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值得一读的“陶行知名篇读后感”文章励志的句子编辑强烈推荐给大家,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阅读这些人物的传记,在尊敬之余,更多的则是发自内心的共鸣感,读后感书名是让人读后难以忘记的优秀书籍,是{作者人名}的代表作。 好的读后感需要在记录下来主要思想作为支撑。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1)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能一两句话概括,我从中学到的东西也不能完全写在一篇短文里。我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老师都和我有同样的经历。但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的一些文章,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

是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改变,在学校里面一直学习的,就是怎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先生”。上大学时,我们学习了教学方法和如何教别人学习。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研究一些学***法,先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变孙悟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

只有先学会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见、有理想。他去看望他的老师有一个目的。

它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学生。

做一个好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杨校长就经常跟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要根据他的目的,他的性格,来研究对他应该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和老师都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是值得我学习的。他们非常细心地让每个学生学习他们的思想,不仅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对学生爱护有加,他们的这些精神,值得我这个初生之犊好好学习。

陶行知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孩子》一文,正是告诉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就像于顺华老师那样,他所教的班级,三年来,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没有一个学生离开。这样的老师,不仅与学生融为一体,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朋友。

记得有次改卷,正好和于老师一组,他一边改卷,一边还在想着该给学生讲些什么,还想着学了这么久了,考了这么久了,再给学生们做什么练习,他们只会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个知道如何“变成孩子”的老师。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2)

暑假里,我捧读了《陶行知名篇》一书,总能感到似有一位老人在向我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书中陶行知以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精彩的论述,或者娓娓道来,或者一脸严肃。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徜徉在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著述的理论海洋中,我感触颇多。

首先,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其次,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3)

近一阶段,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通过学习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它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小事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每天四问,每天快乐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他要求大家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并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每日四问,把我们平时看似不经意的许多坏习惯都问了出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为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

总之,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论,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4)

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受启发。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以这样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好的指导着教师工作,我将以此为起点,形成一种不断反思总结的习惯,继续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思路与方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5)

老师、家长与学生同行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和一名家长,我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落实“三个回报”,如何引导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陶行知老先生曾大声呼吁:“未来的先生们!忘记你的年龄,成为一个完整的孩子,加入孩子的队伍!

**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作为老师家长双重身份的我为何不去变成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队伍中去试一试。

首先从家长的变化做起。面对高中时自力更生的儿子,我和孩子制订了一个活动计划。所有的活动我都参与其中,我全程陪同孩子,与孩子同甘共苦。

经过训练,至寒假结束,孩子由痛苦被动执行变为乐在其中,由家长督促变为主动实施计划,由家长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正如陶先生所说:*陪孩子们创造儿童乐园。

面对我的学生:初中二年级青春期的孩子们,思想活跃、有独立意识又有依赖性、有创造力又有强烈叛逆心理,如何引导学生将时间合理安排并正常实施显的有为重要。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特别是周

六、周日两天应该如何度过。首先我与学生、家长共同制定了计划:起床、运动、娱乐、学习、家务等,指导每个学生按计划进行,并指导家长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督促并参与到孩子的计划中去。

每周**与家长联系或会面,了解计划的执**况。一段时间的训练,家长的声音:

“昭子不再上网聊天、打游戏了,我与他共同学习打乒乓球,球技已在我之上,我们既锻炼了身体 ,又有利于家长与孩子沟通”

“铭铭自己洗衣服了还帮助家长做其他家务……”

“崎崎在家学习之余与我学习十字绣,作品要参加全国中小学艺术作品大赛呢!” 。这位老师知道,春游时坐在山顶的大石头上,同学们还在享受她的十字绣呢!

“……”

在校园里,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乒乓球室是学生们朝气蓬勃的身影;教室里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画室、书法室的学生在画画、泼墨;微机室、**室、劳技室……

陶行知老先生的话: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加入儿童团队,发现儿童不仅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孩子们的表演使我感到惊喜。是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想指导着几代人的学习和生活,他将积极影响更多人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6)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他说:生活是教育,社会是学校,生活教育是满足生活需要的教育,不是欺骗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求实无实。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体显着教育的本质。它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学方法,也为我们指出了如何学习,还告诉我们学生想学什么。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7)

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了什么标题生活就是教育。此外,我对此感到困惑。正如《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道陶公其人,不知道陶公其说,更不用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然后发展起来了。一个没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能在中国当老师呢?读到这里,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看出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深远影响。所以在业余时间,我拜读了陶公著名的教育文章,现在把读、想、悟记录下来。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也应该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扩大这个闪光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能,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获得成就感。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用灵感、表扬和激励来代替指责、批评和抱怨。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强调`是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以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认为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亡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评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简单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尊重学生,学会宽容和接受学生。宽容就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的特殊尊重。有些人认为教师的宽容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深刻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空间,有针对性地开放顿悟,有效教育,培养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性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重视非原则问题,获得退一步的快乐;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深刻,教育手段更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8)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2篇)

最近,偶有闲暇,我便静静地翻阅教育名著——《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陶行知名篇精选》汇集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文章都令看过的人有意外的收获,我不禁深深地敬佩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学相长”、“创新教育”等理论,这些理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正是现在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并遵循的一些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充分信任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在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将陶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更多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多了。我努力注意把每一个孩子学***动性发挥出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上,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常常品尝到教学带来的快乐,也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经常在课后反思:

除了学习知识,这个班的学生还学到了什么方法,提高了什么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成为陶公先生说的第三种人——好先生,教学生学习的人,但我有努力工作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一个好老师的殷切期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每天四问” 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

陶先生希望我们每一天身体健康上有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观念,以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9)

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方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如:在教学第6单元例6,求两人之间有几人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我首先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并理解问题中“之间”的意思,通过审读题意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序数含义的认识。然后放手给学生,引导孩子用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数、画示意图、列式计算等解题策略。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解决排队问题的方法,巩固学生的记忆。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教师就应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如:学了“10的认识”后,回家练习数数游戏,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一切可以用数量来衡量的都可以让孩子去数一数。让孩子在数数的过程中理解基数含义。家长与孩子一起数数、算算中不就对他进行了数学启蒙了吗?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必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10)

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我走进了西由小学,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反思亲身经历和亲自实践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在反思中获得新的认识,新的发现,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在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彰显出来。在一本本专业书籍的引领下,我对“教师”的诠释逐渐加深和明确。

没错,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让“经师”成为“人师”,让“庸师”成为“高师”。我常想,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是平庸的,但只要努力,我们就可以成长为优秀的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优秀的教育家。

回望自己与书同行,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我不仅仅提高了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而且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在与书为伴的专业成长道路上,我并不是独行者。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领导下,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的个体阅读、反思、总结和实践都摆脱了自发无序的状态。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那样,“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地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

我将永远铭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要天天读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我要让美好的教师生涯充实智慧,相信成功的大门会向我敞开。

朋友们,让我们热爱书吧!让书籍成为我们终身的伴侣!让读书成为我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让我们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真正传薪者!让我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在书籍中成长!让专业化成长早日驶向理想的彼岸!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11)

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第一感受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超前性的现代观念。如: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生活教育是“要教人做人,它要教人生活。健康是人生的起点。它注重健康第一。它反对各种杀人测试。只要它创造了测试,它就不会教人们急于求成。简单地说,它是教人读活书、读书活”。

陶行知所强调要读的活书是什么呢?他说:“活书是活的知识的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雨雷电、天体运动是活书。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问题,活生生的宇宙,活生生的变化,都是活生生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生生的书。”他这里所说的有活力的活书就是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邀请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给孩子们讲卫生保健,讲科学常识等,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是我们教师所不能给的.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我们需要健康,我们就过健康生活,受健康的教育.“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愿我们的孩子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健康地成长!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给今天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迪。解放孩子的嘴巴,教师要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鼓励孩子积极发言,要做杜绝讽刺、挖苦、孤立或否定的做法,张扬孩子的个性,作为一年级的教师,我们决不能禁锢孩子的思维,要鼓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找到自信,找到进步的方向,从而在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一切技能.“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

把自己第一变成孙悟空,第二变成小孩子.”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8146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客服方案锦集
下一篇 : 2023心向善演讲稿(优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