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作文(编辑 神秘剑客)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读作者写的作品使我们变得聪明。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呢?励志的句子的编辑向大家提供了“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1)

近一段,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非浅。虽然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还很遥远,但他的光辉思想和优美语言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过时。读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辈与我们面对面,冲破眼前的乌云,解开心中的疑惑。

今天,就来谈谈我的一点读书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一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经历,有一点启发。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如何让学生注意时,生动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线。

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以及用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要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是平时要和蔼可亲,经常和学生聊天。二是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

但现在学生们不同了。小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在认识问题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局限性,而发扬民主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在营造民主氛围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性,这就是所谓协商的意义。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2)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3)

近期,我拜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通过读他的作品,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在如何批评和表扬学生方面。

批评和表扬是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大家并不陌生,可如何使批评和表扬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实践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却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大师的智慧和慈爱并且也看到自己的无知与短视。

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谴责性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才会发生效力,要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学生集体进行责备。他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无知。通过拜读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温馨批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被老师表扬的愿望,同时,也有不愿被老师批评的自尊心,老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让学生们感到温暖,用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批评,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对性格内向、敏感度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不满的表情或是不满的体态语来教育批评。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面对面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们谈心,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赞美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教师来讲,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应该的。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危险就是: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才去做好事。而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就会完全表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自私自利,虚伪。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适时表扬。

在课堂上,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优点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对学困生来说,要抓住亮点及时鼓励,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每一次的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老师一直关注着他们,每一次表扬都要有强化下一次进步的作用,老师的表扬要机智,要适度,不能让学生们因受到表扬而变得洋洋自得,做到高质量的表扬。

总之,表扬要适度,及时,机智;批评要温馨,充满爱,表扬要激发学生们要求进步的心,批评要让学生们明白道理。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4)

宋村联校:田潞娜

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势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辉煌的教育思想和简洁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来说,并不是过时的。看完后,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深刻的感受。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经验,运用了很多方法和经验来指导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22条建议。让我们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此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时,他们的自然素质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才能、能力和抱负才能自动建立起来。作为一名教师,最希望的是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感兴趣,学得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

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激励学生,还要有优秀的教育艺术去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和端正的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在某个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表明这些学生对这门学科很感兴趣,但有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要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学大纲,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广泛查阅各种教材,精心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力求用准确、通俗、易懂、有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要爱学生,就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都会有学习和成绩落后的贫困生。如何对待这些学生常常是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我试着从班上的每一点了解学生们的进步。即使这是一个小小的优势,我也会赞美和鼓励他们,努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现在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不是生动的教育案例,就是感人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实践和思考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

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5)

寒假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今天浅谈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想。

当我翻开《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干渴的心灵”。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们可以这样教,也应该这样教。

它就像与老师面对面,面对老师的苦恼和困惑,越读越来越有趣,在越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收获和体会。它像一杯咖啡,读后,回味无穷。书中有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是关于一个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生动的实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倘若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

” 由于频繁的考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曾一度走进为考试而学习的漩涡,联系到自己的数学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无穷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引导和铺垫,学生会感到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我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时刻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他们一定会树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第26条建议中,我们都会把学生这句“我把做作业的事情忘记了”,当成一句不可理喻的事。“你忘记做作业怎么不忘记吃饭呀”,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却不知学生的课余时间会被那么有趣的事情吸引,更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接受新事物,而是硬性要求这样那样,其实这样已经违背了儿童的天性。在第十四条建议中,当我们回顾旧知时时,我们都喜欢全面,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环节。然而,我们不知道这会使教材束缚学生,使他们成为教材的傀儡。

从建议中我们知道,教师应该教学生放手细节,抓住重点,掌握这一技能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我们确实有许多指导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建议。在第3条建议中提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正如古语所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大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至于是自己学会的还是通过“题海”训练会的这却都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所以在教育家的指导面前我们得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学和阅读生活使我意识到教师的生活应该是创新的。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我们的学生是一样的。由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活泼、健康地发展。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把整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强调一键一锁。

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灌溉呵护理,让他们健康成长。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6)

寒假里翻出之前一直没有看完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上学时多受非主流的影响,总觉得大家都推崇的名家必定是道貌岸然,索然无味的。刚刚上班时也翻着看过几页,可又觉得太教条,什么看书啦,爱学生啦,大家都会这么说。

但当我真正从事教师职业,并从中得到乐趣和爱上它,然后打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只能暗自赞美:这就是大师!这就是经典!

回顾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他于1970年去世,不得不佩服他。这是主人。大多数大师都有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四五十年前的教育做法和教育理念即使放到今天也是我们不能完全做到的楷模。以前一直喜欢薛瑞萍,觉得教育界再找不到一个像她这样特立独行又明确真正教育目标的人,感慨于她对阅读的重视,佩服于她文字的流畅,敬重于她超然的态度和坚持做真教育的毅力。

如今又翻开《给教师的建议》才发觉,越来这一切都是有来源的,怨不得她常在书中提到苏大师,这真的是苏大师呀!

刚上班时班里有几个怎么都学不会的学生,总以为是他们不努力的原因。如今才知道“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的力量,也像体力劳动一样各不相同。”

以前总认为帮助后进生的办法就是给他们补课,想想那被无数次叫到办公室却总无进步的学生,恨得牙根都是疼得,我想他们或许同我一样吧,后来也发了“慈悲”之心,干脆也就不再管他们啦,想想只可恨自己,知道的太少,又太自以为是。如今才明了对于提高后进生学习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以前愚昧的以为后进生本来学习就不太好,就不要读那么多书吧,现在才明了“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在过去的教学生涯中,也关注过书籍,但都是文学类的书籍,读了苏大师的教导才知识原来科普和自然书籍也是如此重要,苏大师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受到苏大师的感召,在网上查找了科普类书籍,才发觉是我太愚钝,原来现在有这么多有趣的科普读物,也由此定下了本学期的读书计划,本学期的阅读时间由原来的文学类转为了自然科学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让自己有不一样的思维。

苏大师讲“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结合他在后面几章讲到的“家庭要有教育素养”和他对后进生的实际分析,回想班里的学生,也就豁然开朗啦。

过去总以为,把东西越简单化越好,这样学生好掌握,恨不得把所有困难的知识都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现在我知道我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一个不能动脑的学生,一个从未参加过脑力劳动的孩子,怎么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呢?

以前看薛瑞萍的班级日志中说对学生要“以静传静”,所以我也照着来做,虽然也有成效,可却不明白大声呵斥的坏处,是因为如果大声呵斥会容易激起脑皮层的激动,学生一激动就会大声的说话,这时教师会大声的说话,这样下去只会让学生变成“一群难对付的人”。

同时又庆幸和苏大师有着一样的心理,当我看到苏大师写到“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

”我觉得我就是跟在苏大师身后的一员追随者,有一种恰逢知己的喜悦。

1918-1970年,当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出生年份和他的教育理念时,我惊奇地发现中国的教育在21实际还远远落后。背后的不是硬件,而是老师和家长的想法。多么羡慕苏大师的学生,在我们中国人民还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观察大自然,在一起开展诗歌朗诵会,上“思维课”,跟着老师的思维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大家一起研究文学、地理、历史、科学……在我们还在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年代,我们的苏大师就已经懂得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来关注学生,就已经开始做教学研究了。并且提出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应该是每一个家长的必备知识。

”不想过多去苛责别人,也不能,只能说自己的愚钝和愚昧,直至今日方觉如梦初醒,希望为时不晚。

苏大师讲:“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理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今天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数年的时间来评估。

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性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

这是永恒的经典。我希望今天的顿悟能在很多年内实现我的初衷。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7)

在陈校长的关心和领导下,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给我们教师每人发了一本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们教师同读一本书。

对我的阅读能力表达你的意见和看法。由于时间关系这本书我还没读完。但它已经使我深深地感到:

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的。我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给学生做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看时钟,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

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她的举止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

我们应该抓住一切可用的时间来丰富我们的知识。书中老师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于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

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经常认识的那些愚蠢的学生很相似。我通常为这些学生补课,使他们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8)

北滕村小学祖洪超

刚接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情绪上有些抵触,总觉得,读书是个人的事,也是个人的事,主动的学***是有效的学习。等到需要写了,才挤出时间翻开了第一页,书的第一章刚看完,就不由得从心底喝彩了一声——好书。许多教学上的困惑、许多理论上的缺失,在此一一得到了解释。

至此,也才理解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片苦心,惭愧于自己井底之眼。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如何对待我的穷学生。

“差生“对教师来说似乎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提到差生,教师就会为此感到头痛;提到差生,教师就会为此摇头叹气;提到差生,教师就会为此感叹“朽木不可雕也。”而教师眼中的差生大部分都是学***差,不守纪律,屡教不改。

那差生就真的永远差下去吗?不是的。其实差生并不永远是差生,而这个时候就在于教师有没有一颗去**差生的心,教师会不会去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是学生的偶像,没有人能够代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时需要耐心和真诚。

尤其是对于这些差生来说,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细心观察,耐心教导,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或许应该这样做:

一:给予他们以肯定和鼓励的话语

其实差生也有奋发向上的心,他们也想为之付出努力,可当自己的努力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他们就会有挫败感,屡次失败,更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如果一个人在学科上没有成就感,他就会厌倦学习,所以他不想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要一味的指责与批评,我们应该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尤其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这样他们会慢慢地重拾信心。

这样取得成就感的他们就会奋发直追,因此教师的鼓励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

二: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积极融入团队

十根指头有长短,各不相同。学生也是这样,有弱有强。有时我们把所有的机会都给了教学中的尖子生,而忽略了他们。

作为他们的向导,我们应该给他们机极参与的机会,以便找到自己的优势。我们总是认为最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不会回答。其实,他们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管他们回答对与否,我们都应该给他们机会。面对他们不完整的回答,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可贵之处,然后提高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缺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调整我们的注意力,因为贫困学生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注,所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我们要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三:与他们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句话确实没错。但这个距离的保持,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你遥不可及。我们应该和他们交朋友,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寻找机会主动联系他们,给他们更多的情感,让他们摆脱对老师的恐惧。人们说喜欢上了教师,就喜欢上了学科,这句话也有它的道理。

以上三点只是我阅读后的思考。穷学生永远不会是穷学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用拐杖来帮助他们。我们需要对他们有信心,相信他们在未来会很伟大。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9)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善的心灵,而教师手中就有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苗的火种。放眼望去,在我们身边成千上百的孩子中,即便是那些"问题孩子",又有哪一个不存有向上的心呢?

书中谈到,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在看书之前我听我们组的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后来看了书之后我的心为之一震。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我们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读些与学科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有关的书籍。而对于每一个即将跨入教师行列的人来说应该在大学时好好学习这些课程。阅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教师“不读书”,学生何求知。身负教书育人、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都“不读书”了,还怎么要求学生养成求知的欲望和习惯呢?

教师“不读书”,不可能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学生求知求学应该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课本之内只是一些基础的、必备的知识。求知离不开课外阅读。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引导学生?久之,教师岂不成了教书“匠人”,学生岂不成了考试“机器”?教师“不读书”,给学生带了个“坏头”。学生的求知欲和好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举止往往就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师生都只为应付考试“努力”,求知的道路岂不越来越窄?

如果说,教师“不读书”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无奈的选择,那么,为人师表的责任何在?充实提高自己的自觉何在?这是身为教师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读好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勤于思考,二、享受读书的乐趣,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尽量做到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当我有空时就翻翻一些数学杂志,那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找到了快乐。我很庆幸在轻松愉悦的师范学校时没有让自己养成懒惰的习惯,所以现在还能静下心看看书。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每一个向善心灵的孩子们跟着他们那颗向上的心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为一个社会有心人。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10)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教学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至于学生没到了什么,有没有认真去学,很多教师都不会很关心,特别是教得时间长了,好象教学就是上班,而并不存在什么多深奥的道理。认为上好课,学生的成绩好就可以了,很少会去了解学生的思想,也不会懂得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已经变成一个枯燥乏味的机械运动。

直到看到《给教师的建议》,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教学实例,体会一个个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才猛然发觉,原来,教学可以多姿多彩的,原来教学还可以发生这么多不一样的故事,比如学生的兴趣原来可以这样培养;比如学生的心灵原来是这么的脆;,比如学生的智力、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这样提高;比如教育者还可以这样教学;比如“差生”还会有“思维的觉醒”;比如…… 原来教学可以这么的精彩!

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他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用心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激励了数以百万计的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让我们认识到看似简单却不同寻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精彩一面。

在他的一个个的教学实例中,让我们懂得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原来是这么的重要,让我们懂得了原来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让我们懂得了孩子的心灵是如此的需要老师的呵护、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很多很多的要素,而这些一切的知识,都在他的文章里一一地让我们以最真最亲切的方式感受到了,体会到了,也真正知道了这是我们所有从教者的宝典。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11)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郑洁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畅想,语言真诚、观点新锐、风格独特。他的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下面谈一些我读后的一些体会:

给快乐找个理由。

郑杰校长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他的不凡与伟大。《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他的书,我想用四个词语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简单、沉重、丰厚、幸福。

说它简单,那是我的主观“臆断”,是我单从书的内容上来说的。一百篇文章,每一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像一篇篇小品文,不需要作者的刻意雕琢,但每字每句都是心灵深处的有感而发,释放的得体,到位。读了《教师要有静气》后,我也倍受感染,从前的浮躁心态的确收敛了许多;读了《何不玩一玩》,让我认识到学生并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学生也并不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达到心灵上的净化,也使他们有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也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读了《欣赏缺憾》后,我才发现,缺憾并不都是一种难以容忍的过错,学会欣赏,需要的是大度和豪放、宽容的心态。我也第一次感觉,那些在我心中“有问题”的学生,竟然也有那么多不被人看重和忽略的“美丽”。想想,我扼杀了多少孩子们的梦想啊。

说它沉重,是我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发现了自己多方面的不足,发现了郑杰校长切中要害的剖析了自己及众多教师心灵上的缺憾。原来的我,就如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方向的乱撞,找不到可以让自己停下来反思的地方。曾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厌烦和反感,总是想逃离这个职业,教学的兴趣大减。而今天,在反复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又慢慢恢复了以往的状态,沉静之中又多了几分热情:既然从事了这份职业,我为何要为难我的学生和我的价值观呢?金钱固然诱人,但我从事的事业又有多少金钱能衡量得了呢?

说它丰厚,是我认为这本书的很多观点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把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站在课堂的边缘观看学生的变化,而没有走近他们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说悄悄话,所以也错过了欣赏美丽的机会。肤浅的认识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还谈何演绎“真理”呢?更不用说像郑杰校长一样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独特感悟了,他给我们教师枯竭的心田注入了清清的小溪水,我们拿什么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在炎热的夏季感觉到清爽的味道呢?

认真读过这本书后,一种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觉得读书的快乐奇妙无穷,所以,我读书,我快乐!读书吧,这就是快乐的理由!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12)

去年,在郭校长的推荐下,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有关教育教学行为的很多建议。其中有两条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条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书中提到一位有永不停歇。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惟有读书,厚积才能薄发。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也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想想教学中,有多少次因为自己知识不够而感到黔驴技穷?有多少次想旁征博引,却显得力不从心?读书不应该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己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要么预设的教学内容讲不完,要么没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我想,这跟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所讲内容面面俱到,没有把握好重点、难点脱不了关系,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的,那位从教30年的历史老师给了我最好的答案。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想成为一名拥有教育智慧,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必须能够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一“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进步,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条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也使我感触很深。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而这样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去进行引导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没兴趣学语文,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没效果。希望我在学校能想想办法。平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须得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一些尝试。当时,正好该讲《画》这一课,这是一首诗,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们对诗并不陌生,有的孩子都会背好多诗。但是他们不会有感情的朗读,我就把朗读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展开了。一下子,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这一节课在充满欢乐的朗诵练习、比赛中过去了。

一一后来,我们又学习了《静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诗歌,我又鼓励孩子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演去朗诵,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一些对语文没兴趣的孩子也渐渐发生着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为一名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始,我给了自己一个期许:从现在起,努力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个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益友。期待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越走越好!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13)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能够一生追求。老师们,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608092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故乡作文八篇
下一篇 : 情人生日祝福短信大全3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