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陶行知观后感(篇1)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80多年前提出和研究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最新思想。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新课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民主是创造的最好条件。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首先,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 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责备、批评和抱怨变成激励、赞扬和鼓励,那将是另一种情况。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以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自主实践、活泼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独立、生动地发展自己,促进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成长,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得到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教育感染力。教师是社会生活的一员,其职责是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但其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有限。只有不断学习,放眼世界,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专心学习,提高素质。

另一方面,学生是生气勃勃、走在时代前列的新鲜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做以人为本、民主的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用真挚的教育之心,在实践中慢慢诠释陶行知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

”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

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有效性的教度看: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命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亡教育。生活教育是在从生活实际出发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单纯的知识教育是对立的。

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人生教育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了我一点震撼,既震撼了他的精辟和深邃,也有些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命即教育”并不意味着“生命即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存在。生命教育源于人的生命,并随着人的生命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

第三,“生命即教育”是一种与生命相一致的终身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

杜威的“教与做合一”的“做”与“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的“做”是指“努力工作”,反对劳苦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

“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

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

”“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做中学活动中老师还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例:

在“盐水让胡萝卜浮起来”的实验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到胡萝卜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这一现象,于是让孩子将胡萝卜放进调制好的盐水里,实验结果都一样,实验看似成功,其实不然。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往沉有胡萝卜的清水里一点点地加盐,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发现,盐加少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悬在了中间,加盐比较多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浮起来了……于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结论:盐一点点的加入,胡萝卜会一点点地浮起来,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4、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陶行知观后感(篇2)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两只口袋》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读者。该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指导,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人生的启示。

《两只口袋》由陶行知在1939年所著,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的儿童读物。整本书以两只口袋为主线,通过描述两只猫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探讨生命、性格等方面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而教育者应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启示。

在书中,猫妈妈的两只口袋分别装着“赞美”和“责备”两种石头。赞美石头是光滑的,责备石头是锋利的,每当猫宝宝有所作为,那么就会从猫妈妈的“赞美口袋”中拿出一颗石头来表扬猫宝宝,反之亦然。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生命中每个人都会拥有好与不好的两面,我们需要在正确的时候选取相应的面去面对。

另外,在书中,猫妈妈用赞美来引导猫宝宝成长。赞美的感觉会让人兴奋、自信,而责备则会引起自闭、失落的情绪。陶行知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表明了他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个体”教育理念。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孩子们会有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更加独立,更具有创造力。

此外,书中也展现出了小猫宝宝的勇气、坚韧和耐心。在不断获得妈妈的赞美时,小猫宝宝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迎接着困难和挑战,而他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机会,走向成功。这个故事诠释了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遇到的艰难时刻是可以克服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争取更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两只口袋》向我们阐释的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人生态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价值和深远的,它启发了很多教育者的心灵,并激励着他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贡献。无论对于家长、老师、还是孩子们,这本书都是一本非常受欢迎和有益的读物。因为它是教育人的,同时又充满着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对人性的理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每个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如何成长和变得更好。

陶行知观后感(篇3)

奉献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他放弃了许多个人成功的机会,毅然来到了人民和儿童中间。他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必须依靠教师来完成。没有一点奉献精神,老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老师。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中是老师的职责。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学***奉献、学***无私、学***无畏,学***无悔与时俱进是师德的发展陶先生不断提出:要与时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做一名好教师;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途径,实现对学生有影响的师德。

教师的好学与上进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影响力,陶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我想好学的教师最重要。

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的不断发展,学生才有不断发展的力量。今天的老师,除了努力向师风师德中提倡的好老师标准敬业乐业、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要求自己外,我觉得还要增加的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思想、能力和责任感;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师的职能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任何工作和环境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有条不紊地工作。

孩子有语言学***佳期,老师也有出成绩的最佳时段。面对每一次挑战和机遇,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准备。当然,外表直爽的我还是需要支持和鼓励。

(责任编辑:齐老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4)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6)

肖秀锦对于教育工作者陶行知思想耳熟能详是是先生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不仅倡导科学教育,利润教育和生活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生活的教育。在他看来,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人,是一切教育的永恒目标。“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一贯坚持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他所谓的做人乃做“人中人”,即心怀国家和社会利益、一切为人民、平等互助、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人。正如他在年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中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爱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没有爱,甚至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的爱包括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也是其倡导的**教育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教、学生学、做的有机结合。“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等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和理解能力,把教、学与做结合起来,“在劳力上劳心”使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的真知。惟其如此,才能培养陶行知所热切期望的“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才能培养一大批对改造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手脑并用”的真正的人才。

他的思想让我不断的反省,不断的醒悟,使我懂得知识一定要学以致用,只有把知识用于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无穷力量。我从陶行知身上看到了光明:学会追求。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读《陶行知》有感——学陶子扬陶思做阳光教师

2011-10-30 16:01:32 |分类:默认分类|字体订阅

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论、教育论、学校管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其**远瞩的教育理念,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科学而具有开创精神的教育策略,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开拓性,即使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切实的指导性。

平时,由于工作繁忙,我没有时间阅读练习的思想。此次借培训之际,又恰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我及我的同期学员们在南京陶馆汤翠英馆长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所谓随便聊聊的介绍中,被“教育大家”伟大的人格、创造的精神和崇高的师德折服了。汤翠英馆长对陶先生八大教育思想如数家珍,字字珠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们只得人手购了一本“陶书”回去研读了。

在这本汤版陶书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全面深刻地诠释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阐释了“阳光教师”的特质。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学习其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感悟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蹲下来看孩子”、“艰苦奋斗、抬头乐干”等教育工作思想,让光明留守的花朵也灿烂开放,更加美好等!让我们感受陶行知思想的深刻性和时代价值,激励我们,激励我们,造福我们。

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的目的是什么,学的目的又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真”,做个“真人”,真正的人。教师应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不仅是要在课文上下功夫,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理解,在灵魂的激励下学习。要更加注重学科整合、学科合作、社会、学校、家庭的亲切联系,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心灵。通过家访、谈心等多方面了解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才能对症下药,打赢每一场仗,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入自然,走入生活,感受教育,也是更好地接受教育。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开辟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和家长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学生茁壮成长。

如果是一个经常吵架、骂人的家庭,一个经常看不起学生的课堂,学生又怎会有成就感,心理又怎能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各具特色,让学生得到熏陶。

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教人求真”,联系各方面力量同心协力让学生“学做真人”。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他是这样的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可见“爱”对于教育有多么重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尤其对“学困生”更应当充满“爱”。爱的力量是无限的。它可以逐渐消除学习困难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而是要树立求进求发展的自信。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宽容是对学生个性和自尊的理解和特殊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就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是的,花有花的风格,叶有叶的荣耀,根有根的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爱的应该是根源。

三、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创造

陶行知先生提出只有“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创造是陶行知的人生之柱,陶行知一生的教育信仰、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无不渗透着他对创造的向往之情。可见,创造性思维是陶行知教育哲学中最生动、最活跃、最深刻的内容。

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创新、确立、创新、倡导新教育,构想了新的蓝图。

强调教育是“行动的教育”“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行动的教育”必然产生创造的活动,教育与创造是一脉相承的。

每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都有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到并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使孩子将自身的创造本能和欲望很好地得以培养和发挥。而传统的僵化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教育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潜能和创造表现,使得原本富有生气、活力,充满好奇的教育变得呆板木讷、唯唯诺诺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教学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不是盲目的工作,也不是盲目的行动。它必须具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观的出现。

而这三个特征的集合便构成了关于“创造”的定义。“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时,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时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我感慨颇多,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课堂革新不就是要解放教育对象的身心,塑造其创造力,使他们得以自然、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吗?

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在这六个解放中,陶行知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我想这将是陶行知创作思想中最辉煌、最宝贵的精华,永远贯彻教育史册。

四、从平民教育看均衡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差别从何而来?从根本上保障和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是主要阵地,应该做该做的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儿童,教师首先要具有开拓进取、不懈创新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好老师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学生。

一方面,教师要负责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要负责学习。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主张他不仅要向学生学习,还要创造新的学生。他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教师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发展,学生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持和依赖。

为了使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的因素不容忽视。他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人。

他们要创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先生”。

陶行知观后感(篇5)

读陶行知《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有感

忘记你的年龄,成为一个完整的孩子,加入孩子的队伍!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快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想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应和学生做朋友,摘掉“老教师”的头衔。

在我刚上岗的那段时间里,我总是以一种较严厉的语气和学生交流着,虽然能把他们管起来,但我始终感觉到和学生有那么一点距离感,学生都是以一种比较“客气”的方式来敷衍我,没有真正把他们的心灵夺走,走到学生面前,他们就把我当作一个严厉的班主任,我感觉我的思想好象停留在我小时候的班主任的身上。但后来我慢慢觉得,我们正面临着新一代的是纪。我的思想不应该遵守规则。我应该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差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努力和学生交朋友,在上课之前我会给学生一个笑容,下课之后我会和学生瞎扯,有的学生喜欢明星,我就和他们聊;有些人喜欢军事,所以我会加入他们;有的喜欢玩数字游戏,我就一起参与一下……就这样在每天的接触中,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和我之间那隔阂渐渐消失了,他们投给我的笑容都那么纯真可爱,我也在很多时候控制不住从内心迸发出一种会心的笑,学生有点喜欢上我”,看来我慢慢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许多学生开始向我吐露他们内心的一些心事了。

最令我感到好笑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班级一位胖胖的男生竟然把他曾经喜欢我们班的一个女生的秘密通过小纸条告诉了我,他说现在他们只是普通朋友了,当然我答应他为他保密的。和学生的距离近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老师没有什么“威严”,但此时我说的话在他们心里占的分量远比那种强制性的要有威严,自然管理班级也轻松多了,和学生做朋友很管用,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

陶行知又有这样的话:“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师范学校的同学们!

小孩子变得成功便算毕业;变不成功,休想拿文凭!”可对于我们这些老教师来说,我认为要这样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才配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5303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放松的晚安心语(汇集44句)
下一篇 : 最新测绘合同