精确而详尽,意则敦厚而委曲,以期教化风俗。袁采将这部作品命名为俗训,府判刘镇为其作序时,认为它岂唯可以施之乐清,达诸四海可也;岂唯可以行之一时,堂诸后世可也,因此将之命名为世范。

《世范》分为睦亲、处己和治家三篇,分别介绍与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自身修养和管理家族及产业三个方面的原则。袁采认为人应该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与他人相处得宜。家庭成员相处最重要的是能够互相理解包容,不勉强别人和自己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产生矛盾和纠纷;推而广之,对他人也应该以理解包容的态度待之,避免滋生怨恨。另外,袁采还对治理家庭及经营产业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

01.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孥,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

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其不齐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所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人最亲密的,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之间也有不和睦的情况。父子之间不和可能是因为父亲对儿子期望过甚、要求太高,兄弟之间不和可能是因为争夺家产。当然也有不是因为这些原因而不和睦的,外人见到这种情况,可以就具体的事情分辨双方的是非,而无法明白其中的根由。这大概是因为人的本性不同,有的人宽大缓和,有的人量窄急躁,有的人刚烈强硬,有的人柔弱怯懦,有的人喜欢闲适安静,有的人喜欢纷扰掌控,有的人见识广博,有的人见识较少,这些人的禀赋自然也就不同。父亲一定希望儿子的性情像自己,但儿子未必能够如此。兄长一定希望弟弟的性情像自己,但弟弟未必能够如此。性情不一致,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就很难一致。这是父子兄弟之间不和睦的根源。遇到事情的时候,一个人以为是对的,另一个人以为是错的;一个人以为应该先做的事,另一个人以为应该后做;一个人以为应该抓紧,另一个人以为应该缓一缓。其中差异如此之大,如果每个人都想让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一定会导致争论。如果在争论中不能说服别人,而且这样的事一再发生,那么不和睦的情绪,就从此开始滋生了,甚至可能结下一生解不开的心结。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做父兄的就要了解子弟的性情,而不去勉强要求子弟和自己一样。做子弟的要仰仗父兄,而不苛求父兄听从自己的意见。这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一定能够相互协调,没有纷争的麻烦。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即使他们不听从,仍然要态度恭敬而不违背父母,虽然心存忧虑但不能怨恨。

02.慈父固多败子,子孝而父或不察。盖中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优容;子之愿憨,父或责备之无已。惟贤智之人即无此患。至于兄友而弟或不恭,弟恭而兄不友;夫正而妇或不顺,妇顺而夫或不正,亦由此强即彼弱,此弱即彼强,积渐而致之。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亦慈,无偏胜之患矣。至于兄弟、夫妇,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则何患不友、恭、正、顺者哉!

过于慈爱的父亲容易造就败家儿子,儿子的孝顺有时却并不为父亲所觉察。大概平常人的性情,就是遇到强大的事物就自觉回避,遇到软弱的事物就大肆放纵。父亲严厉,儿子就有所畏惧,就不敢胡作非为。父亲宽容,儿子就容易轻忽懈怠、放纵自己的行为。儿子不肖,多半是因为父亲对他过于宽容;儿子朴实诚恳,父亲却可能对他过分求全责备。

只有贤能有智慧的人才没有这种困扰。至于兄长友爱而弟弟可能不恭敬,弟弟恭敬而兄长可能不友爱;丈夫正派而妻子可能不柔顺,妻子柔顺而丈夫可能不正派这些事,也都是由于一方强势而另一方弱势,一方弱势而另一方强势,渐渐积累而成的。做父亲的,要能够从别人家不贤能的儿子身上了解自己儿子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儿子的,要能够从别人家不贤德的父亲身上了解自己父亲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父亲慈爱,儿子就越是孝顺,儿子孝顺,父亲就越是慈爱,没有一方过分压制另一方的困扰了。至于兄弟夫妇之间,也都能通过别人身上的不足来了解自己,哪还用得着担心兄长不友爱弟弟不恭敬、丈夫不正派妻子不柔顺呢?

03.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发,不过一再而已。积之既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日: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其所见小尔。日:此其利害宁几何?

不使入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人们说,家庭能够维持长久和睦的根本,在于能够忍耐。

然而,知道忍耐而不知道忍耐的正确方式,过失就会特别多。

忍大概具有藏匿起来的意思,别人冒犯了我,而我把不满的情绪藏匿起来不发作,这种事不过只能做一两回罢了。情绪积累得多了,发作的时候就好像洪流决堤,不可阻遏了。不如随着事情发生就开解自己的情绪,说他是没多想也好,是不知道也好,是失误也好,是见识短浅也好,总之,这件事对我能有多大的损害呢?不要让这样的事进入我的心里,即便一天乏中有人冒犯我十几次,也不至于表现在脸上。这样才能体现出忍耐的功效之大,这才是所谓的善于忍耐的人。

04.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弈,异衣服,饰舆马,与群小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小人赞其为非,则有铺啜钱财之利,常乘间而翼成之。子弟痛宜省悟。

一定要让子孙有事业可做。出身贫贱的人有事业可做,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出身富贵的人有事业可做,就不至于胡作非为。富贵人家的子弟,沉溺于酒色,喜欢赌博,喜欢奇装异服,爱好华丽的车马,与小人厮混,最终落得败家的下场,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不贤能,而是因为没有事业来填充他们的时间,于是就有了胡作非为之心。小人称赞他们的胡作非为,就可以跟着捞取吃喝钱财之类的小利,所以经常乘机撺掇鼓励他们这样做。对此,子弟应该深思醒悟。

05.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词章,与夫阴阳、筮、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竞。子弟朝夕于其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又必有朋旧业儒者,相与往还谈论,何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与小人为非也。

富贵人家教养子弟读书,大都是为了让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以及深入地了解圣贤言行中的精深微妙之处。

然而,一个人是否能实现要求是有命数的,领悟圣贤言行精神的禀赋也各有差异,不可以要求他们一定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或在学问上取得精深的造诣,尤其不能因为他们考试不顺利或者做学问天赋不足而让他们放弃读书。子弟读书,自然有无用之用。史书中记录了过去的事情,文集中有精妙的辞藻言论,就是那些讲述阴阳、卜筮、方技的杂书和小说,其中也有人们所喜欢的谈资。书籍的数量巨大,是人一辈子也读不完的。子弟每天流连于书籍之中,自然会有一定的进步,同时他也就顾不上做其他的事,又一定会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有学问的人与他往来探讨,这样就不至于每天吃饱了饭无所事事,以至于和小人混迹在一起了。

06.人有数子,饮食、衣服之爱不可不均一;长幼尊卑之分,不可不严谨;贤否是非之迹,不可不分别、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

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木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人家里有好几个孩子的时候,在饮食衣服方面的条件,不可以不平均一致;年长和年幼之间的尊卑关系,不可以不严格谨慎;贤能与否和对错之别,不可以不分辨清楚。孩子们小的时候,对待他们不厚此薄彼,长大后就没有争夺家产的隐患。孩子们小的时候,以严格谨慎的规矩来教导他们,长大后就没有互相冲突轻慢的麻烦。孩子们小的时候,使他们对善恶好坏有明确的认识,长大后就不会做坏事。如今人们对于孩子,往往是给偏爱的孩子更好的衣食,而给不偏爱的孩子就少些,一开始就没有做到公平,怎么能保证将来他们不会互相争夺呢?年幼的孩子有时会冒犯年长的孩子,年长的孩子有时也会欺负年幼的孩子,一开始不对这种行为进行训诫责罚,怎能保证将来他们不互相冲突呢?贤能的孩子不受父母的偏爱,而不贤能的孩子反倒获得父母的偏宠,一开始就没有做到公允恰当,怎能保证他们将来不做坏事呢?

07.子孙有过,为父祖者多不自知,贵宦尤甚。盖子孙有过,多掩蔽父祖之耳目。外人知之,窃笑而已,不使其父祖知之。至于乡曲贵宦,人之进见有时,称道盛德之不暇,岂敢言其子孙之非!况又自以子孙为贤,而以人言为诬,故子孙有弥天之过而父祖不知也。

间有家训稍严,而母氏犹有庇其子之恶,不使其父知之。富家之子孙不肖,不过耽酒,好色、赌博、近小人,破家之事而已。贵宦之子孙不止此也。其居乡也。强索人之酒食,强贷人之钱财,强借人之物而不还,强买人之物而不偿。亲近群小,则使之假势以凌人:侵害善良,则多致饰词以妄讼。乡人有曲理犯法事,认为己事,名日担当;乡人有争讼,则伪作父祖之简,干恳州县,求以曲为直;差夫借船,放税免罪,以其所得为酒色之娱。殆非一端也。其随侍也,私令市贾买物,私令吏人买物,私托场务买物,皆不偿其直;吏人补名,吏人免罪,吏人有优润,皆必责其报;典卖婢妾,限以低价,而使他人填赔;或同院子游狎,或干场务放税。其他妄有求觅,亦非一端,不恤误其父祖陷于刑辟也。凡为人父祖者,宜知此事,常关防,更常询访,或庶几焉。

子孙有过失,父祖大都不知道,地位高贵的官宦人家尤其如此。这大概是因为子孙有过失,总要向父祖隐瞒,别人知道了,也不过是在暗地里嘲笑罢了,不会告诉他的父祖知道。至于那些乡里地位高贵的官宦人家,外人能见到其父祖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忙着奉承巴结尚且不及,哪里敢说他家子孙的不是呢?何况这些官宦人家的父祖总觉得自己的子孙是很贤能的,别人说他们的肯定是污蔑。因此,子孙犯下了天大的过错,家中父祖往往并不知情。也有一些人家规矩比较严格,但母亲还是会包庇孩子们的过失,不让他们的父亲知道。单纯富有的家庭,子孙不贤能,不过是沉溺于酒色,赌博,和小人相聚,最终败掉家产而已。地位高贵的官宦人家,子弟不贤能为祸就不止如此了。他们在乡里,强行索要别人的酒食,强行向别人借钱借物而不归还,强行买别人的东西而不给钱。他们亲近一众小人,就会使这些小人仗他们的势而欺负别人;他们侵害善良的百姓,就用一些矫饰的言论去进行诉讼。乡里有人做了不合理法的事,他们就揽过来,当成是自己的事,美其名日担当。乡里有人需要争讼,他们就伪造家中父祖的名简,向州县的官员说情,拜托他们颠倒是非曲直,免去本来的罪过,从中谋取的利益则用于酒色花销,这样的事大概不是个例。他们的随从,私自让市井商人买东西,让衙门里的小吏买东西,让盐铁等专卖管理机构的人买东西,都不给符合价格的钱。衙门里的小吏顶替职位,免于罪责,或得到一些小利益,他们都要求分一杯羹。别人典卖家中的妾室和奴婢,他们压低价格,使别人吃亏。他们和仆役冶游狎玩,干涉盐铁等专卖事务,以及其他恣意的求索之事,也不是一件两件。他们丝毫不顾虑这样做会妨碍家中的父祖,使他们陷入违法乱纪的困境中。身为父祖的人,应该知道这类事情,对子孙可能犯下的过错要经常防范,更要经常询问查访,这大概就差不多了吧。

08.富贵乃命分偶然,岂宜以此骄傲乡曲?若本自贫窭,身致富厚;本自寒素,身致通显,此虽人之所谓贤,亦不可以此取尤于乡曲。若因父祖之遗资而坐飨肥浓,因父祖之保任而驯致通显,此何以异于常人?

其间有欲以此骄傲乡曲,不亦羞而可怜哉?

富贵是人命中注定的概率事件,哪里能够凭借富贵而在乡里炫耀骄傲呢?如果本来是很贫穷的,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了丰厚的资产,或者本来是很寒微的,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显赫的地位,这种情况虽然被大家称为贤能,但也不能因此而过分炫耀,使乡里乡亲嫉恨。如果是靠着父祖的遗产而坐地就享受到好吃好喝,或者受到父祖的荫庇提携而获得显赫的地位,这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呢?这种情况如果还想要借此向乡里乡亲们炫耀,不是一件让人觉得羞愧而可怜的事吗?

09.操履与升沉,自是两途。不可谓操履之正,自宜荣贵;操履不正,自宜困厄。若如此,则孔、颜应为宰辅,而古今宰辅达官,不复小人矣。盖操履自是吾人当行之事,不可以此责效于外物。责效不效,则操履必怠,而所守或变,遂为小人之归矣。今世间多有愚蠢而享富厚、智慧而居贫寒者,皆自有一定之分,不可致诘。若知此理,安而处之,岂不省事?

一个人的操守品格和他在仕途上的升沉,原本是两码事。

不要认为一个人操守品格端正,就一定应该获得荣华富贵;操守品格不端正,就一定应该陷入困顿的境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孔子、颜回这些圣贤一样的人物,就应该成为执掌一国的宰辅大臣,而古往今来的所有执掌国政的大臣和显赫的官员中,就不会有小人了。操守和品格的修养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可以因为自己坚守端正的操守和品格就希求得到外在的奖赏。如果这样的话,得不到外在的奖赏时,自己就会放松修养,甚至放弃最初的坚守,最后沦为小人。如今世上有很多愚蠢不贤的人享有富贵,而有智慧的人却过着贫寒的生活,这都是有一定的命数的,不能因为这样就生气不满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安然地面对命运安排,难道不是省去很多烦恼吗?

10.膺高年享富贵之人,必须少壮之时尝尽艰难,受尽辛苦,不曾有自少壮享富贵安逸至老者。早年登科及早年受奏补之人,必于中年龃龉不如意,却于暮年方得荣达。或仕宦无龃龉,必其生事窘薄,忧饥寒,虑婚嫁。若早年宦达,不历艰难辛苦,及承父祖生事之厚,更无不如意者,多不获高寿。造物乘除之理,类多如此、其间亦有始终享富贵者,乃是有大福之人,亦千万人中间有之,非可常也。今人往往机心巧谋,皆欲不受辛苦,即享富贵至终身?盖不知此理.而又非理计较,欲其子孙自小安然享大富贵,尤其蔽惑也,终于人力不能胜天。

命中得享高寿和富贵的人,一定会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承受许多艰难和辛苦,从来没有人从年轻力壮的时候就开始享有荣华富贵还能一直安逸到老的。年轻的时候就通过科举考试或父祖的荫庇当上官的人,到了中年的时候一定会遭受一些仕途上的挫折,到晚年才能荣贵显达。或者虽然在仕途上不曾遭遇挫折,但在生活上会遇到困难,为衣食而忧虑,为儿女婚嫁而发愁。如果年轻的时候就仕途顺利,没有遭受过艰难困苦,或者继承了父祖的家业,物质上也没有一点不如意,这样的人往往不能享有高寿。上天造物总是各有取舍,使大家大体平均的道理,大概就是这样的。也有一些人一辈子都荣华富贵,这是有大福气的人,千万人中或有一二,不是常态。如今人们却总想要百般算计,都想不用承受辛苦,就一辈子享受富贵,大概就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缘故,所以才有这种不合于道理的想法,而那些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从小就过着安逸的生活,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就更是不明白事理了,最终人的力量也是不能拗过命数的。

11.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异,特所忧虑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人生活在世界上,自从有了知觉和认识的能力,就有了忧虑困扰和不如意的事。小孩子生下来就哭号,都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不平的事,从幼年到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个人所遇的如意之事总是少,不如意之事总是多。即便是大富大贵的入,天下人都钦仰羡慕他们,以为他们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而他们也各自有不如意的地方,与贫贱中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所忧愁困顿的具体的事情各有不同罢了。所以人们才说这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没有称心如意的人。如果能领悟到这个道理而顺承生活中的挫折,就可以稍微安然一些了。

12.人之德性出于天资者,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所偏,故以其所习为而补之,则为全德之人。常人不自知其偏,以其所偏而直情径行,故多失。《书》言九德,所谓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者,天资也;所谓粟、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者,习为也。

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后世有以性急而佩韦、性缓而佩弦者,亦近此类。虽然,己之所谓偏者,苦不自觉,须询之他人乃知。

人出于天赋的道德和秉性,每个人都有一些偏颇之处。

君子知道他的偏颇之处,所以用学习得来的东西弥补,就能够成为德行全面的人。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偏颇之处,依据自己偏颇的德行而恣意行事,就会犯下许多过失。《尚书》说到的九种优良品格,其中宽宏、柔顺、谨厚、多才、驯服、正直、简易、刚正和坚强,是来自天赋的;其中坚栗、卓立、严恭、敬慎、刚毅、温和、方正、笃实和合宜,是后天学习得来的。这是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的原因。正如有性子急躁的人佩戴制熟的皮革,以提醒自己放缓一些;有性子缓和的人佩戴绷紧的弓弦,以提醒自己紧张起来,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即便如此,人们对于自己的偏颇之处还是苦于不能自我察觉,一定要询问别人才能知道。

13.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轻薄人。见敌己以下之人,及有求于我者,面前既不加礼,背后又窃讥笑。若能回省自身,则愧汗浃背矣。伪心之人言语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时之间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则踪迹露见,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闻有称道人之美者,则忿然不平,以为不然;闻人有不如人者,则欣然笑快,此何加损于人,只厚怨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尝有心,而反复思绎曰:此讥我何事?此笑我何事?则与人缔怨,常萌于此。贤者闻人讥笑,若不闻焉,此岂不省事?

一个人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总是怀着轻慢、虚伪、嫉妒和怀疑的心,都是白取其辱的行为,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怀有轻慢之心的人,自己本来也不如别人,却总喜欢对人轻慢简薄,对那些地位不如H己的和有求于自己的人,当面不讲礼貌,背后还议论嘲笑。如果能回想反省一下自己,就应该感到愧疚而汗流浃背。怀有虚伪之心的人,说话婉转,和别人好像很亲厚的样子,而心里面并不作此想。一段时间内还能受到别人的信任和倾慕,次数多了就会露出马脚,被人所唾弃。怀有嫉妒之心的人,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好,所以听说大家夸赞某个人的美德,就心中不满,觉得事实不是如此;听说某个人不像别人一样好,就感到高兴。这对于别人而言又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呢?只不过是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罢了。怀有怀疑之心的人,别人说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自己却反复琢磨:这是不是在议论我呢?这是不是在嘲笑我呢?与别人结下怨仇,往往南此而生。贤达的人听到别人讥笑自己,就当作没听见一样,这难道不是省去很多事端吗?

14.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

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不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入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为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说话做事要忠厚、信义、笃实、恭敬,这是圣人教导人们在乡里赢得尊重的办法。在财物来往的问题上,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在危难的时刻,不妨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大概就可以说是忠厚了。有所许诺,就分毫不差地兑现;有所约定,就时刻不差地做到,这大概就可以说是信义了。做事厚道,居心诚实,这大概就可以说是笃实了。把自己放得低一些,说话谦让恭敬一些,这大概就可以说是恭敬了。能做到这些,不仅能够在乡里赢得尊重,去哪里都会游刃有余的。恭敬这件事,对自己有百益而无一害,世上的人也大都可以践行,但是凭借矫饰作为而表现出的恭敬,心里面其实还是轻慢简薄的,这就是能恭敬而不能诚实的现象。君子认为这是阿谀奸佞的行为,时间长了乡人也不会敬重他了。

15.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诗》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者以谓吾心以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

如今人们有时候做了不好的事,侥幸没有被人看到听到,就心安理得地放纵自己,没有什么害怕和忌惮。却不知道,这可以瞒过别人的耳目,却不能瞒过神明。大凡我所做的事,心里面认为这样可以,以为这样是对的,即便别人不知道,神明却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就是神明所在,神明所在就是祸福所系。心是不能被欺骗的,神明也是不能被欺骗的。《诗经》说: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1解释这句诗的人认为,我的心就是神明到达的地方,尚且不能够揣测,何况那些不相信神明就在身边、以怠惰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的人。神明难道不是无所不在的吗?

16.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虽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为言,况下此者哉!

彼有行己不当理者,中有所慊,动辄知畏,犹能避远灾祸,以保其身。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之耳,人们立身行事做到公平正直,可以用这种态度来侍奉神明,但不可以自恃如此就轻慢神明;可以用这种态度来与他人相处,但不可以自恃如此就对他人表现出骄傲。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圣贤,也说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这样的话,何况不如孔子贤能的人呢?那些立身处世不能总是合理的人,只要心中常有不自满之意,能不时知道有所畏惧,仍能够远离灾祸,以保全自己。至于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偶尔遭遇灾祸,则多半是因为过于自负而导致的。

17.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

人有过失,非其父兄,孰肯诲责;非其契爱,孰肯谏谕。泛然相识,不过背后窃议之耳。君子惟恐有过,密访人之有言,求谢而思改。小人闻人之有言,则好为强辩,至绝往来,或起争讼者有矣。

圣贤尚且不能没有过错,何况人非圣贤,哪里能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人有了过失,不是他的父亲兄长,哪里肯教导责备他?不是他的同志朋友,哪里肯劝谏告知他?泛泛相交的人,不过是在背后暗中议论一番罢了。君子只怕自己有过错,暗中查访别人的议论,以求认识到过错并且想办法改正。小人听说别人的议论,总喜欢强行辩驳,甚至断绝往来,或者发生争讼的事情也是有的。

18.人有出言至善,而或有议之者;人有举事至当,而或有非之者。盖众心难一,众口难齐如此。君子之出言举事,苟揆之吾心,稽之古训,询之贤者,于理无碍,则纷纷之言皆不足恤,亦不必辩。自古圣贤,当代宰辅,一时守令,皆不能免,况居乡曲,同为编氓,尤其无所畏,或轻议己,亦何怪焉?大抵指是为非,必妒忌之人,及素有仇怨者,此曹何足以定公论,正当勿恤勿辩也。

一个人说出的话极为合理,也有人议论纷纷;一个人做出的事极为恰当,也有人认为不对。因为众人的心思是如此的不一样,众人的言论是如此不一致。君子说话做事,如果扪心白问,参考古训,并且征求过贤能之士的意见,符合义理,那么众人不同的言论都不值得考虑,也不必辩解。自古以来的圣贤,当代主持国政的大臣,为官一任的地方官员,都免不了受人议论非难,何况在乡里闲居,大家都是老百姓,更加无所畏惧,更容易}义论几句,又有什么奇怪的呢?那些颠倒是非的人,一定是心存嫉妒,以及一向有仇怨的人。这些人怎么能左右大家的公论呢?正应该不理会也不辩解。

19.士大夫居家能思居官之时,则不至干请把持而挠时政;居官能思居家之时,则不至狠愎暴恣而贻人怨。

不能回思者皆是也。故见任官每每称寄居官之可恶,寄居官亦多谈见任官之不韪。

士大夫在家闲住的时候要能够想着自己过去做官的时候,就不至于请托人情而影响当时的政务;做官的时候要能够想着将来自己在家闲住的时候,就不至于刚愎自用暴戾恣招人怨恨。不能做到前后回想的人太多了,所以在任上的官员常常说在家闲住的官员十分可恶,而在家闲住的官员也经常说正在任上的官员的不是。

20.世人有虑子弟血气未定,而酒色博弈之事,得以昏乱其心,寻至于失德破家,则拘之于家,严其出入.

绝其交游,致其无所见闻,朴野蠢鄙,不近人情。殊不知此非良策。禁防一弛,情窦顿开,如火燎原,不可扑灭。况居之于家,无所用心,却密为不肖之事,与出外何异?不若时其出入,谨其交游,虽不肖之事习闻既熟,自能识破,必知愧而不为。纵试为之.亦不至于朴野蠢鄙,全为小人所摇荡也。

有人担心子弟年少时血气未定,酒色赌博之类的事会迷惑他们的本心,甚至丧失德行败坏家风,于是就把他们关在家里,严格控制不让他们出门,断绝他们和朋友的往来,导致他们缺少见识,修养不足而愚蠢鄙陋,不通人情世故,却不知道这并不是好办法。因为将来这种严格的控制一旦放松,子弟被禁锎的情绪一下子就会放开,像燎原之火一样扑也扑不灭了。何况把子弟关在家里,让他们无所事事,暗中却做些坏事,这和放他们出去胡闹有什么区别?不如给他们规定好出入的时间,让他们谨慎地交往朋友,即便是不好的事,也能经常看见听见,别人蛊惑他们的时候也就能够识破并加以引导,这样才能让其因为愧疚而不去做;纵然做了一两次,也不至于因为缺少见识、愚蠢鄙陋而一味地受小人的摆布控制。

21.人有居贫闲时,不为乡人所顾,及其荣达,则视乡人如仇雠。殊不知乡人不厚于我,我以为憾;我不厚于乡人,乡人他日亦独不记耶?但于其平时薄我者,勿与之厚,亦不必致怨。若其平时不与吾相识,苟我可以济助之者,亦不可不为也、人们在贫穷没事做的时候,没有得到乡人的照顾。等到他飞黄腾达了,就把乡人视作仇人。其实,乡人没有厚待我固然让人遗憾,但我现在不厚待乡人,他们日后难道会不记得吗?只需对那些过去对我格外刻薄的人不用太宽厚就够了,也不一定要生出怨恨。如果是那些过去并不和我相识的人,若有能帮得上忙的地方,则应尽力帮忙。

读了“聪训斋语名句翻译及作者张英简介”,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名言名句,祝您开心愉快!

" 名言名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