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读后感注重的是及时的反应,很多情感在读完之后就会自然的流露出来了,作品之所以广受好评,不是没有缘故的。怎样写出一篇相当高大上的作品读后感呢?想看一篇好文章吗励志的句子编辑推荐您去看“《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篇1】

阅读后情感的表达式灵活多样的,基本上属于议**的范畴,但写作方法不同于一般的议**,因为它必须建立在阅读后情感的基础上。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一:《《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二:《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然是为了学习,但不限于学习,更多的是为了个人道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是第二重要的是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不理解和怨恨,吵架没完没了,其实是一种缺乏气度和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们不知道也不生气。这不仅是一种宽宏大量,更是一种对自己坚持的方式的自信和坚持。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在强调人的实候,要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

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省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似乎每天都在为理想而奋斗,但事实上,许多人却在所谓的忙碌中浪费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

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和与你不同的人交朋友;不要害怕改正错误。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可以激励我们实现目标。

当我有错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装饰和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错误不是没有勇的,而是大智慧和大勇气的体现。

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

但我认为这五种美德体现了人性之美。它们始终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继承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沉入其中,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寻找圣贤留下的生命和学习精华。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三: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

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第一章共十六章。我最喜欢的是孔子在第四章中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

“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以诚待人,以诚待人是最主要的,这句话就是教我们诚实,诚实是金子!

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读了这一章,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再好,也要每天反省自己,以诚待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使你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更加完善。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篇2】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

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路坎坷。全世界都为我们感到惊讶,因为我们相信孔子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

士兵和食物是生命之源,人的死亡不如信仰重要。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性跟更好罢了。

《论语》读后感【篇3】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周明艳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也哭”。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不崇尚什么权威,也不刻意追随什么名人的“真理”。今年机关支部开展“读好书”活动,我购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确实深深地吸引、感动了我。

我很高兴有机会和支部的党员同志们分享我的读书经历。

于丹在书中非常多的篇幅和很多方面地谈到人生的意义:活着,就应该感恩、感受快乐,学会去适应不尽如人意的事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我,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有所作为。从她的书中,我明白了一种希望和自信,一种解脱和解放,自然也明白了一种真知灼见和淡定。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特定的苦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特别基层工作的充实、艰辛、快乐、苦楚分外的深刻和鲜明。全新的时代发展使得人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淡,你不珍爱自己也就等于摧残自我,你不前进也就等于后退,你不自强就会变得懦弱,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去认识生活,去探索世界,心灵永远是自己的真正归属,为什么不好好生活呢?

一个禅师对前来问道的人说:“你拿起来吧!”那人一愣,问:

“拿什么?”禅师说:“那你还是放下吧!

”于是那人便有了顿悟。我没有那么深的智慧,但我想,人活在这个世界总得面对许多事情,乐也好,苦也罢,人总得前进,但前进不是用三言两语说出来的,你得战胜自己,我没有经历过生死与噩梦交集的洗礼,也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熏陶,正如于丹书中讲到的:我们的时代政治最为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但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年代,犹如足球赛场一样,正因为有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也就有着惨烈的淘汰。

鲜花与泪水同在,进步与落后共存,想要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自己;想要不败就得自强。身在最密切联系老百姓基层工作人员的我们更应敞开心扉,放下顾虑,抛弃那些沉积在心底的虚无缥缈的幻想,寻找一种更为实在的生活方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量!

生活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而生活态度是心灵的滤色镜,你的生活态度端正了,你就会变得乐观,也自然会把平凡的工作视为光辉和快乐的职业,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这能不快乐,能不充实和幸福吗?但若总是徒劳无功地埋怨与顾虑,何来快乐与充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太多不满意的事情。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所有问题。一个忧郁的人是不会有快乐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哭了,这意味着我们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的起点,苦难和艰辛都伴随着我们。

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就像无法触摸的月亮一样,它有圆和缺乏。因为有它的缺,才能感受到它圆时的惟美。

《论语》心得里讲了一个小故事:寒冬来临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做着过冬的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地寻找食物,把各种各样的穗和米粒一个个地运进洞里。

第二只田鼠拼命地找东西御寒,把很多稻草和棉絮拖进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我一直在田埂上徘徊,好像不急着走近似的。

冬天真的来了,三只小田鼠躲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面,看着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第三只田鼠开始给另两只田鼠讲故事。例如,一个秋天的下午,他遇到一个孩子在田埂上放风筝;又一个秋天的早晨,他看见一个老人在池塘边钓鱼;它说它听到了人们的对话,听到了鸟儿的歌唱,结果发现第三只田鼠正在为冬天储存阳光。

原来,讲人生理想的道理可以这么淡定,这么轻盈。故事中的三只小田鼠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共同度过一个非常美丽的冬天。也许缺了其中哪一个,这个冬天可能都会显得冰冷。

当今社会,我们都要在社会上谋取一份职业,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工作,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在《论语》有一段叫“侍坐”,里面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各自的人生的理想,各人发表之后,孔子热情鼓励曾皙的理想。曾皙所说的理想并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志向,只是他乐意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做他那些日常小事,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是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宋**学学者朱熹对此有比较权威的解释。

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这不难理解。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热情地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好。

悠然过冬的小田鼠,随风而舞、踏歌而归的曾皙,“道中庸而极致”的孔老夫子,告诉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应该首先认清自己职责所在,以道义的行事原则,怀着快乐的心态,认真淡定地做好职责之内的事情。不推诿塞责、亦不越俎代庖,兢兢业业做事,快快乐乐工作。

最后,我想以个人的学习经历结束今天的阅读经验交流,希望与大家分享。那是2011年我有幸参加全市优秀公务员培训时,川大的吴易凌教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幸福管理》。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欲望和工作压力等因素,现在公务员的幸福指数普遍偏低,要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工作。

因为: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工作质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的快乐指数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大家能在草场乡工作是一种缘分,在工作中争先进位,共同做出一番成绩,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希望在乡党委和**的领导、指导和关怀下,大家都能在这个大家庭里享受工作和生活!以高尚的情操,阳光的心态,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实现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日

《论语》读后感【篇4】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

“《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满足于贫穷,不仅不讨好别人,而且内心有着明显的快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也许很多人会说,这只是说,谁能做到,谁不能!

也许,这样的境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真的很难实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绝对值得追求。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论语》读后感【篇5】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它更加颓废,就像春秋末期礼乐的崩溃一样。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和孔子构建了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历想体系。不同的是柏拉图把权杖交给了哲学之王,而孔子则是礼法之王。

这种以礼仪、法律、道德为结构、以高尚的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未来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础。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

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在仁、义、礼、智、信中,除“智”是利己的属性外,其他品质对他人有益,能缓和社会关系。

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

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并不是一个耍各种花招的政客。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

教育是孔子实现政治抱负的最重要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

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

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重感情,却有原则。对**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论语》读后感【篇6】

论语的智慧:识人有术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

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而这种改变的背景是这样的: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有一天,孔子给弟子们讲课,发现斋予没有来讲课,就派人去找他。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地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起初,当我听到别人的话时,我相信他的行为一定和他说的一样。现在,听了别人的话,我想检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起,我改变了态度。

”这便是成语朽木不可雕的出处,通读论语这一本书,我们似乎并未发现孔子过多关于识人的名句,但即使是孔子在教学之中与学生打交道,也悟出了一定识人的必要性、方法和道理。我们来看另外一句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观察他为什么做某事,他的言行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然后观察用什么方法达到目标,最后观察他是如何做事的。

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简单地讲,就是从人做一件事来看,先看做事的动机,再看做事的方法途径,最后要看做事的态度如何,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君子的高标准,那么这个人便是孔子所说内外如一的正直真君子了。

《论语》读后感【篇7】

《论语》读后感范文1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及其追随者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和教育思想几乎都包含在语录中。《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是,你不能一直回避它,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做人之道,体现了儒家的弱点。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恶棍相去甚远。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

“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论语》读后感范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经常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当自己的言行不对时,别人指出时,他会立即道歉改正。他的**子贡曾感叹,君子之过,犹如日月蚀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4255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社团活动总结(系列12篇)
下一篇 : 小学二年级学生自我介绍锦集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