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阅读完课堂转型读后感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读后感不仅仅只是关注读书的过程,更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这本书内容讲述了……(简单介绍书或课文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获得了知识,还感悟到了……(总体感受)。如果您想找一篇好文章,我推荐您阅读“课堂转型读后感”。我相信这本书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它将给您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有益的思考启迪。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从哪些方面转?转到什么程度才符合素质化教育的要求?我以为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型,其次才是学习方式的转型。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是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而现在我们还是无法实现“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我觉得,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和症结。

首先,学习是要依靠每个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行为的。很自信不自觉,不可能学得好,有自觉无自信,也难以学好。而现在的课堂,总体上来讲,学生的学习很多还是被动进行的。很多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课堂上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问题的症结,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这里去改。其次,现在我们还处在班级授课制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下的集体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如何顾及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们还缺乏清晰的思路。现在一个班级少的有30多个学生,多的有5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如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实,对不同学生应该实施有差异的针对性教学,这个观点教师是认同的,教师也有实施针对性教学的意愿,但是如何实施?对此,我们缺乏具体的导向和行动方式。

    但是,课堂教学,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型,这是不可避免的。听了教研活动时的两节研讨课,能感受到课堂的转变确实不同于我们平时的教学了,首先,我觉得课堂的结构顺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开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结束于考试评价的过程。以前课堂教学的一般顺序都是组织教学→复习→新课→巩固→小结→作业→拓展。应该说,这个顺序是有其自身的道理的。但是现在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我觉得课堂转型也不能流于形式。有时候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个个嘴巴都在动,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但仔细观察,有时甚至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减弱,特别是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在遇到独立完成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题意,不知道怎样去思维,因为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候,大多数是那些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学生主导着交流的过程,能力稍差的学生只有启发式的思维,这样的状况如果长期保持下去,那么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养成了一种惰性,等着别人给他提示和启发,或者干脆等着别人说答案的过程,因此当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能独立完成。这对他们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2

加入教研论文写作组是20xx年最开心的事情之一。而阅读专业类书籍是20年来最艰难的事情之一。老师开出了书单,一看这些题目,我脑海里就浮现出几个字“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在单位负责推动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是我的短板,所以我从来不推这类书籍,这就留给有能力的教科研行政们了。我在艺术、传记、小说等等领域发挥我的作用。

老师开出的12本书,貌似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比较有“亲和力”,于是从这本开始。其中几段话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

文中提出“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线上教学阶段,我也聆听了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尹少淳教授的线上讲座,尹教授说的核心素养是“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和调动个体资源和社会资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两者表述不同,其精髓是一致的。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讲述“翻转课堂:国际课堂转型的实践”,“翻转课堂”是某段时间曾在我们身边颇有热度的一个词,最近好像偃旗息鼓了。文中概括翻转课堂的实质是什么?1.教学理念的翻转;2.教学流程的翻转;3.教学关系的翻转;4.教学效果的翻转。之所以推动这种模式有难度,因其前提条件是“心态、方法与时间”。“心态”是对学习思考方式与心情的一种表述,诸如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努力或是集中力与好奇心,乃至忘我的状态。确立学习的成果取决于“努力”的信念,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这里的学习力不是作为学习结果的能力,而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力。心态是一个重要因素,与其说追求学习的结果,不如说是聚精会神于学习的过程。翻转课堂的实施首先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翻转。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技术的模仿。真正实施翻转课堂是一件颇有挑战的事情。

第三章的第一段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堂教学”是学习伙伴之间见解交流、协同地开展的,课堂教学的使命并不是有效地传递知识,而是借助协同学习,促进知识构建,所谓课堂转型从根本上说,是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构建。而协同学习的教学范式改变了过去以个体为单位的学习观,同时也印证了草根革命——从课堂出发的变革——的潜在能量。

协同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之间拥有不同的理解与见解,所谓学习的推进一定是在学习者之间产生新的发现与见解,因此异质者之间不同见解的碰撞是必要的。作文我们单位的市级在研课题“多元对话式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实践研究”和书中的思路是一致的,希望在课堂里增加不一样的声音,多元地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勇于表达。目前我们的思考还是略有些流于表面,活跃了人机互动环节,让欣赏课的主角形象更立体一些。例如《走近大师梵高》一课,在课件里加入了梵高的声音,创设梵高真的来到课堂的情境,明显孩子们是感兴趣的,单就那节课来看是成功的,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如果仅仅这样流于表面的形式,还是比较弱。只做到了类似现实对话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与交谈相一致,没有做到从“对话”形成“对话关系”。什么是“更加广泛、多样、复杂,包含了当下的时间与当下的空间所限定不了的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课题组继续去研究深挖的内容。形成对话关系需要两个要素:一是基于主体性表现的发言。二是求得一致的努力,所谓一致,不是随声附和,而是由于多声的碰撞与积累的结果产生的“一致”。

每次写类似的文章,结尾都会用“受益匪浅”,这次我不用这个词,说实话一遍看下来,留在脑海里的东西少之又少,竹篮打水后篮子湿了水不见了。二刷是肯定有必要的,加强过程性笔记,努力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3

翻转课堂已经“流行”很多年了,笔者对它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使用微课和平板的层面,考虑到这种课堂(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平板)很难在笔者的学校推行,也就没有去深入研究。钟启泉教授在《课堂转型》一书的第1章中专门介绍了翻转课堂。

200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翻转课堂”以草根的方式广泛传播,2011年开始传入我国。“翻转课堂”被解释为这样一种教学形态——把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方式改为在上课之前布置家庭作业,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个别辅导与问题讨论来巩固知识,培育应用能力。传统的课堂流程是“预习——上课——复习”的连锁,而翻转课堂的流程却是“预习+讲解(观看教学视频)+课中复习与运用”,实现了教学流程的翻转。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摆脱了让学生处于“表层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进入积极的知识建构、高阶思维的“深层学习”的境界。翻转课堂如何“翻转”?根据翻转课堂的流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开展翻转课堂。

一、前置预学,诊断评价

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明确课程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并且发布相关的预习任务。学生则完成课前任务并将结果反馈到智能课堂平台上,平台能够智能化地分析预习情况。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仅仅是线上20分授课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通过微课的制作和编写预习任务单,把微课和预习任务单通过钉钉平台提前发给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家校本提交预习任务单,反馈预习效果。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对比传统课堂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课前观看微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单。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前置预学”可能会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灵活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消化、吸收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种无教师监管的课前预习环节反而助长了懒惰的心理,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效率,从而造成这部分学生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以学定教,内化知识

课中教师根据预学情况明确问题,为学生推送相关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利用智能课堂环境开展互动探究与针对性学习,促进知识内化。这个环节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师通过学生课前完成的学习任务单,了解了学生的疑难点,讲课就有了针对性,除了起到“精准扶贫”的作用,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有收获感。

这个环节开展的好不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减少了,但“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得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展开讲解、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反思分享,巩固提升

课后师生利用智能课堂中的相关工具开展反思分享,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提升。同时,智慧空间能够动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下一步的学习提供相关建议。教师可以从资料准备、讲课情况和学生完成任务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可以从能否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能否完成相应的课外作业等进行总结反思,如果遇到不明的知识可以通过再次观看微课进行复习,从而达到巩固提升的作用。

翻转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我们不能只是重视形式上的翻转,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翻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定位,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从思想上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这是翻转课堂开展成功的前提。开展好翻转课堂,我们应从影响教学的根源入手,从根本上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从而推动教学形式的整体变革。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4

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首先,课堂的要求总体上还是有点高,学生的负担还是有点重。第二,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参与往往令人窒息。

第三,到目前为止,学习兴趣和快乐不是大多数学生的事。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挑战性的期望,那么它所带来的学习就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学***和有效的学***结合加上教师的针对性教学。

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关注两个词,一个是“个人化”,一个是“针对性”。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要。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考虑教学工作。

既要鼓励学生自觉学习,也要探索在班级制下如何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和学生。所有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一定经验的课堂改革,通常都是比较成功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要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明线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暗线是每一步都有教师在指导、引导,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只有把这两条线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才会更好。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新的备课模式是教学合一的“讲学稿”,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突出的是平等议论这个核心。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当然,平等中有校长,校长是教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被用来解决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将会带来课堂教学质量的飞跃。

这样一来,真正“生教生”的课堂就出现了。课堂教学开始与学生的独立学***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要上一堂课,对学生懂得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淡化,对学生不懂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

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因为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那些需要教师讲,哪些不需要教师讲;学重要的在于说,因为要衡量学生的学***,除了考试,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过程中间说说,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自己对哪些内容还没学懂。以学生的学***心来组织教学。

随需而学的云课堂和以探索为主的无边界学习。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欢乐中发展”。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5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课堂教学一直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重视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忽视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其基本做法是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讲解试题、学生听讲记忆多做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高中新课程,给高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参与、讨论、合作、探究及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组合最优化,让课堂每一分钟发挥最大效益,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观念在部分教育者头脑中已经是根深蒂固,要想摒弃这种守旧的观念,就必须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武装自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尽力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就会想方设法来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全体学生,要坚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并注意加挖掘。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了解、影响、激励、鼓舞。

下面我就根据本课题组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注重语言知识、语法结构的讲解,学生毫无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学习生活方式,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是教师为中心,它强调教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在教师的心中,学生不是生动活泼的认识主体,而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是可爱的“听众”和勤奋的“书记员”。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复习、新授、到巩固练习,从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到解答方法,给学生作彻底的解剖,甚至包括练习的答案也包办代替。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要创设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员、动脑参与学习过程,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多让学生互相交流,

多让学生讨论争辩等等,教师再也不应该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道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和学生一同分享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3、从学生的被动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注重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优质高效地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集体讨论决定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0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④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授受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授受式学习运用得好,如教师擅长讲授,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另外,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总的说来,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均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4、从课堂形式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的英语教学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台录音机,学生统一时间、统一速度、统一作业,这种对学生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听不懂”。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假设多种模拟情景,通过“freetalk、groupwork、pairwork、topicdiscussion、interview”等有意义且交际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敢于开口,乐于开口,使新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在运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设计形式应多种多样,以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授课内容采取多元的、综合的教学方法,博采众家之长,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6

信息技术型社会的到来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是否会和实体店铺那样走向萧条甚至消亡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和平台不断涌现,部分人觉得学校课堂可以被取而代之。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需要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时间、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的学习似乎可以取代学校课堂教学,堪称完美。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课堂转型》中提出课堂是动态的生命体,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也不是墓地,不是牧师面对一片静寂无声的墓碑做祷告的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课堂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静态的,它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共情,但是学校课堂中的教师、学生,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情是动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同伴的一颦一笑,学校事件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课堂教学中的人、事、物都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学生的多变性需要课堂教学。学生的多变性决定了学生不能依靠自身的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网络技术的发达,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甚至有的混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最好的例子便是新冠肺炎期间的线上学习。教师在网络的一端卖力地教学,学生在网络的另一端卖力地“玩耍”。有的学生一遍开着直播,一边聊着天;有的学生甚至连直播都不开,直接约上三五个学生打游戏。可见,学生在网络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学生的多变性说明了学生的成长轨迹是多样的,这也造就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与建构者。学生越是多样,差异性越是明显,集体思维越是活跃。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察觉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了解和沟通。而这一点是网络教学或是其他学习软件、平台无法达到和比拟的。

第三,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劣与否与每一个学生习得学科内容的“认知过程”,与学生之间相互交际的“集体过程”息息相关。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说,学习取决于学生的内驱力。同一个班级,同一教材,同一个授课老师,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是不一样的。在办公室,在饭桌上经常听到教师们的抱怨声“不想学习的学生怎么拉都拉不动,学习还是要靠自己”。从“集体过程”的角度来说,学习取决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生生或师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是思维火花产生的根源。“认知过程”或许不需要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然而“集体过程”是没法通过自身一人获得的。它必须是一群人,一群有着相同目标的人。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学校课堂聚集了各色各样的学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当同学们齐聚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时,思维在不断地涌现,教学中的“妙花”便在不断地产生。佐藤学先生认为学习是与物的对话,与他者对话,与自己对话。缺乏“对话”的教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亦不能实现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文中有句话说得非常贴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人都作为各具个性的、独特的存在,时时刻刻在感悟着、思考着、坚守着、互动着,并且发生变化。正是这些无形的东西推动着学生进步,引导着学生前进。所以,课堂教学不会像实体店铺一样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而消亡,相反它还会一如既往地走向未来。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7

《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如何转型》读后感范文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主持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从1995年开始,先后历时近20年,这一研究三次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教育报》教师周刊专栏发表的余文森教授的系列文章,展示了他在教改实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读后深受启发。

对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究竟要扮演什么角色?在《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如何转型》一文中,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角色要实现三个转向。一是由控制者转变为促进者;二是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三是由主角转变为配角。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教师角色与现代教师角色的不同。

其一,他指出控制者是传统教师角色的定位,促进者是现代教师角色的定位。

前者是控制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和权力,培养会听话、会考试的学生。后者是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权利,培养能够自主发展的人。教师由“控制者”转变为“促进者”,就要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以及思想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其二,他认为讲授者是传统教师角色的定位,引导者是现代教师角色的定位。

前者表现为:直接教学,教知识,讲知识,把学生教会;后者表现为:间接教学,教方法,讲方法,让学生学会。

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其三,余文森教授揭示出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控制课堂节奏,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听讲、被动地应答、被老师牵着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按教案设计全方位地“配合”教师。

现代教师应该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材与学生的'矛盾,课堂教学是围绕这一对矛盾运动而展开的。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矛盾的主体力量,解决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主要靠学生自身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不能由别人代替。所以,课堂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和依据。从“配合”的角度讲,应当是教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教师,因为课堂的任务和目标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8

2、课堂互动研究

“课堂研究的视点”是钟启泉教授在《课堂研究》的第二编内容。第二编承接上文中由“核心素养”提出的课堂转型——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转型,从问题学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展开。理论阐述了学习方式之后,第

六、七、八章分别简析了超越“双基论”的三维目标、课堂互动研究和课堂话语分析。六章内容中,钟启泉教授对于“课堂互动研究”的理论最为启发我。

在引言中钟启泉教授就指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它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而课堂转型就是要将“教堂”转向“学堂”。因此,课堂互动研究必然是课堂研究中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清楚该事物的定义。

在这章初始,钟启泉教授就清楚明确地介绍了什么是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那么何谓“互动”?

钟启泉教授也作了细致地阐释:“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借助构成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积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集体’,并在‘学习集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产生认识活动的竞技状态,这就是‘互动’。”这一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首先在教学设计应趋于自由,不应该局限于单纯的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而是走向“三维目标”的设定。

其次是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敏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那么“自主、合作、**”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课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诉求之一。

由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对课堂互动过程合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应高度敏感。课堂教学不可能全部都能预设,学生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结构的构造等等都会影响到课堂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敏感度恰如其分的处理课堂互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3、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话式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有效教学。之前阅读的琳达·梅特卡夫的《高效教师——焦点解决取向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一书中也同样指出了这一点。我们不应该把自认为有效率、有技巧的内容一股脑地教授给学生,以为这就是有效地教学了,可事实上只是燃烧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最终可能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厌恶学习,反而变成低效。

钟启泉教授在这一章节中以教师、研究者的视角从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解读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和推动有效教学研究的进展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更是让我明确了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坚定了课堂改革要深入课堂,要真真切切、扎扎实实地进行反思性的行动研究,从而推动课堂研究进展、深化新课程改革。

实际上,课堂研究就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转型的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转型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不应该止步于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反复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等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地课堂研究,“向儿童学习,向同僚学习,向自身的实践学习”,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而教师自我的成长又进一步推动着课堂的转型,让课堂由“知识传递”变为“知识建构”的课堂。

课堂转型读后感 篇9

近来我反复阅读了《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野》这篇文章,感受很深。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还学于生呢?通过学习《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野》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很多。

首先,我们要改变教学思维。

思维:由教师主导的“先教后学”思维走向师生合学的“先学后导”思维。

受传递式教学影响,我们习惯性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思维。这种教学思维忽视了学生的自学潜能和学习主体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和主动学习。淡化教师主导作用、充分相信学生潜能、提倡师生合学的“先学后导”教学思维,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能力是有益的。

“先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构化备课、学生结构化预习,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学习。“导”是指“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和师生相导”等三层含义。在实践层面,有许多教师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正是“症结”所在,教师要以身作则、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相信学生很快能够学会。

接着,我们要改变教学行为。

方法:由“被动式”的教授走向“主动式”的建构。在“被动式”的教授即“教师知识传递”的课堂中,教师最擅长的是采用权威式、命令式、指令式、告知式的教授法进行教学,如提问法、讲授法、示范法、测试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属于“被动式”的接受法。

长期使用被动式学习法,不论是思维还是行为上,不论是态度还是行动上,都会使学生学习变得越来越“懒”。

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方法,学习效益的价值就会高得多。所以,随着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在走向“问题导学”课堂过程中,采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的建构式学习方法,将成为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接下来,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它的效率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自主讨论、合作交流的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使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使教学主体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事实上,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是非常合理的,尤其实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转型。但我认为这些理论很难实施。理论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我觉得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对提高课堂效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提高课堂效率更有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4249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卧薪尝胆观后感
下一篇 : 校园桂花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